一首元诗,写尽秋意,原来秋天可以这样美

诗词人柳月青 2024-09-14 15:00:56



秋意,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呢?

在王维笔下,带着气定神闲的悠然,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在李白笔下,带着苍凉旷远的洒脱,是: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在杜甫笔下,带着感时伤逝的悲戚,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林逋笔下,带着烟火人家的静谧,是: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

在杨万里笔下,带着秋凉如水的惬意,是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而在元代诗人黄庚的笔下,则是另外一番光景。它带着一叶知秋的欣然,带着风吹荻花的浪漫,更是带着秋凉如水的惬意与安然。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秋意盎然的小诗吧。

秋意

黄庚〔元代〕

庭前梧叶雨晴后,江上荻花风起时。

凉透书窗人未觉,葛衣竹簟已先知。

诗人黄庚,字星甫,号天台山人,是宋末元初的一位诗人。他也像古代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发奋读书,考取功名。奈何天不遂人愿,他并未“金榜题名”,最终他选择了游历大江南北,将科考失利的郁闷化作满腔豪气,徜徉于山水之间,并写下许多的诗篇。

比较著名的有《临平泊舟》: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以及《暮春》: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这两首都是优美的写景诗,可见黄庚在文字方面的造诣颇深。这首《秋意》则描绘的是秋日景象与感受的佳作,有丰富、细腻的意境,更有季节变化带来的微妙感受,值得一读。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深度赏析。

“庭前梧叶雨晴后”

首句以“庭前”为空间起点,通过“梧叶”这一典型秋日意象,勾勒出一幅雨后秋庭的画面。梧叶在秋雨之后更显深邃,透露出秋天的气息,同时也带有一种宁静而深沉的美感。

“江上荻花风起时”

第二句将视角从庭前转向江上,通过“荻花”和“风起时”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秋日的景象。荻花在风中摇曳,与江面的波动相呼应,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日江景图,同时也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

“凉透书窗人未觉”

第三句通过“凉透书窗”这一细节,传达了秋凉之感。然而,诗人却“未觉”,这既表现了诗人沉浸于书卷之中的专注,也暗示了秋凉之渐进,尚未达到令人猛然察觉的程度。这种微妙的感受为诗歌增添了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感。

“葛衣竹簟已先知”

第四句以“葛衣”和“竹簟”作为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物品,它们对秋凉的感知先于诗人本人。这种人与物的感知对比,既表现了物候变化的敏感,也寓意着诗人内心对秋意的细腻感受。同时,这种对比也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

诗人通过选取典型的秋日意象,如梧叶、荻花、风、雨等,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凉意的秋日氛围。

整首诗在描绘秋日景象的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秋意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既来自对外界的细腻观察,也来自内心的深刻体悟,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秋意”。

秋意,是什么呢?

是秋风起时,看见叶落的那一刻,能感受到万物有生,也有灭,这是“阴晴圆缺”的循环,是“阴阳此生彼长”的规律。

是秋雨落时,能感受到夏天的暑热终于渐渐消散,那一刻也忽然明白,四季的每一次更迭,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无论是好坏,我们都得适应。

所以,我们能渐渐感受到秋凉,在读一首诗,吟一阙词的时候,把心弦拉满,从视觉的冲击,再到心灵的感知,融入进寒来暑往里,弹奏一曲秋意盎然。

1 阅读:128

诗词人柳月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