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叶剑英率领五千人进退失据,干脆就地停留,后建立起不朽功勋

驴压马路 2023-09-20 15:32:45

老覃在昨天写了《1940年,师哲初到延安,他后来回忆:那里游击作风很浓,很不习惯》一文,文中提到:原本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杨尚昆在1940年底回到延安后,基本处于半闲置状态,到了1944年,也只是担任了中央新设的外事组组长兼交际处处长,负责接待美军观察组。1945年9月,李富春前往热河省会承德担任冀热辽中央局书记,杨尚昆经任弼口头宣布,这才接替了李富春此前兼着的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一职。

不过,是在1944年7月,美军的一个代号为“迪克西使团”的观察组进驻延安时,中共中央设立外事组负责接待事宜,杨尚昆在毛主席的提议下担任了组长。

这个“迪克西使团”进延安,是叶剑英和周恩来等人和美方商议并促成的。

当这个观察组抵达了延安,叶剑英和杨尚昆一起多次接见他们。

为了显示我们在接待上的高规格,中央示意杨尚昆在与美方人员接触时,可以以中央军委秘书长的名义进行活动。

和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之职一样,这个中央军委秘书长在一开始也是口头任命的。

1945年11月,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叶剑英作为中共代表前往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在临离开延安前,了解到了杨尚昆的尴尬处境,就径直到毛主席那里帮杨尚昆讨了一张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秘书长的委任状。

杨尚昆晚年回忆说:

“那张委任状是用8开大的白纸手工做成的,有毛主席的亲笔签名,是我生平第一次得到委任状,可惜,从延安撤退时丢了。”

关于延安的撤退,杨尚昆在他1949年2月一天的日记里这样写:

“自延安起,三年来均在搬与安二字上工作。”

事实的确如此。

杨尚昆接手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不久,中央机关随即就处于长时间的迁徙移动之中。

蒋介石在1946年6月悍然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陕北乃是蒋介石进攻的重点地区之一。

杨尚昆身兼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二职,自然而然地参与了指挥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向后疏散的工作。

中央指挥机关撤离延安后,将迁移到哪里走?

这是一个头等大事,必须慎之又慎。

按照中央原先的设想,是迁往热河省承德。

但苏联与国民党政府有约在先,无法帮助我们接管东北大城市,而国民党又在美国直接帮助下,源源不断地向东北运兵。

这样一来,承德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了。

毛主席认为,陕北的群众基础牢固,我中央首脑机关少数人可以留在陕北牵制国民党的兵力,中央机关的大部分则由叶剑英和杨尚昆负责指挥,东渡黄河,转移到晋绥地区的临县三交镇。

然而,形势的变化比计划快。

随着胡宗南进占了延安,国民党军队不断围拢过来,王震的两个旅和张宗逊的新编旅先后过河加强我陕甘宁边区的兵力,即我晋绥边区的军事力量迅速减弱。

为了安全起见,中央只好命令叶剑英和杨尚昆所率领的大部分中央机关转往五台。

叶剑英和杨尚昆所率领的队伍有5500多人,其中的妇孺、老人占大多数,还有大量辎重物资,路途上的供应是个大问题,而且还要穿越阎锡山的防区,可谓困难重重。

叶剑英想来想去,觉得一动不如一静,当下,这支队伍还是留在晋西北好。

恰巧,周恩来于3月28日从河西来到了三交镇,叶剑英向他陈述了自己的想法。

周恩来认为他言之有理,将他的意见电告中央。

转移到了陕西省清涧县枣林沟村的中共中央,在29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率一部分中央机关人员转移到华北,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另外开展工作;已到晋西北的叶剑英所率领的5500多人,暂时就地疏散。

到了4月11日,我陈谢兵团发起的晋南战役严重威胁到了胡宗南的侧后;晋察冀军区发动的正太战役也牵制住了傅作义部;而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大战告捷,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的局势趋向稳定。

中央于是指示在晋西北的5500多人中的大部分人留在原地,组成中央后委,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

到此,中央的前委、工委和后委相继形成。

前委与工委所发挥的职能,已深为人们所熟知。

人们却对后委了解不多。

事实上,中央后委在接下来的革命斗争中大放异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其中最值得说的是,中后委在三交镇的山沟里建立起8个通信电台,与全国各根据地、各战区的前后方和蒋管区的有关密台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联系网,按照杨尚昆的说法,是使

“毛主席、恩来和弼时同志在‘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时任西北野战军二纵司令员兼政委的王震,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提到:

“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中央后委起了重要的作用。”

13 阅读:5622

驴压马路

简介: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