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不断深入,事业编的“铁饭碗”还铁吗?

正道说职场 2024-07-23 16:51:02

事业编的“铁饭碗”是否将继续铁下去,根据当前发展趋势来看,似乎存在一些变动的可能性。

近期,河南全面取消部分事业单位引发舆论关注,其力度之大令人瞩目:省级直属事业单位,机构砍了近六成,编制削减接近一半。

实际上,自2021年以来,河南便已开始逐步取消部分事业单位,这背后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此项改革或将影响全国百万个事业单位及三千余万事业编制人员,未来事业编制是否会缩编?是否仍具报考价值?皆与其密切相关。

自2020年起,全国已有九个省市开展改革试点,包括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江西、山西、河北、江苏、河南等地,其中部分省市甚至全境参与,也有部分省市仅选择部分市县进行试点。

改革的主要内容相对易于理解:鉴于距上次事业单位改革已近20年,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机构编制未能随之调整,导致部分岗位闲置,部分事务无人处理,形成了旱涝不均的局面。因此,本次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重新审视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与编制分配,精简冗余,充实紧缺,以提升整体运行效率。

待试点工作全部完成后,是否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尚需进一步观察。

那么,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何实施?尽管现阶段仅为试点阶段,但依然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试点地区将对岗位和编制进行重新定位,精简势在必行。

例如,山西省直事业单位的机构精简幅度达69%,编制精简近59%;河南省则在学校、医院之外,将省直事业单位的机构精简至60.7%,编制精简至46.9%。

看到如此惊人的数据,不禁担忧:未来前往此类地区就业的机会是否会大幅减少?考试难度是否会相应增大?

事实上,此次改革并非单纯的裁员,而是在精简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补充。

如河南省,将省直机构回收的5638个事业编制下放至县级事业单位,同时科研、教育、医疗卫生、文物保护等事业单位的编制反而有所增加。

再如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本级回收了3000个编制,但在社会公益服务领域却新增了5000个编制。

那么,究竟哪些地区会面临编制缩减,哪些地区又会得到编制补充呢?

通过对各省市精简名单的分析,我们发现两个关键词频繁出现:“空壳”和“小散弱”。

所谓“空壳”,是指无实际业务的闲置职位。若无实际业务可供处理,或是服务对象消失,便会导致此类情况的产生。例如,山西某些县城的事业编制数量减少超过80%,原因在于人口持续外流,不再需要过多的事业编制人员提供服务。

至于“小散弱”,则是指规模较小、职能萎缩、公益性质减弱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业务虽存,但数量有限,因此需要进行整合。例如,江苏省江阴市住建局原有20家下属事业单位,经过重组后仅保留5家。

当然,对于那些能够自我创收且非公益性质的部门,将会直接转型为企业,例如招待所。

那么,哪些地区的编制得以增加?或者说,哪些地区存在人才短缺问题?

一是科教文卫单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医疗需求必然呈现增长态势。

二是基层地区。河南省采取的策略是“减上补下、减县补乡”,即省级和市级编制减少后,名额下放到基层;县级编制减少后,名额则补充至乡镇。

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2024年提供了超过1200个基层事业单位编制,以定向招录农技、林业、水利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因此,对于有意报考事业单位的人而言,以下两点值得关注:

首先,选择人口净流入且基层一线人才紧缺的地区;

其次,可考虑选择医生等民生刚需岗位,或科创、低碳、文化保护等已纳入国家战略规划的领域。

其实,真正铁饭碗,还是取决于个人能力。

3 阅读:625

正道说职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