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汉朝最没存在感的皇帝,不知道大家会选谁,如果让我来选,结果可能会出乎大家意料,因为我会选择汉景帝刘启。
凭什么我最没存在感?
之所以会选择汉景帝,主要是他的爷爷、奶奶、老爸、儿子,甚至是孙子、重孙都太过出色,大家可以想一下对汉景帝的认知,除了文景之治和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还能不能想到别的?
但文景之治其实是文帝的功劳更多,景帝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也就是平定七国之乱,从西汉的庙号就可以看出汉朝官方对景帝的评价只能算是居中,毕竟老爸和儿子都有庙号,唯独他没有,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文景之治叫文帝之治也无妨
然而,景帝也是一个比较憋屈的皇帝,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和他虽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主因,谁是皇帝都会爆发叛乱,根源在他的老爹汉文帝。
而且景帝的执政策略基本沿袭了文帝,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自己也非常的节俭,就这样仍然没有捞到一个庙号,即便在史记中,孝景本纪也是所有本纪中篇幅最短的,连司马迁都不愿意多花笔墨在景帝身上,你说憋不憋屈?
我可没有对景帝不敬的意思
当然,憋屈之人也自有可恨的地方,景帝从儿时到执政之后的诸多表现,也证明他在处理问题上确实不够成熟,难以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但好在其对待百姓确实不错,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治上的不足,也得以让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今天,就结合史记《孝景本纪》以及其他史料的记载,来说一说汉景帝的故事。
一、幸运成储君,误杀吴世子
刘启在汉文帝诸子中本来是排行中间,正常来说是很难继承皇位的,但刘启这个人生来运气不错。
他有三个哥哥,均是刘恒在做代王时与当时的代王后所生。不过代王后在刘恒还没做皇帝之前就去世了,而刘启的三个哥哥在刘恒坐上皇位后,也先后去世。
这样,刘启就成了刘恒在世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刘恒登基后不久,就将刘启立为太子,将刘启的母亲窦氏立为皇后,这个窦氏就是大家熟知窦漪房。
窦漪房剧照
就在刘启成为太子后不久,他就展示出自己暴躁的一面。在与吴王刘濞的世子刘贤下棋过程中,双方起了争执,互不相让,最后,刘启竟然拿起棋盘把刘贤给砸死了。
要知道,刘贤将来是要继承吴王王位的,而吴国在汉文帝时是最富的诸侯国。因为汉文帝允许私造钱币,而吴国境内有铜矿,这就是一个天然的银行,想有多少钱就看自己能开采的速度有多快。
儿子就这么被打死了,岂能善罢甘休
另外,汉文帝后期还允许私人开发盐资源,而吴国东临大海,是海盐的绝佳产地,既能造钱又能产盐,当时的吴国确实富得流油。
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吴国反叛是早晚的事,毕竟当你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可以匹敌中央的时候,谁能抵得住皇帝宝座的诱惑呢?而刘启砸死刘贤,也彻底打开了吴王刘濞造反的潘多拉魔盒。
文帝在位时,还可以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政治手段对刘濞形成一定的震慑,让刘濞不敢轻易谋反,随着文帝驾崩景帝即位,刘濞的野心已经昭然若知,而景帝的削藩策略则为发动叛乱提供了最好的借口。
二、削藩引叛乱,平叛强集权
景帝即位之时,诸侯王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到了不得不采取措施的程度,那究竟采用什么策略来削弱藩王的实力呢?这时候,一个悲情人物闪亮登场,他就是晁错。
晁错剧照
晁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通晓古典文集,这一点在文帝时期非常难得。文帝即位之初,天下因秦末农民起义加上汉初诸吕之乱,处于礼崩乐坏的状态,亟需有学识之士来帮助文帝进行整个帝国的文化建设。
当时,全天下能够将《尚书》研究明白的只有齐国的伏生,但伏生已经90多岁,无法到长安向汉朝的官员进行传授,于是文帝就让晁错前往齐国向伏生学习。
伏生剧照
晁错也不负文帝之托,学成归来被封为太子舍人,成为太子班底的一员。后来又写了一篇《太子知术数疏》,得到文帝赞赏,又被封为太子家令,就是太子的大管家。因为他口才很好,深得太子信任,被刘启称为智囊。
刘启即位后,马上就任命晁错为内史,对晁错几乎是言听计从。而师从法家的晁错也确实对诸多法令提出了修改的意见,完善了景帝一朝的法制。
不过,晁错对整个朝政影响最大的建议,毫无疑问就是削藩。其实,当时大家都意识到了藩王过于强大的问题,但对于如何削藩却没有太好的想法,而晁错的建议很简单,咱就强力削,要什么策略,干就完了。
于是,楚王、胶西王先后被削封地,随后一纸诏令,直至削藩的最终目标 — 吴国,削去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
这下吴王刘濞可彻底炸了,本来想造反还找不到理由,你竟然还敢来削我的藩,你要是一点一点的削也就罢了,一下子干掉我三分之一的领土,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于是,在刘濞的鼓动下,吴、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的旗号,一起发动反叛,这就是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反叛的消息传来,景帝一时大乱,在简单安排完周亚夫等人分兵御敌之后,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对景帝说,七国此次叛乱的矛头是晁错,杀掉晁错,诸侯即会退兵。
对待自己曾经信任无比的老师,景帝或许有过一丝犹豫,但绝对不会太多,毕竟老师比不上皇位重要,就这样,晁错成为了景帝的政治牺牲品。
一代帝师,终被腰斩,死难名目
然而,吴王反叛的目的自然不可能仅仅是杀晁错,晁错之死并未抵挡住七国的前进步伐,景帝糟糕的政治智慧在这一刻尽显无疑。
面对叛军咄咄逼人的气势,景帝想到了父亲临终时的嘱咐,周亚夫是个让人放心的将军,关键时可以重用。于是,景帝将军事大权交给周亚夫,依靠梁王的坚守以及周亚夫断粮道的战略,七国之乱在三个月的时间即被平息。
周亚夫剧照
七国之乱之后,刘启顺势收回了诸侯国自行任命官吏以及征收赋税的权力,这些权力都收归中央,诸侯王也不能再过问政事,只是领取俸禄而已,至此,诸侯国彻底丧失与中央对抗的能力,困扰汉初的藩王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其实,对于削藩,景帝和晁错可以参照贾谊《治安策》中循序渐进的策略,这样不至于让国家陷入险境,而后来的汉武帝正是依据《治安策》为蓝本,颁布了最著名的阳谋 — 推恩令,让藩王无法再成为帝国的问题。
而千年之后的明朝,又有相似的一幕上演,不知道建文帝君臣当时是不是没有好好读历史,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藩王造反成功。
但好在建文帝没有抛弃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大臣,反观汉景帝,轻轻松松就杀掉了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老师,我们也只能是可怜晁错所托非人。
晁错依然成为刀下亡魂,而坐稳了皇位的汉景帝则代领大汉王朝继续前进,不过七国之乱的最大功臣 — 梁王刘武,以及景帝的老妈窦太后又给景帝出了一道难题,这道难题是什么?景帝又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下篇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