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的全球汽车媒体,几乎都被特斯拉刷屏了,在地球的另一边举办的特斯拉拉“We,Robot”发布会上,马斯克正式发布了特斯拉Robotaxi的首款产品 Cybercab。
这是一辆没有方向盘和踏板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预计2026年生产,2027年大规模量产。
这款车的出现可能意味着,汽车行业自动驾驶的拐点已经在不远处,一旦越过这个拐点,所有轻视智驾的传统车企将被彻底地甩在身后。
智驾大势前 BBA也不能幸免从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这款Cybercab并不完全是一款概念产品,它将使用特斯拉快速迭代的FSD系统,最新的V12.4.3版本得益于“端到端”技术已经非常接近人类驾驶员的水平,按照特斯拉的预计,FSD V12.4推送后可能会逐步取消“手握方向盘”提醒,这也是这款Cybercab取消方向盘和踏板的底气。
马斯克还表示,Robotaxi的车辆成本将低于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万。
有人可能会觉得马斯克是在吹牛,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国内。
上市于2023年末的问界M9,以其46.98到56.98万元的售价,到9月30日,已经完成了第10万辆交付,月均交付1.1万辆。根据华为余承东在六月份公开的数据,订单中顶配的比例高达80%,也就是说,产品的销售均价稳稳地站在了55万元以上。
一辆售价50多万的新车,上市后不久就在每个月的50万以上车型销量榜单上把奔驰E级、奥迪A6L、宝马5系(简称56E)这些传统豪强压着打,这样的景象,别说国产车,全球范围内也没人见过。
是什么支撑着问界M9完成了对56E市场份额的历史性爆破?
根据一些媒体对销售以及消费者进行的调查显示,不少BBA、保时捷车主选购问界M9的优势在于其智驾系统,这与天涯君接触到的问界M9车主情况基本吻合。
如果说在二三十万级别,智驾系统让不少人感受到了新鲜感,从而有效增加不少新秀品牌的好感,在50万以上级别叱咤风云的问界M9已经证明,智驾已经成为高端消费者最看重的汽车属性。
这对汽车行业的启示是什么呢?
曾几何时,在很多人眼里,智驾只是锦上添花的“噱头”,是新势力们因为“基本功”不行而搞出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并不会威胁传统汽车工业。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在40万以上豪华车市场,BBA们依然牢牢掌控消费者的心智,也籍此掌握着汽车市场主要的利润。
但是在2024年之后,在CyberCab和问界M9面前,这一论据不再成立了。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的消费趋势往往是由豪华车市场所引领的,可以预见在问界M9的成功效应下,接下来15-30万元这个汽车销售的主力区间,智驾系统将很快由可选项转变为必选项,并逐步成为影响销量的关键,今年小鹏MONA M03的火爆和埃安RT预热即热销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一句话总结就是没有智驾,几年之后,就跟现在没有新能源的车企一样,很快会被淘汰。
中国理工男的押注面对这个颠覆性的趋势,传统车企中行动最激烈的是两家一直被视为技术派、尖子生的中国品牌——奇瑞和比亚迪。
奇瑞是全球燃油车市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甚至是国内纯燃油车市场仅存的一线玩家,销量处于爆发式增长中,但奇瑞燃油技术玩的多好,在新能源和智驾领域的焦虑就有多重。
今年,经过连续数十款新能源车型的投放,奇瑞的新能源车销量终于获得了大幅增长,对于智驾,奇瑞早些年属于保守派,无论外界喧哗,我自岿然不动,但近几年来,奇瑞在智驾领域的动作陡然加速。
最为外界关注的无疑是与华为的合作。
作为一家销量仅次于比亚迪,且保持强势增长的主机厂,奇瑞意外地在与华为的合作过程中唱着低调,对于双方合作的智界品牌,奇瑞没有像长安、广汽那样举棋不定,而是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把“灵魂”交给华为,尹同跃也在不止一个场合公开夸赞华为和余承东。
华为对奇瑞的“ALL IN”投桃报李,对于智界产品的研发和宣发都是不遗余力,最新发布的智界R7订单量也非常不错。
对于智界品牌,奇瑞的理念就是一句话:一切为华为服务,一切向华为学习。
当然,和其他参与鸿蒙智行的车企不同之处在于,奇瑞并非没有后手,通过与供应商合作以及成立大卓智能,奇瑞的自研智驾体系有那么点多条腿走路的意思,前段时间试驾的星纪元ET,智驾系统经过快速迭代,已经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
不过整体来看,和同为一线自主品牌的吉利、长城、长城更相比,奇瑞在智驾布局上,优先进行对外合作的思路是极为清晰的,“改革开放”的步子也迈得格外的大。
和奇瑞类似,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军者的比亚迪,近些年在智驾领域同样是默默无闻,直到去年,似乎依然是个智驾保守派。
2023年4月,在比亚迪2022年财报交流会上,当有投资人询问比亚迪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发展进度和规划,王传福直接开启吐槽模式。
一时间,“王传福无人驾驶都是扯淡”,“王传福自动驾驶都是瞎忽悠”等标题瞬间登上各大汽车自媒体的头条,此番观点也是接连引发了包括何小鹏、余承东在内的公开回怼。
但是短短几个月后的2024年1月16日,王传福在比亚迪梦想日活动中已经改口称“无人驾驶尚需时日,但智能驾驶时代已来临”。
比亚迪反应过来了。
供应商们收到的消息显示,在这家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企内部,智能驾驶已经升级为了核心战略之一。对外,比亚迪则宣布,智驾团队已从2022年的100余人扩充至 4000 人,是特斯拉智驾团队的 5 倍,和华为智驾团队的规模相当。
曾主导开发比亚迪最核心 DM技术的杨冬生,已成为比亚迪智能驾驶的总负责人,他在媒体采访中表示,自己 1/3 精力投入在智驾上,王传福则是“1/5左右”,“现在王总最重视的就是智驾”。
种种信息显示,和之前在新能源领域一样,比亚迪正在进行智驾领域的“饱和式”研发,并且不再拘泥于全栈自研,而是选择和Momenta、地平线、博世等多方合作,以便最快拿出成果。
有意思的是,比亚迪还在方程豹品牌与华为展开了局部合作,在即将上市的方程豹豹8车型,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3.0,圆了不少迪粉和花粉的合作梦,不过总体看来,比亚迪的智驾布局依然是围绕着自研这个核心,为此,不惜让产品线等一等研发端。
端到端智驾的本质:汽车革命从几年前对智驾的不屑到如今对智驾不同形式的“押注”,奇瑞和比亚迪的变化逻辑,并不难猜。
2022年底,ChatGPT正式发布,以眼见为实的科技彻底终结了人们对AI时代脚步的怀疑。
作为OpenAI创始人以及亲自参与一线研发的创始人,马斯克在第一时间就开始着手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路线转向ChatGPT所展示的端到端方向,并且在短短2年的时间里,让FSD快速接近自己当年画过的“饼”,同样是研发出身的尹同跃和王传福,显然不会看不到同样的趋势。
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一句话: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这句话并不准确,应该说,电动化是新能源汽车的预选赛,而智能化,则是新能源汽车乃至整个汽车工业的淘汰赛,这才是尹同跃、王传福们如梦初醒的关键。
所谓电动化,只是驱动方式的改变,即使慢一步,也可以通过低价竞争去弥补,但智能化时代的竞争却并非如此,就像后发者和OpenAI始终会有1-2年代差所解释的那样,端到端模型的恐怖之处在于,只有足够的数据才能训练出更出色的模型,也只有更出色的模型,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来贡献自己的数据参与训练。
这不是对汽车的改进,而是一场革命,革命的结果是,强者恒强,弱者出局。
换句话说,那些构筑起足够强大研发能力,掌握核心算法,并且有足够用户规模进行端到端数据训练的车企,才有机会参与最后的角逐。
特斯拉自不必说,优势很明显,中国品牌方面,从研发和算法角度来说,华为无疑是最有希望优先晋级的,只是没有自己的实体车企,难免受制于人;从用户规模和研发能力来说,比亚迪晋级的希望也不小,尽管入局有些晚了;奇瑞的优势在于庞大的燃油市场号召力和海外市场规模,一面背靠华为积蓄力量,另一面,自主研发的意愿和能力同样不可小觑。
其他的传统车企中,吉利选择的独立研发,智驾研发布局并不晚,不过因为分兵几路,始终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最近的品牌整合或许能带来转机;长城是较早让智驾业务独立运行的车企,但量产情况堪忧;长安,对外有限动作比较谨慎;最危险的可能是一众合资品牌,除了大众稍微有点动静,其他的就连电动化的预赛都还在犹豫,更不用说参加淘汰赛……
面对智驾大势,天下依然未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传统车企的护城河早已不复存在,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将智驾作为自己的核心能力去布局,甚至仅仅是没有全力以赴的车企,都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尝到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