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传国玉玺是皇权和国家的象征。关于它的起源与传承,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战国时期的和氏璧。这块宝玉最初是环状的,后来却在秦始皇手中变成了四方的传国玉玺。这种改变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古人如何将一块珍贵的环状玉石雕琢成一枚象征皇权的方形玉玺?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
和氏璧,这块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宝玉,原本是楚国的宝物,却因其卓越的美丽和独特的历史地位,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据传,最早发现和氏璧的是一位名叫卞和的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的乱石堆中发现了这块玉石,一眼便认定它是一块无价之宝。为了不让如此珍贵的宝玉蒙尘,卞和决定将其献给楚厉王。不幸的是,楚厉王并不识货,甚至怀疑卞和以一块普通的石头戏弄他,于是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左膝盖骨。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卞和气馁。数年后,当楚武王继位时,卞和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将和氏璧呈献给楚王。可惜的是,楚武王与其前任一样,仍然无法识别这块玉石的价值,再次将卞和视为欺骗者,命人砍掉了他的右膝盖骨。失去了双腿的卞和,抱着和氏璧,在荆山下痛哭不已,眼泪都哭干了,只剩下血从眼眶中流出。这一情景引起了新继任的楚文王的注意,他派人前去询问原因。卞和坦言,自己哭泣并非因受刑而痛苦,而是因这块真正的宝玉未能被世人所识而感到遗憾。
楚文王被卞和的诚挚所感动,命人剖开这块石头,果然发现了其中蕴藏的稀世珍宝。为了表彰卞和的忠诚和坚持,楚文王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此后,和氏璧成为楚国的重要宝物,然而它的命运却注定不平凡。
在楚威王时期,和氏璧因一次意外的聚会而失踪。当时,一位大臣因立下大功而得到楚威王的奖励,楚王竟然将和氏璧赠予他。然而,在庆祝的宴会上,突然有人提到河中有条大鱼,众人纷纷前去观赏。当他们回到宴会时,和氏璧却不翼而飞。此后,这块宝玉竟消失了五十多年。
五十多年后,和氏璧再度现身,被赵国的内侍缪贤无意间在市场上发现。赵惠文王得知此事后,向缪贤索要这块宝物。缪贤虽有些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将和氏璧交给了赵王。赵国得到和氏璧后,这块玉石便成为了赵国的镇国之宝。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和氏璧最终落入了秦始皇的手中。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雕刻成了传国玉玺,象征着皇权的永恒。据《谏逐客书》记载,“陛下有随、和之宝”,其中的“和”即指和氏璧。这说明和氏璧最后成为了秦国的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寓意着秦朝的皇权受到天命的认可,并希望王朝能长久昌盛。
关于和氏璧从环状玉石到方形玉玺的转变,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然而,从古籍中零星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和氏璧最初可能是未经打磨的璞玉,外形近似圆柱体,中央有孔,因而看起来像个环形。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演变,这块宝玉在秦始皇的手中,经过精心雕琢,最终成为了象征皇权的方形玉玺。玉石虽然无法像金属那样熔化重塑,但经过巧匠之手,依然能够从一块璞玉变为一件无价之宝。
从楚国到秦国,和氏璧的传奇不仅是一个珍宝的流转故事,更是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它的变迁折射出古代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常,也反映出古人对珍宝的珍视和崇拜。和氏璧作为历史上一块重要的宝玉,最终成为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这一过程既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通过这一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和氏璧本身的美丽和价值,更看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与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