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长清小寺村神宝寺四方佛

爱塔传奇访古 2024-02-27 07:17:53

去寻访长清小寺村的四方佛,在万德镇下高速,离开G104国道沿乡间小路行驶六公里余,来到群山环抱的小寺村,没想到村子很大,打听四方佛老乡都知道,但村中道路崎岖,仍然不好找,在两位小哥的带领下终于在村子的东南角找到了夹缝中的四方佛

【四方佛在民房的空隙中】

此处原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神宝寺,创建于北朝,今已荡然无存,寺院的痕迹仅剩下一尊四方佛,在两处民宅之间狭窄的缝隙里

【缝隙中的四方佛】

【缝隙中的四方佛全貌】

四方佛头手皆失,身体和莲花座保存尚好,造像圆润流畅,无题记,盛唐时期的风格,四尊佛像面向四个方向,南侧为垂腿倚坐姿态,应是弥勒佛,另外三个方向均为跏趺坐佛

【小寺村四方佛】

【雕刻细腻精致】

硕大的莲花座雕刻精良,莲瓣饱满,束腰处南侧留有一方平面,似乎可用来雕刻功德题记,但并无文字,北侧束腰处雕刻有数尊小型人物,风化较重,似是伎乐,从莲花座的雕刻方式看,北侧应为正面

【四方佛的莲花座】

【莲花座北面疑似伎乐】

【莲花座细部】

石像的最下方以乱石为基础,上方安置一方大石,四方佛置于石上,残存的总高有两米多,四方佛残缺的头、手部位凿有小孔,后代补接过头手

据周围的老乡说,四方佛一直在此处,没有移动过位置,从地基也能看出原址未变过,周边应该就是神宝寺区域了,现在已经叠压上了密密麻麻的民房

老乡说四方佛西边几十米的地方原有一块大碑,早年间搬去了泰安,去看了看碑的旧址,也是一户人家的院子

小寺村搬来的大碑今存泰安岱庙碑廊,名为《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碑的体量很大,大部分文字仍清晰

【岱庙碑廊的神宝寺之碣】

【碑上的文字】

《营造法式》中记录的碑的形式有赑屃鳌座碑和笏头碣,上有赑屃下有鳌座的称为赑屃鳌座碑,神宝寺这块上面没有赑屃,下面也没有鳌座,称为碣,通常所见的碣都较小,神宝寺这块大型碑也是碣,是较少见的

根据碑文记载,神宝寺创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初名静默寺,唐代改为神宝寺,碑文记录的是自创建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百多年间的发展历程和历代高僧

文中并未提及造像的事,但说“寺内有石浮图两所,各十一级,舍利塔一所,众宝庄严,胡门洞启,石户交晖,返宇锵锵,飞檐䡾䡾”,又说“方之雁塔,有似飞来”,碑文中并没有常见的形容古塔高大的摘星揽月之类的词语,两所石浮图有十一层但并不是很高,大概率指的是华北地区唐代流行的小型龙虎塔,上部十一层密檐,总高度并不高,几公里外的灵岩寺等地还存有唐代实物,另外河南安阳灵泉寺保存有此类塔成对使用的实物

【长清灵岩寺的小型唐代龙虎塔】

【河南安阳灵泉寺成对使用的唐代石塔】

“方之雁塔”指的应是舍利塔,是一座方形塔,济南神通寺隋代四门塔、唐代大龙虎塔皆为方形塔,且内部均为四面造像,由此推断小寺村的四方佛很可能是神宝寺舍利塔的中心造像

【济南隋代神通寺四门塔】

【四门塔内四面安置造像】

【济南神通寺大龙虎塔】

【大龙虎塔内也是四面造像】

四方佛四尊造像的顶部均有后代修补佛头留下的圆孔,中心位置的圆盘上亦有孔洞,应为安置塔中心柱的定位孔,结合前文记载,神宝寺舍利塔应是一座中心柱式方形塔,塔中心置四方佛,外墙及塔门为石材,可以就地取材,塔顶和出檐可能是木结构,有可能是一座单层亭阁式塔,外形类似四门塔

【四方佛顶部安置中心柱的位置】

除了四门塔和大龙虎塔,还有一些四面造像塔的例子

河北临漳北吴庄造像出土有一尊北朝小石塔,塔内四面造像,三面佛像一面菩萨,收藏在临漳县的邺城考古博物馆

【邺城考古博物馆的小石塔】

早期石窟中有一些四面雕刻佛像的中心柱窟,如巩义石窟寺、天龙山石窟等

【河南巩义石窟寺第一窟中心柱造像】

此外还有一些方形塔的外面四面造像的例子

山西榆社邓峪石塔建于唐开元八年(720年),也是四面造像,收藏在山西博物院

【开元八年邓峪石塔】

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旁有一尊释迦文舍利塔,宋代风格,四面造像

【大足宝顶山释迦文舍利塔】

山西沁县南涅水造像有大量北朝方形小石塔部件,都是四面造像,同类型的小石塔在甘肃等地也多有出土

【沁县南涅水造像】

【甘肃博物馆权氏石造像塔】

虽然四面造像的例子可以找出不少,但像神宝寺这样四方佛雕刻为一体的十分罕见

神宝寺南距长清灵岩寺直线距离仅两公里,当中隔着方山,有小路可徒步到达,文献记载古代两寺之间就有可以连通的道路

【神宝寺与灵岩寺的位置】

方山南面灵岩寺一侧开凿有石窟并雕刻大型造像,旁边还有形似创始人朗公的朗公石

【长清灵岩寺和后面方山上的隋唐石窟】

神宝寺东北距离神通寺(四门塔)和九顶塔的直线距离都是十六公里左右,这一带是泰山山脉中佛教最为繁荣的地区,周边还保存有大量北朝至唐的小型石窟

【神宝寺和神通寺等的位置】

四方佛北侧底座雕刻伎乐而南侧没有,说明北侧是正方向,由此推断神宝寺的方位应是坐南朝北,比较少见

大多数寺院都是坐北朝南的,但也有不少不同朝向的例子,如唐代山西五台佛光寺朝西,辽代山西大同华严寺朝东,坐南朝北的例子也有不少,如山西绛县太阴寺、太原永祚寺、河南宜阳灵山寺等

佛光寺之所以朝西,是因为所在地是一处群山环抱的盆地,只在西边有一个豁口,道路由豁口中进来,盆地东边有突出的高岭,佛光寺背倚高岭,面朝进山的通道

神宝寺情况类似,也是四面环山,只在北面和西北有山谷连通外界,现在的小公路是从西北的山谷进来,但是古代依靠步行的年代,北面的山谷距离济南要近得多,很可能是前往神宝寺的主要通道,神宝寺的布局有可能是和佛光寺一样的原理,背倚高山,面向主要通道

还有一个可以佐证神宝寺坐南朝北的例子,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收藏有一方怀则幢,雕刻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也是四面开龛造像,其中三面跏趺坐,一面垂腿倚坐,与神宝寺四方佛一致,怀则幢四龛造像中只有一龛两侧雕刻了天王像,显然是正面,正面龛中是跏趺坐佛,两侧亦为跏趺坐,倚坐像在背面,由此可推导神宝寺四方佛南面的倚坐像也是在背面

【怀则幢正面两侧有天王】

【怀则幢后面的倚坐像】

佛光寺东大殿门前的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经幢,现存最上一截为八面体,但只有四个正面雕刻了佛像,也是三尊跏趺坐一尊倚坐像,现在倚坐像朝南,但根据民国时期不同时间的老照片可知,这座经幢的正面原本是朝南的,民国时顺时针转了90度改成朝西了,还原回去的话倚坐像原本应是朝东,也就是朝向东大殿的方向,朝圣者自西边拾级而上到东大殿前,迎面见到的是一尊跏趺坐佛像,其背后是倚坐像,由此也可证明倚坐像在后方

【佛光寺大中十一年经幢倚坐像】

神宝寺碑文中有一句“以此寺北有宝山,东有神谷,因改为神宝寺尔”,寺北确有高山,不确定是不是宝山,村北还有一座矮小的土山,山上建有玉皇殿,还保存有不少明清时期的碑刻,宝山也有可能指的是此山

【小寺村北小山上的玉皇殿】

山区的谷比比皆是,为什么这里称为神谷?还以此命名了寺名,“神”在何处?寺东之谷源于南边的方山,方山灵岩寺一侧多有神迹,前文已提到过,谷中之水自南向北流经神宝寺,碑文中还有两句话:“见□生溺之苦海,于是虖横宝筏而济之”、“见诸子迷之朽宅,于是虖驾舟航而出之”,指的应是佛祖自方山之上乘船顺流而下至神宝寺,从而解救苦海中的众生,这大约就是称为“神谷”的原因

类似的例子还有河北正定的开元寺,根据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开元寺南、西、北均有水面,寺内三门楼石柱上有一篇唐大历十二年(777年)《解慧寺三门楼赞并序》,解慧寺就是今开元寺,文中有“河流潺湲 ,缭绕金刹”,可知唐代时这些水面是一条河,文中又有“为苍生大栰,令迷津自达彼岸”,开元寺正殿称为宝船殿,皆有佛祖驾舟苦海渡众生之意,而正定的河源自西边太行山中的五台山,也是圣迹之处流过来的,与神宝寺异曲同工

【根据老照片还原正定开元寺原有水面位置】

《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尾部记录开元二十四年“树刻工毕”,此处的“树”字指的是树立碑刻,“不封不树”有可能指的是不封土不立碑,而不是不种树,济南泰安间唐代的清河太夫人神道碑、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神道碑等出现多处“树”字指的都是立碑

【树刻工毕】

发布神宝寺四方佛的照片后,不少朋友有个疑问,这么好的造像为什么不搬去博物馆?我个人觉得古迹只有在原址才更有寻访的韵味,也更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文化的收益,唯一担心的是古迹的安全问题,我想互联网与现代科技的运用,再加上我们每个人的宣传,挤压盗贼的生存空间,终有一天祖国大地上的乡间古迹都能安全地展示人间,而不是搬空

【2024.02.10,正月初一到访神宝寺四方佛】

0 阅读:19

爱塔传奇访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