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首古诗词|古诗词,佚名《诗经·凯风》

冠川看社会[已注销] 2023-05-22 07:54:02

《诗经·国风·邶风》

佚名〔先秦〕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译文

凯风从南方吹来,吹在酸枣树嫩芽上。酸枣树嫩芽越长越好,母亲抚育儿子辛苦勤劳。

凯风从南方吹来,吹在长大成“材”的酸枣树上。母亲明理又善德,我辈未有成才人。

寒泉的水透骨冰凉,源头就在卫国浚邑旁。有七个儿子需要抚育,母亲真是万分劳苦。

就连黄雀鸟都知道唱婉转动听的歌,为何母亲养育了七个儿子,却没有一个能够好言好语抚慰母亲的心呢?

注释

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这里喻母爱。

棘心:酸枣树初发的嫩芽。这里喻子女。

劬(qú)劳:操劳。劬,辛苦。

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令:善,好。

赏析

这是《诗经》里的一首颂母诗。

今天恰逢母亲节,一起来品读这首《诗经》中的赞美母亲的古诗,很是应景。诗人通过中国最古老的三种写诗表现方法“赋”“比”“兴”来歌颂母亲的辛勤、圣德、劳苦,而不仅仅是用“赋”(直抒胸臆),所以就更加形象感人。

所谓“赋”,是“直言其事”。所谓“比”,是“由心及物”。所谓“兴”,是“由物及心”。

“赋”不是“由物及心”,也不是“由心及物”,是“即物即心”。

“比”,是“由心及物”,即用“所见之物”寄托“内心情感”。

“兴”,是由物及心。即看到自然界的事物,引起内心的感动。比如,在叙事中用了自然界的形象,就可理解为是一种“兴象”,能带给读者感发的一种形象。

这首诗“赋”“比”“兴”的手法同时使用了。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开头四句是说,凯风从南方吹来,吹在酸枣树嫩芽上。酸枣树嫩芽越长越好,母亲抚育儿子辛苦勤劳。这是写“颂母之辛勤”。

在《诗经》中,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诗经》云:“习习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诗经》云:“北风其凉”。西风谓之“泰风”,《尔雅·释天》云:“西风谓之泰风” 。

“凯风”是一个物象。“棘心”,也是一个物象,指酸枣树的嫩芽。

“凯风”对应的意象是“母亲抚育”,即“母氏劬劳”。“棘心”对应的意象则是“七个孩子”,即“有子七人”。

这里有“比”的手法,因为心中想起了母恩,所以感到“凯风自南”,就像母亲辛劳地抚养七个孩子。

这里同时也有“兴”的手法,因为“凯风自南”,使得心中更加想起母恩。

那么“赋”在哪里?在最后两句,“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直接道出主旨:七子不孝,要感化他们。

“夭夭” 指酸枣树芽嫩壮貌,意味着七个孩子渐渐茁壮成长。与“凯风自南”(母亲抚育)相呼应。正是因为“凯风自南”,酸枣树才会长得这么好,如此这般“夭夭” 。

“劬(qú)劳” ,即辛苦操劳,这是说的母亲第一个优秀品质。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中间前四句是说,凯风从南方吹来,吹在长大成“材”的酸枣树上。母亲明理又善德,我辈未有成才人。这是写“颂母之圣善”。

“棘薪”,指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这里比喻七个儿子已经长大。“我无令人”则是 “棘薪”的补充,虽然长大了但是没有成才。这是不是母亲的责任呢?诗人用了“圣善”二字,足以说明不是母亲的原因,母亲品质很好:明理又善德。“圣善”,正是母亲第二个优秀品质。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中间后四句是说,寒泉的水透骨冰凉,源头就在卫国浚邑旁。有七个儿子需要抚育,母亲真是万分劳苦。这是写“颂母之劳苦”。

“爰(yuán)”,指何处。“寒泉”,为卫地水名,冬夏常冷。这个“寒泉”物象的出现,也成为“悼亡说”最直接的理由。“浚(xùn)”,为卫国地名。“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也从正面交代了“淫风流行”“不尽孝道”的发生地是在卫国。

“劳苦”,正是母亲第三个优秀品质。“有子七人”的重复使用,正进一步强调母亲抚育七子的不易。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结尾四句是说,就连黄雀鸟都知道唱婉转动听的歌,为何母亲养育了七个儿子,却没有一个能够好言好语抚慰母亲的心呢?这是写“七子之不孝”。

“睍(xiàn)睆(huǎn)”,犹“间关”,是鸟儿发出的婉转鸣叫声。“黄鸟”,即黄雀。“载好其音”,载,传载。即“其音则好”。这两句以鸟有好音反比人无善言。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就是“赋”,“莫慰母心”的不孝行为,正是生发这首诗的内在情感。因为七个儿子不孝顺,不能跟母亲美言美语,故而欲以此诗感化七子。

《毛诗序》可作佐证:“《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美孝子”“美七子”,是使动用法,使七子变得孝顺、使七子变得美善。

母亲有“三德”,而七子无“善言”,这就形成了鲜明对比,劝慰作用进一步凸显,让人感受到母亲之不易与七子之不孝,从而实现“七子孝母”的目的。

纵览全诗,三颂母恩,语言质朴,赋比兴手法,全面使用,形象生动,比拟熨帖,主旨明确,是为颂母诗中的千古名篇,与孟郊《游子吟》并称颂母“双璧”,千载而下,催人泪下。

赏析来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

0 阅读:119
评论列表
  • 2023-07-24 13:08

    午梦》 难得时有闲, 树下听繁蝉。 日头当空照, 林深风微寒。 众鸟齐鸣唱, 淙淙声流泉。 心自暗暗喜, 身驻这仙般。 原来是呓语, 半梦半醒间……

冠川看社会[已注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