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说到,赵充国偷渡到了羌族的后方,但是并没有发起进攻,而是再次修筑要塞闭门不战。
赵充国为什么要这么做?
其实在赵充国一人一马视察前线之时,他就得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讯息,那就是羌族人并不团结,而且是常年内乱。
这次羌族人联合起来反汉,是先零羌人起的头,并且用威逼利诱的手段拉拢了羌族最大的两支势力罕羌和开羌,其他小势力看到这两大势力都参与了,也就跟着一起参与进来。然而,罕羌和开羌这两大势力从根上是不想反汉的。
赵充国一面闭门不战,一面派人与罕羌和开羌的共同首领靡当儿联系。
很快,靡当儿就派出了自己的弟弟雕库充当和平使者来见赵充国。
赵充国给雕库讲明利害关系,希望罕羌和开羌与先零羌划清界限,这样大汉王朝可以既往不咎;如果罕羌和开羌还能在平乱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话,大汉王朝还会给予重赏。
面对赵充国开出的条件,靡当儿很快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前线一直没有进展,长安城里却开了锅。
酒泉太守辛武贤上书汉宣帝,请求汉王朝增派部队,尽快解决羌族问题,拖得时间越长对汉王朝越不利。
汉宣帝在朝堂上与众大臣商议,90%的大臣觉得辛武贤所言有理。
于是,汉宣帝集结了6万大军开往酒泉听从辛武贤的指挥,准备与赵充国夹击羌族叛军。
但是,这一举动受到了赵充国的强烈反对,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羌族问题不能只靠武力解决,否则只能解一时之急,必须采取和平手段解决,才能长治久安。
汉宣帝又把赵充国的意见拿到朝堂上与众大臣商议,这次80%的大臣不支持赵充国的意见。
于是,汉宣帝下旨,按照原计划进行。
赵充国接旨后,立刻给汉宣帝回了一封书信,表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如果辛武贤敢攻打羌族人,他连辛武贤一起打。
汉宣帝一看要演变成内讧了,赶紧叫停了计划。
不过,赵充国不让汉宣帝那边有动作,自己这边又一直干等也不是办法呀,总得做点什么让汉宣帝安心不是?
恰好羌族人长时间骂战挑衅都得不到回应,产生了极其强烈的轻视心理,开始麻痹大意。
于是,赵充国趁着一个大雨瓢泼的夜晚偷袭了先零羌人的营寨,把先零羌人打的四散而逃,收获辎重、补集数以万计。
在偷袭先零羌人之战中,赵充国可以绕过了罕羌和开羌的营寨,对二营寨秋毫无犯,让罕羌和开羌看到了汉王朝的和平诚意。
一场大胜过后,就在大家都认为赵充国会乘胜追击之时,赵充国居然鸣金收兵了,而他给出的理由,是自己身体不舒服。
当然了,赵充国的身体不舒服是装的,但是又不是只为了鸣金收兵而装的。
罕羌和开羌纷纷派人以探病为理由向赵充国表忠心,其他小的羌族部族也有样学样。
一个星期后,赵充国的病好了。
一个星期时间,赵充国就接收了投降的羌族人一万多人。
赵充国病好了,因为继续装病就要露馅了。
赵充国并没有继续进攻,而是指挥着自己的1万部队和投降的1万羌族人就地开垦种地,继续等待投降的羌族人陆续到来。
看到赵充国又停止了进攻,辛武贤再次上书汉宣帝,请求乘胜追击,彻底消灭羌族人。
汉宣帝还是对赵充国那句连辛武贤一起打心有余悸,于是先给赵充国去了一封信,询问赵充国此时的想法。
这次,赵充国将他的真实想法与目的详细的告知给了汉宣帝——不战而屈人之兵。
汉宣帝拿着赵充国的回信,再次召集大臣们商议,这一次,同意赵充国意见的大臣已经达到了50%以上了。
汉宣帝也在心里默认了赵充国的战术。
果然,羌族人继续陆续赶来投降,不到一个月时间,投降的羌族人已经达到了3万余人。
又是一个月后,除了部分先零羌人之外,其他的羌族人几乎全部投降了。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0年秋,先零羌人内乱,反叛军首领杨玉被杀,其他人全部投降了汉王朝。
至此,羌族叛乱解决,而且羌族人发誓,永不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