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这样说毛主席:水平太差考不上北大!毛主席的回应很直接

纵横话史 2024-08-26 03:46:32
前言

1958年,何炳棣先生将毛主席的两首沁园春译成了英文,并发表在了《皇后(大学)》季刊上,对此极尽赞美和表扬。

胡适看后却不以为然的说“让人感觉的很不舒服,你还夸赞他的诗才,要知道,他在北大还不配上我的中国文学史的班呢。”

胡适比毛主席大两岁,在毛主席前往北大旁听并担任图书馆的书记员时,胡适就是当时知名的学者和北大的教授。两个人也曾一度亦师亦友。

胡适

可后来在胡适在晚年时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竟直接说毛主席水平太差,考不上北大,此话也成为了一向以谦谦君子自居的胡适最不绅士的话。

毛主席听后笑了笑,只说了几个字。跟毛主席有管鲍之交的罗章龙则是愤怒直言“毛主席是不屑于考北大,曾一度认为北大内容太陈旧腐朽。”

毛主席跟胡适之间究竟有过怎样的渊源?在驱张运动时,在《湘江评论》中,胡适又扮演着怎样的微小角色?曾经的那一次旁听,见证着怎么样的历史风云?

毛主席与胡适

青石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所有的英雄人物,所有的风云过往,皆已盖棺定论,唯有江畔之月,唯有滚滚之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畔之柳树,年年染红的桃花,见证着那一段风云往事。

终究是人生代代无穷已,唯有江月年年相似,英雄自始至终也是不变的,留下的功绩也永远是不朽的,毛主席的诗作,一直是那样的耀眼,如同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样,有着王者气魄。

历史已然成为过往,伟人却是长存的,后人的评论与他们无关,也与他们有关,那么,毛主席跟胡适他们的关系究竟如何?

期间,有着历史因素,有着年代因素,有着阶级因素,背后原因太过冗杂,可无法否认的是他们曾在一段时间内是亦师亦友。

毛主席生于一八九一年,胡适生于一八九三年,两人年龄只相差2岁,在毛主席还在读中等师范时,胡适便因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和文学改良,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了。

毛主席来到北京担任图书管理员时,胡适也是北大的最年轻新派教授,当然这在彼时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尤其是黄侃等人,据传黄侃每次上课便要骂几句胡适,胡适发表了一篇文章,未有下文后,称其为太监。因胡适提倡白话文,黄侃更是调侃道“那你这个名字就不对了,你应该叫胡到哪里去才对?”

虽然争议颇大,可因为《新青年》,因为新文化运动,胡适的地位也一直算是无人撼动。曾经毛主席就曾经提过“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学校的时候便是读者,当时也是极其钦佩陈独秀和胡适的文章,他们代替了被我抛弃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一时间成为我的楷模。”

此话是毛主席在1936年会见美国的记者斯诺时说的,1936年毕竟是国共将要合作时期,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的关键时刻,所以毛主席的言论也不排除为了争取民主学者,争取同国民党合作,为了抗日大局的缘故。

可在北大期间,毛主席的确是曾听过胡适的课的,也曾专门去拜访过胡适,同他讨论各种新思潮的问题,新民学会还邀请胡适做报告。

新民学会就是一九一八年,毛主席和当时的蔡和森等人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所创办的学会,曾经在一度时期内,提倡到法国勤工俭学。

可毛主席却没有去,论来,毛主席选择不出国留学其中一部分原因,少部分原因还跟胡适有关。

胡适当时是主张多研究一些问题,少研究一些主义的,一度因此跟李大钊“打擂台”,彼时,社会主义 无政府主义,基尔特主义纷繁错杂,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中国道路,让中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人都不确定。

而胡适便因此提出,片面的相信主义容易陷入危险的情况下,会自以为得到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百病,实际上对,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没有益处。

当时毛主席也在长沙办了问题研究会,研究会拟定了章程,比如研究孔子问题,中西文明汇合问题,经济自由问题等,要切实的研究中国问题,自然不能到国外去探寻,也就成为了毛主席选择留在国内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胡适曾发表《非留学篇》,而1920年毛主席在写给周世钊的一封信中提到“我觉得求学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出洋成了一种迷,中国出洋的不下几万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我曾据此问过胡适和胡锦熙两位,他们也以我的意见为然,而且胡适做过《非留学篇》,我暂时不想出国去,研究国内的各种学问为纲要。”

互相欣赏

在1919年,毛主席在回湖南长沙前,曾去拜访胡适,请他支持湖南的驱张运动,支持学生斗争,忽是答应了。

毛主席曾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一篇民众大联合的文章,胡适看后极为欣赏,并评论道,湘江评论中第二三四期民众大联合这一篇文章,见解深刻,眼界很远大,议论很痛快,是现当代的一篇重要文章,如今摊上这样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的意外之喜。”

这一篇文章相对是较为激进和有反叛精神的,与胡适所倡导的多研究些问题,少研究些主义的看法截然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求同存异,产生赞赏,就更为不易。

在1920年1月,毛主席专门去拜访了胡适,并就自修大学问题是跟对方讨论,后来胡适也专门回忆了这一点,“毛主席根据我1920年所发表的创办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创制了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这里来,让我订正,后他又说要回长沙去,将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选址。”

毛主席回到长沙后,根据胡适所修改的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的章程,采纳了其中的有益意见。

同年,在驱张运动胜利后,他给胡适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毛主席上写道“适之先生,沪上一信,收到了吗?我前几天回乡,自张去后,教育界有蓬勃之气象,此后湖南还需借重先生……”

由此可以看出,在此阶段,毛主席跟胡适也算是亦师亦友的状态,对彼此文采和能力有着相互欣赏的地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两个观念不同的人有着此番交集,本就殊为不易。

后来两个人也确实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胡适是反对暴力革命,不赞成阶级斗争的,重视民主,认为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才是最适合中国的方式,却忽略了国家机关,忽略了民主专政的必要性意义。

虽然在30年代中期时,胡适曾赞美过苏俄,也曾抨击过国民党的专政,可他不认同共产党的理念。在1945年3月27日,胡适为旧金山联合国大会代表,董必武为中共选派的代表。

在4月份左右,董必武跟胡适长谈,希望胡适能支持共产党的部分主张,胡适是对此却是反感的,举出了《淮南子》和无为主义,认为中共应该做单纯的政党活动,作为第二党参选。

1945年7月左右,傅斯年黄炎培等民主人士访问延安,毛主席对他们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同时请傅斯年代他向远在美国的老师胡适问好。这一次访问结束,黄炎培曾对这一次延安之旅较为赞赏,可傅斯年却有着不同的看法,还称毛主席的态度咄咄逼人。

后来傅斯年便也将自己的上述印象,转达给了胡适,傅斯年本跟胡适交情颇深,在创办新潮杂志时,傅思年跟于俞平伯等人曾将胡适视为导师和知己,后傅斯年在前往英国留学后,在1920年更是给胡适寄去信件,“愿先生成为我的老师,造一种学术上之大风气。”

胡适和傅斯年是较为投契的,所以傅斯年对毛主席的部分印象对他也起了小部分影响,在8月24日胡适便给毛主席发去了一封电报,电报的主要内容为“润之先生,审查如今国际形势,中国的未来前途,是在中国创办一个不靠武装的第二大党,万不可以小不忍而自致毁灭。”

其意为希望中国能够放弃武装政权,做位于国民党之下的第二党。

在蒋介石邀毛主席前往重庆共商国事时,胡适也主张中共应解散部队,向国民党妥协的做法,毛主席也曾一度为之感到不满,对胡适也不再心存幻想,可在1949年还是提出,若胡适留下能让其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胡适婉拒,胡适因此从统战名单中被排除了。

胡适和蒋介石

胡适评论沁园春

在1958年,何炳棣曾去往台湾,将毛主席的沁园春译成英文发表,何炳棣还写了序文,对其极为赞美,胡适却不以为然“看完让人很感觉很不舒服,你还夸赞他的诗才呢,要知道,他在北大还不配上我中国文学史的班呢。”

何炳棣据理力争,举出齐白石的诗,薛蟠体的例子,胡适听后终于让步“我承认毛是一位有名的散文家。”

后来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方问他毛泽东是不是你的学生?胡适说“不是,他是在北大图书馆做事,他水平太差,考不上北大,”毛主席听后没有生气,反而笑了笑说“我跟他的渊源深着呢。”

毛主席不是考不上北大,他的同乡好友罗章龙曾就此说,毛主席当时压根就没有考北大的意愿,甚至对此持一种不屑态度,觉得北大的课程有些陈旧,考北大属于浪费时间,所以当时毛主席以创办《湘江评论》驱张运动,研究社会现状为主要要务。

其实,在1959年,就有人采访胡适,问他“毛主席到北大图书馆做事,是他的老泰山杨昌济推荐的吗?”

胡适说不是,“当时他和五位青年上书给我,我是交给竹升保管的,当时北京有个攻读辅助会,毛主席最初便在辅助会工读,很苦。

“那是先生您介绍他入北大图书馆工作的?”

胡适说不是,是章士钊和李大钊把他介绍进去的。

参考资料:

胡适 推行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尘封百年后将亮相拍场

5 阅读:489
评论列表
  • pp 10
    2024-08-29 11:44

    蒋介石都说胡适是汉奸

  • 2024-08-31 11:43

    古之胡适,今之矮大紧。

纵横话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