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末期的滚滚历史长河中,王翦是一位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不世功勋的卓越将领。从一个普通士卒到位极人臣,他不仅以超群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更以其独特的为将之道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每当凯旋而归,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将总会向秦始皇讨要丰厚的赏赐,包括金钱、土地和美人。这一看似贪婪的举动,让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虽然心疼,却不得不咬牙应允。然而,在这看似市侩的索赏背后,却暗藏着一位智者对权术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生存之道的精妙把握。
战国贤将 白手登顶战国时代,军功立身是平民子弟跃升的重要途径。王翦就生在这样一个并非贫寒但也算不上显赫的家庭中,家境虽然一般,但也供得起他读书习字。
少年王翦与其他孩童不同,他对军事典籍有着异常的痴迷。整日埋首于兵书战策之中,钻研历代战事,分析古往今来的战例得失。
他的家离军营不远,这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年幼的王翦常常混在训练场边,看士兵操练,甚至偷偷跟着模仿。军营里的将士们见这孩子如此用功,也乐意指点他几招。
时光飞逝,十六岁那年,王翦正式成为秦军中的一名小卒。在军营里,他的表现很快就引起了上级的注意。
领兵打仗需要经验,更需要天赋,王翦恰好两者兼备。他在行军布阵时展现出的才能,让军中将领们惊叹不已。不久后,这个年轻人就被破格提拔为千夫长。
转机出现在他被调往咸阳的时候。咸阳是秦国都城,权力的中枢所在,机遇与风险并存。
当时的秦王嬴政刚刚登基,正值青年。朝中权臣当道,这位年轻的君主虽为一国之主,实则困于权力旋涡之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翦被派去护卫秦王出行。途中突遇刺客袭击,场面一度混乱。危急时刻,王翦展现出了过人的武艺和机敏的头脑。
面对来势汹汹的刺客,他临危不乱,身手矫健。一边格挡刺客的攻击,一边保护秦王的安全。在这场遭遇战中,王翦身负重伤,但成功击退了刺客。
这一役之后,王翦的忠勇之名传遍朝野。年轻的秦王对这位将领也刮目相看,逐渐开始重用他。自此,王翦开始了他显赫的仕途生涯。
征战六国 功勋卓著王翦入朝不久,就遇上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当时的秦国局势复杂,朝中实权掌握在吕不韦和嫪毐手中。
这对秦王嬴政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但一时之间也无可奈何。王翦观察局势后向嬴政献上了一计,建议利用嬴政的成年大典设下陷阱。
按照惯例,成年大典要在雍城举行,这就意味着嬴政必须离开都城咸阳。离开咸阳的这段时间,咸阳城防必然空虚。
王翦分析,野心勃勃的嫪毐一定会趁此机会发动兵变。果不其然,嬴政刚离开咸阳不久,嫪毐就开始调动军队准备起事。
早有准备的王翦立即带兵出击,打了嫪毐一个措手不及。叛军溃不成军,嫪毐很快就被擒获。
这一战的胜利不仅铲除了嫪毐这个心腹大患,还牵出了吕不韦与太后的私情。借着这个机会,王翦又向嬴政献策,最终成功将吕不韦赶出了朝堂。
从这时起,王翦开始频繁出现在战场上。他的军事才能在对外征战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攻打赵国时,他巧用反间计,成功瓦解了赵军的军心。
灭楚之战更是展现了王翦的军事智慧。他向秦王要了六十万大军,这个数字让朝中震惊。但王翦深知楚国底蕴深厚,不可轻敌。
战前他制定了详尽的军事计划,仔细安排补给线路。他让将士们充分休整,确保以最佳状态迎战。
这场大战打了整整三年,最终楚国还是被秦军攻下。王翦用实际行动证明,他要六十万大军并非狮子大开口。
随后的战事中,王翦屡立战功。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战场上,王翦以其独特的用兵方式闻名。他从不轻敌冒进,每次出征都要做充分准备。对待士兵,他也格外关照,常常确保士兵吃饱穿暖才会开战。
这种稳扎稳打的作战方式,让他在历次征战中都能取得胜利。虽然过程可能稍显缓慢,但最终都能达成预期目标。
在王翦的带领下,秦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六国诸侯在秦军面前逐渐败退,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也在一步步实现。
每一次胜利归来,王翦都会向秦始皇请功。而这种请功的方式,却让秦始皇既无奈又心疼。
索赏不断 君臣为难王翦打仗有个令嬴政头疼的习惯,每次打了胜仗回来必定向嬴政讨要赏赐。这不是寻常的请功,而是直接开口要金银财宝、土地封邑、美女歌姬。
他讨要赏赐的规模远超其他将领,动辄就是几千金、上万亩良田。有时连嬴政都觉得这要求太过分了。
起初是为自己讨要,后来又说要给儿子置办家业。这般贪得无厌的嘴脸,让朝中不少大臣都看不过眼。
可王翦丝毫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反而变本加厉。每次索要的规模都在扩大,甚至到了让嬴政都觉得肉痛的地步。
时间久了,嬴政对这个习惯也有了准备。每次王翦打了胜仗回来,不等他开口,嬴政就主动赏赐金银财宝。
这样的场面在秦朝的朝堂上经常上演。王翦跪在大殿上,不断向嬴政叩首请赏。嬴政虽然觉得心疼,却也只能咬牙应允。
有时王翦刚打完一场胜仗,还没来得及清点战利品,就急着向嬴政讨要赏赐。朝臣们常在背后议论,说王翦这般贪财,实在有失大将风范。
嬴政也曾试图暗示王翦适可而止,但王翦却装作听不懂的样子。每次领了赏赐,他就立即派人将财物运回家中。
有趣的是,王翦对这些财物的处置也很独特。他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大肆挥霍,而是将所有财物都妥善收藏起来。
随着战功越来越大,王翦索要的赏赐也越发夸张。他开始为子孙后代谋划,要求嬴政给他的儿子们也封官进爵。
这种行为让嬴政十分为难。一方面,王翦确实战功卓著,理应重赏。另一方面,如此贪得无厌的样子,实在令人不齿。
但王翦似乎完全不在意这些非议。他依然我行我素,每战必索赏,每索必重赏。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他告老还乡。
他向嬴政讨要的东西大致可分为三类:金银财宝、土地庄园、美女歌姬。这三样东西在当时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时人都说王翦是个贪财之人,但他从不在意这些流言。在他看来,只要能拿到想要的赏赐,别人怎么说都无所谓。
渐渐地,这种索赏的行为成了王翦的标签。朝中大臣们一提起王翦,就会想到他那副贪婪的嘴脸。
圆满退场 深谋远虑在秦国历史上,能善终的功臣将相并不多。白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最后却落得个自尽的下场。
而王翦却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在他年事已高时,主动向嬴政请辞,说自己年迈体衰,不能再为国效力。
这个请求让嬴政颇为意外。毕竟在当时,能主动请辞的大臣寥寥无几。大多数人都是抱着权位不放,直到被迫离开。
嬴政多次出言挽留,但王翦去意已决。他说自己确实已经无力再统领大军,不想因为自己的能力衰退而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告别朝堂后,王翦并没有像其他功臣那样继续干预朝政。相反,他选择了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更让人惊讶的是,王翦还特意叮嘱自己的子孙后代,不要再插手朝廷政务,更不要觊觎军权。他说家中已有充足的财富,足够子孙安居乐业。
回顾王翦的一生,他那些看似市侩的索赏行为,背后竟然暗藏玄机。对比其他功高震主的大将,王翦的做法显得格外高明。
他通过不断索要赏赐,塑造出一个贪图金钱的形象。这种形象让君主觉得他只是个贪利之徒,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在那个功臣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的年代,王翦用这种方式化解了功高盖主的危机。他用看似贪婪的行为,换来了自己和家族的平安。
这种智慧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王翦深知,在专制帝国中,功臣的处境往往十分危险。
他的这些做法不仅保全了自己,还让子孙后代都能安享太平。王翦家族因此得以延续,享受了数代的富贵生活。
比起那些轰轰烈烈却惨遭不测的功臣,王翦的结局无疑是圆满的。他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也为自己谋划了一条退路。
这种深谋远虑的智慧,让王翦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善始善终的功臣。他不仅在战场上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更在权力场上表现出高超的智慧。
历史证明,王翦的选择是正确的。当其他功臣们纷纷落马时,他却能安享晚年,最终寿终正寝。
这样的结局,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显得尤为难得。王翦用他独特的方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常人的道路。
他的故事告诉后人,在那个功高易致祸的年代,有时表现得不那么高尚反而是明智之举。王翦用他的方式,实现了功成身退的完美谢幕。
如果我没估计错误。应该不是他自己拿了。而是分给了有军功的士兵和死亡士兵的家属了。表面是贪财的人。但士兵众多。从战前准备到战后善后。事无巨细。名将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