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彭德怀视察哈军工、提及军衔问题,陈赓却唱反调:不同意

家琦说科 2024-09-27 16:35:20

1955年秋季,彭德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多项要职,并且负责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他终于腾出时间前往他心仪已久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视察。

这所学院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首所军事工程学院,也是他的老战友陈赓亲手筹建的。彭德怀自朝鲜战场归来后,就一直渴望有机会去哈尔滨参观这所学府,并与陈赓重温旧日友谊。

但他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1952年4月,志愿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本确保了朝鲜战场的胜利。彭德怀作为总司令,随后被召回国内。

抵达北京时,周恩来总理向他传达了一个喜讯:根据组织决定,彭德怀将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副总理、国防部长、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肩负起繁重的军政任务,每天工作至深夜,几乎没有个人时间。

因此,他计划访问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拜访陈赓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直到1955年夏天,彭德怀才得以成行,满怀期待地前往哈尔滨。

然而,当他满怀激情地见到陈赓时,却因为对陈赓身边的一位年轻军官的军衔问题提出异议,而遭到了对方的严肃反驳。

陈赓毫不留情地回应道:“彭老总,尽管您是我的上级,但我无法同意您的看法。”

这句话让历经沙场、见识过无数风浪的彭老总愣住了,他甚至开始重新打量陈赓,怀疑这是否还是那个始终遵从命令的老战友。

要知道,在不久前的抗美援朝战场上,陈赓作为第三兵团司令员,对指挥部的命令执行得非常严格。而现在,彭老总作为国防部长主持军委工作,陈赓作为哈军工的校长,理论上是彭老总的下属。

那么,陈赓身边的这位年轻人究竟是谁?陈赓为何要公然反对彭老总?

两位老将军之间的争执最终如何收场?这一切的来龙去脉,都要从我国决定实行军衔制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提出,为了推动解放军向正规化、现代化发展,实行军衔制是必要的。

因此,军衔制很快被提上日程。1950年9月,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成立,其中包括了“军衔奖励处”。

但是,众所周知,随后朝鲜战争爆发,我国为了保卫国家边疆、支援朝鲜抵抗侵略,派出了百万志愿军。这场战争对新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取得胜利,才能换来和平发展。

因此,军衔制的实施被暂时搁置。直到1952年11月26日,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罗荣桓向毛主席提交报告,再次提出实行军衔制度,这件事才重新被提上议程。

经过近3年的准备,当时解放军部队规模庞大,要为各级干部评定合适的军衔,确实需要精细的工作。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的授衔仪式正式启动,共评定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1360位少将。

对于这些从战争年代走来的革命将领来说,军衔是对他们极大的荣誉和认可。彭老总,作为红军的创建者之一,以及领导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胜利的指挥官,自然也在元帅之列。

彭老总曾直言不讳地表示,他并不喜欢“元帅”这个称呼。在十大元帅中,彭老总排名第二,但他的行为始终显示出对名利的淡泊。

授衔仪式结束后,许多老部下和战友都向彭德怀表示祝贺。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张宗逊高兴地说:“彭老总,您的元帅军衔实至名归,我们老西北野战军的同志们都为您感到高兴。”

张宗逊和彭德怀在解放战争时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祝贺是发自内心的。但彭老总对此并不显得特别高兴,他平静地回应说:“其实我并不够资格评为元帅,我也不希望我的肩上挂着这个牌牌。”

他接着说:“但是,如果不评出几个元帅,下面一些人的军衔评定就难以进行。”

这番话体现了彭老总的真诚,也表明他接受元帅军衔是出于大局考虑,为了让那些在革命年代流血牺牲的部下获得荣誉。

后来,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巴卢库访问北京,彭德怀作为国防部长亲自接待。巴卢库下飞机后,热情地与彭德怀握手,并尊敬地说:“感谢彭元帅亲自迎接。”

出于外交礼仪,彭德怀没有当场纠正这个称呼,但在随后的交谈中,他笑着对巴卢库说:“虽然我被授予了元帅衔,但我并不喜欢这个称呼,它显得太生疏了。”

彭老总的低调和谦逊,以及他对军衔的淡然态度,与他多年的战友陈赓在军衔问题上的态度不谋而合。

当新中国授衔的消息传出后,不仅军队内部非常关注,民间也议论纷纷,大家都在讨论将领们将获得什么样的军衔。

1955年9月27日晚上,被授予大将军衔的陈赓回到家中。他刚放下公文包,10岁的儿子陈知建就跑过来,好奇地问:“爸爸,你是什么将啊?”

陈赓对儿子的问题感到惊讶,他不知道儿子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原来,授衔的消息已经传遍全国,甚至学校的孩子们都在认真讨论。虽然陈赓没有事先告诉家人,但陈知建从同学那里也有所了解。

看到儿子好奇的样子,陈赓幽默地回答:“你爸爸我是‘辣椒酱’,我们湖南人都爱吃的辣椒酱。”

从这些小事中可以看出,彭老总和陈赓大将对自己的军衔并不看重。

然而,不久后,两位久未见面的老友却因为一个年轻人的军衔问题发生了争执,甚至一度达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与陈赓一起来到车站的是彭启超,彭老总的亲侄子。当时,彭启超在哈军工学习,陈赓考虑到彭老总远道而来,如果能见到亲人一定会很高兴,于是安排彭启超一起去迎接。

但陈赓没想到,当彭老总看到彭启超肩上的上尉肩章时,脸色立刻变得阴沉。

彭启超的上尉军衔是军事学院授予的,由陈赓校长亲自颁发。彭德怀直言不讳地说:“他的军衔太高了,怎么能是上尉呢?改成中尉更合适。”

陈赓知道彭老总不是在开玩笑,但还是当众反驳:“彭老总,您虽然是我上级,但这件事我不同意!”

陈赓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彭启超的上尉军衔是按规定,经过讨论后决定的。解放战争时,彭启超已经是副团长,现在在军事学院学习,完全有资格获得上尉军衔。

但当两人争执不下时,一旁沉默的彭启超却流下了眼泪。在他的印象中,伯父一直很严厉。

1940年,彭启超的父亲在战斗中牺牲。临终前,他嘱咐12岁的彭启超:“快走,去太行山找你大伯,不要放弃革命!”

彭启超记住了父亲的遗言,历尽艰辛来到太行山区。当时,彭德怀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在华北地区抗击侵略者。

彭德怀看到彭启超时,他衣衫褴褛、瘦弱不堪,想必吃了不少苦。彭德怀心疼地抱住他,悲痛地问:“你怎么来了?家里还好吗?”

听到这个问题,彭启超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大伯,爸爸不在了……”

彭德怀心中一紧,但看着侄子稚嫩的脸,他叹了口气,轻抚着他的头说:“你就留在这里,大伯带你报仇!”

从那以后,彭启超留在了八路军,参加了中原突围、延安保卫战等战斗,立下战功,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八路军战士。

1946年,彭启超升任营长,按规定可以领一双皮鞋。但当他穿着新皮鞋去看望大伯时,彭德怀却问:“你这双鞋哪来的?”

彭启超不假思索地回答:“办事处发的,营级干部都有。”

即便如此,彭老总还是要求他把鞋子擦干净,有时间送回办事处。

彭启超不理解,自己并没有搞特殊,为什么要送回去。彭老总解释:“咱们部队现在还很困难,解放区的老百姓支持我们搞革命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双皮鞋虽小,但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听完这番话,彭启超意识到不妥,第二天就把皮鞋送了回去。

而在哈军工之行中,彭老总得知侄子被授予上尉军衔,觉得评得太高,坚持要求陈赓将彭启超的军衔改为中尉。陈赓不愿意,彭老总严肃地说:“我现在是国防部长,是你的上级,你听不听我的命令?”

听到这话,陈赓沉默了,看了一眼红了眼眶的彭启超,只能叹气。

回到学院后,他们召开了会议,经过投票,最终决定授予彭启超中尉军衔。起初,彭启超不理解大伯的做法,甚至有些埋怨。

直到后来他来到北京,再次见到伯父,彭老总一番真诚的话让他释怀:“新中国讲究民主平等,干部子弟要在级别上带头。”

这时,彭启超才明白,伯父之所以对自己这么严厉,是因为对自己的爱如此深沉。

1978年,彭老总去世4年后名誉得到恢复,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补办。

那天,彭启超含泪走进会场,对着那张熟悉的照片深深鞠了三躬。虽然他已年过半百,担任广州军区某空军部队副师级干部,但此刻他放下了往日的威严,哭得像个孩子。

无论他年龄多大、职位多高,在大伯面前,他始终像个孩子。如果没有彭老总的悉心教导,彭启超不会有如此成就,所以他心中万分感激大伯。

3 阅读: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