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统一观”养生颐年学术思想探讨——刘光宪

天狱风行 2022-07-14 16:32:48

“知行观”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知和行是人们对认识和实践的概括。知和行的关系,中国哲学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荀子、王夫之等认为知离不开行;朱熹等则认为知是天赋的,知先于行。

近代梁任公云:“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严复亦云:“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知、行两者是密不可分、互为依存的。毛泽东历来非常重视“知”、“行”统一,在其哲学著作《实践论》中,副标题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而在该文的最后,毛泽东指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刘炳凡研究员正是在充分吸收历代哲学思想中有关“知”、“行”统一观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认为养生之道,从历史到现实,养生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并指出养生是一种人与自然间的学术传统。刘老在其著作《养生颐年古今鉴》中,提出了“知行统一观”养生颐年学术思想,认为既要熟知养生保健理论、方法,又要积极行动、实践,做到“知行统一”,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也就是说“既要给生命以岁月,又要给岁月以生命”,其主要内容包括养生颐年鉴、养生颐年论、自我颐年法和回春集验录4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系统观

“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刘老在其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发扬了“以人为本”思想,提出了“治病必须治人”的学术观点。认为在整体认识上,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以人为核心的,是把疾病过程视为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多模式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的集成。强调中医处方用药,有如“操舟之工,对敌之将”,宜“随时取中”,忌“刻舟求剑”。

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等把人和病(证)、人体与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把疾病看作是病因作用于人体的整体反应。《内经》载:“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并强调为人司命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见,《内经》是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恒动观和系统观。刘老的养生颐年学术思想中亦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系统观思想,提出“养生应从胎孕开始,按时期与年龄进行”。

二、首重脾胃的调摄观

《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脾为生化之源”,脾胃乃“后天生化之本”,人赖以生存之根,所谓“得谷者昌,失谷者亡”。《素问·平人气象论》载:“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中藏经》载:“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这些都说明脾胃功能至关重要,故而保护脾胃是养生之道的一大要旨。

刘老非常注重调摄脾胃,认为脾胃健运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若要健康长寿,就应重视保养脾胃之气。而饮食有节则是保养脾胃的一大法宝。正如管子所云:“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劳而寿损。”也就是说,饮食要有节制和节度,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不要过饥过饱,食物的营养搭配要合理,不要偏食。刘老特别提醒,在美食面前,不要为欲念所左右而耽于一时的口舌之快意,“如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

三、三因制宜的辩证观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是根据不同的时令气候、地域环境特点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分别制定出不同的、与之相适宜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刘老在其养生颐年的思想中就包含了“三因制宜”的辨证观点,如其强调在食疗中须辨证用方。认为食疗方法是基于利用食物性味之偏,以矫正脏腑功能之偏,使之恢复正常以达到治疗、养生保健之目的。特别强调在运用食疗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重五味调和,忌五味偏嗜。指出五味各有所归,“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2)重素食,忌厚味。明代养生专书《寿世保元》载:“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愉脏腑,调顺血脉,使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合太和以臻遐龄?”所以,应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膏粱厚味,以使神清体健,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另刘老指出,对阴虚肿满的患者,不宜姜桂辛辣之品,颇相适应,认为食疗也须辨证用方,切不可千篇一律。

四、唯变所适的治疗观

《系辞》载:“《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种“变动不居”中的可变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刘老在其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过程中,时刻尊重唯变所适的法则,方从法出,法随人异。刘老治疗1例腭部唾液腺混合瘤低度恶变不愿手术患者,根据患者病症表现,辨证选用生地黄、紫草、山豆根、甘草,并以大黄通地道,泻热下行。患者日夜服药2剂,2周后控制了肿块的发展。局部用鼠妇、蛞蝓2味烘干,乌梅炭适量共研极细末,涂患处。1个月后肿块触之可动,继续涂上方,经治,用针拔出肿块,吞咽进食发音都正常,13年未复发。此外,以六味地黄汤加上述2味虫类药及皂角刺炭、天葵子,用于阴虚阳亢的唇癌患者亦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用药方法体现了刘老唯变所适的治疗观。

五、见微知著的预防观

中医学历来强调,“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见微知著,发现疾病苗头就能知道其发展趋势或问题的实质。

刘老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强调要有见微知著的辨证手段,做到应变性强、全面考虑。首先,要有宏观的思维,把病(或证和症)与整体的人联系起来,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全面考虑。其次,要有系统的方法,根据一系列人体的整体症状、体征和证候变化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引导良性转归,注意内环境的自我调节,如“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气复返则生”(即自我调节的效应)。再次,强调治病必须求其本,探索病因,明确病位;从错综复杂的见症中分清主次,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如在“三衰”急症治疗过程中,要做到“医有慧眼,眼在局外,医有慧心,心在兆前”,抢救时不能按照思维定势而套用常规。如阳证似阴、阴证似阳的病例,治疗时应采取阴病阳治、阳病阴治之法,学会从“独特”见症中抓住疾病的本质所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微知著,根据疾病的发展转归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六、万殊一本的康复观

随着近代医学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医学,认为康复是“养生”的保证。所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近人在《科学的历史与未来》一文中指出:“科学是人类知识的继承和积累,是老老实实的学问,采用继承传统康复疗法的实践经验,是有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一本万殊,万殊一本”,刘老认为整体观念、形神统一及辨证论治,仍然是中医康复学基本理论和原则。强调整体观念是中医康复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康复学,从辨证立论,通过观察分析患者的反应状态,探求引起疾病的原因和病机,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从而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然后辨证施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采用相应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即所谓“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总之,医师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考虑疾病的康复,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是也。

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中医药预防和保健是中医药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传统优势。中医养生、保健的核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构成,历来不乏养生防病的理论专著和专论以及各种思想观点,见仁见智各有所不同。掌握养生颐年的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而力行之,是健康长寿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也是刘老“知行统一观”养生颐年学术思想的关键所在。

刘光宪

0 阅读:6

天狱风行

简介:互联网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