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3基层版)

诸葛康康 2024-04-22 19:24:51
本文来源:选自《中华儿科杂志》, 2024,62(4) : 292-302. 摘要:咳嗽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就诊原因。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限于诊疗技术和条件,对儿童咳嗽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知普遍不全相同,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等联合制订“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3基层版)”,通过前期调研,充分征询基层医生的意见,针对儿童咳嗽评估、诊断、用药、转诊和健康教育等方面9个迫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形成17条循证推荐意见和建议,旨在指导基层医务工作者规范、科学地诊治儿童咳嗽,同步提升对儿童咳嗽的管理水平。 二、术语解释 1. 咳嗽病程:按照咳嗽持续时间,儿童咳嗽分为急性咳嗽(<2周)、迁延性咳嗽(2~4周)和慢性咳嗽(>4周)。 2. 咳嗽性质分类:根据无痰或有痰,将咳嗽分为干性咳嗽和湿性咳嗽。 3. 特异性慢性咳嗽:指可归因于潜在疾病(通常是肺部来源)的慢性咳嗽。通过检查与评估,大部分慢性咳嗽可以识别出潜在病因。 4. 非特异性慢性咳嗽:指咳嗽为主要或唯一表现,经适当检查与评估后,仍然没有明确病因的慢性咳嗽。 三、指南重要临床问题及管理策略 临床问题1:咳嗽患儿如何合理使用祛痰药和镇咳药? 推荐意见1:不推荐咳嗽患儿常规使用祛痰药和镇咳药(1A)。 推荐意见2:建议对湿性咳嗽、痰液阻塞、咳痰费力、影响生活和学习时,可在权衡疗效与安全性后酌情选择适宜的祛痰药;对剧烈或频繁的干性咳嗽、影响生活和学习时,首要是明确病因,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短期使用镇咳药缓解症状(GPS)。 祛痰药和镇咳药在儿童咳嗽的治疗中使用普遍,基层临床实践中,祛痰药和镇咳药的广泛使用乃出自患儿家长的担忧以及对改善患儿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咳嗽治疗中祛痰药和镇咳药的有效性缺乏严格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用药现象。 祛痰药可分为黏液溶解剂、黏液动力促进剂、黏液调节剂、痰液清除剂,其机制包括降低黏液黏度、改善黏液清除动力学、减少气道分泌物产生、增加黏液量使痰液易于咳出。尚缺乏祛痰药治疗儿童急性咳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报道,不同国家对祛痰药使用推荐存在很大差异,欧洲药品管理局不推荐2岁以下儿童使用祛痰药,加拿大和比利时不推荐6岁以下儿童使用。一项系统评价显示乙酰半胱氨酸和羧甲司坦祛痰剂对2岁以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咳嗽的疗效有限。另一项系统评价发现黏液溶解剂联合抗菌药物较对照组(抗菌药物联合安慰剂)治疗儿童肺炎的主要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不推荐咳嗽患儿常规使用祛痰药,尤其对2岁以下儿童需更加谨慎。 镇咳药治疗儿童咳嗽的有效性证据不足,且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故不推荐常规使用。多项系统评价提示右美沙芬治疗儿童咳嗽的效果与蜂蜜或安慰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有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128例)提示,右美沙芬较安慰剂可显著减少6~11岁感冒患儿的24 h内总咳嗽次数和日间咳嗽频率。 临床实践中,建议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年龄、咳嗽的性质、病程、严重程度、具体病因、用药后的改善效果等)谨慎合理使用祛痰药,如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PBB)等化脓性肺疾病可使用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具体选用原则可参照相关指导性文件。需要注意的是西药(复方感冒药)、中药和中西药合剂种类繁多,常含有相同成分,联合用药可导致重复或过量用药,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临床上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临床问题2:咳嗽患儿是否需要使用抗组胺药治疗? 推荐意见3:不推荐急性咳嗽患儿常规使用抗组胺药治疗(1B)。 推荐意见4:对于伴有明显流涕、鼻塞、打喷嚏的急性咳嗽患儿,可尝试酌情短期谨慎使用第1代抗组胺药联合减充血剂治疗2~3 d观察疗效,如有效则可用至5 d(GPS)。 推荐意见5:对于变应性鼻炎引起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患儿,推荐口服第2代抗组胺药(1B)。 抗组胺药可分为第1代药物(包括苯海拉明、氯苯那敏、赛庚啶、酮替芬、曲普利啶等)和第2代药物(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氮卓斯汀等)。第1代药物为传统抗组胺药,易透过血脑屏障,具有抗胆碱作用,有助于减少呼吸道分泌物,且具有一定中枢镇咳作用,因此经典复方感冒药常含有第1代抗组胺药成分;然而其会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乏力、口干等。第2代抗组胺药可特异性作用于外周H1受体,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较第1代药物减少;但因几乎无抗胆碱作用,不用于缓解咳嗽症状。第2代新型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如肝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发生概率也更低。 一项系统评价发现苯海拉明在降低咳嗽频率、缓解咳嗽严重程度和改善儿童睡眠等方面的有效性劣于蜂蜜。另一项系统评价发现没有证据支持口服抗组胺药-减充血剂-镇痛药治疗普通感冒有效,其中纳入的两项儿童人群研究表明抗组胺药-减充血剂治疗儿童急性咳嗽与安慰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不推荐急性咳嗽患儿常规使用抗组胺药治疗;但对于伴有明显流涕、鼻塞、打喷嚏的急性咳嗽患儿,可尝试酌情短期谨慎使用第1代抗组胺药联合减充血剂治疗,2~3 d后观察疗效,如有效则可用至5 d。 UACS是指由上气道疾病如各种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腺样体肥大等引起的鼻腔分泌物增多并倒流至咽部,直接或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变应性鼻炎是引起儿童UACS的常见疾病之一。系统评价发现,第2代抗组胺药可有效控制变应性鼻炎的症状,且在儿童人群耐受良好。一项RCT表明使用第2代抗组胺药(包括氯雷他定和左西替利嗪)可以减轻变应性鼻炎的症状。针对变应性鼻炎引起的儿童UACS,第2代抗组胺药是对因治疗。 临床问题3:慢性非特异性咳嗽患儿是否需要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LTRA)治疗? 推荐意见6:不建议慢性非特异性咳嗽患儿常规使用LTRA治疗(2B)。 推荐意见7:对于考虑与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或变应性鼻炎有关的慢性咳嗽,建议可酌情选用LTRA治疗(2B)。 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经5-脂氧酶代谢途径形成的脂质炎性介质,可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气道黏液分泌,促进嗜酸粒细胞的趋化等。LTRA通过竞争性结合白三烯受体发挥抗炎作用,在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变应性鼻炎的防治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LTRA并非传统镇咳药,在临床实践中LTRA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咳嗽中存在过度使用及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我国开展的多中心研究显示,LTRA在儿童慢性咳嗽用药中高居首位。一项针对12 809份门诊儿童处方的抽样调查研究发现,孟鲁司特超说明书用药率高达94.04%,其中排第3位的超适应证用药诊断为咳嗽。LTRA的广泛使用可能是由于其为非激素类抗炎药,给药方便、依从性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容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 然而,尚无足够证据表明LTRA对于儿童慢性非特异性咳嗽有益。LTRA引起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也限制了其应用。一项系统评价分析了LTRA治疗慢性非特异性咳嗽患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仅2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一项无法单独提取慢性非特异性咳嗽患儿数据,另一项研究因纳入患者数量过少(6例)而无法得出结论。由于缺乏证据,韩国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咳嗽指南也均不推荐LTRA治疗儿童慢性非特异性咳嗽。202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孟鲁司特的药品安全信息警告,警示在使用期间需要注意监测精神方面如睡眠障碍、失眠、易怒、幻觉、抑郁等的不良反应。对于考虑与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或变应性鼻炎有关的慢性咳嗽,可酌情选用LTRA治疗,但需定期随访咳嗽症状,明确病因,调整用药。基层临床实践需注意减少LTRA过度使用,并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保证合理用药。 临床问题4:咳嗽患儿是否需要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当有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时,推荐何种抗菌药物? 推荐意见8:不推荐急性咳嗽患儿常规使用抗菌药物(1A)。 推荐意见9:当临床考虑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时,建议首选口服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常规疗程为5~7 d。当存在青霉素过敏或药物可及性问题时,可选用口服二代头孢菌素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2C)。 推荐意见10:对临床考虑百日咳或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患儿,推荐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1B)。 推荐意见11:对不伴有提示其他诊断的特异症状或体征的慢性湿性咳嗽患儿,在积极寻找病因的前提下,可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首选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7∶1~14∶1)25~30 mg/(kg·次)(按阿莫西林剂量计算),每12小时1次,并予观察、等待和随访。若考虑为PBB,疗程至少2周(1B)。 儿童急性咳嗽通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早期使用抗菌药物并不能减轻咳嗽和其他症状或缩短病程,反而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诱导细菌耐药,因此不予常规推荐。一项系统评价发现,延迟使用(至少延迟48 h)、立即使用和不使用抗菌药物3种策略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为儿童)的咳嗽症状缓解、复诊率、替代药物使用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立即使用组,延迟使用组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较少(OR=0.03,95%CI 0.01~0.07),且二者在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回顾性研究发现急性支气管炎初发时使用抗菌药物,随后再次发生急性支气管炎的风险(HR=1.23,95%CI 1.17~1.30)更高,再次发作时使用抗菌药物的风险(HR=2.13,95%CI 1.99~2.28)更高。因此,应严格把握急性咳嗽初次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当急性咳嗽病程迁延或症状加重,或出现咳脓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或炎症指标升高时,尤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儿,需要考虑细菌感染的可能,并根据可能的病原体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一项RCT比较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头孢泊肟酯对疑诊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在疗效(治愈或改善)(96.7%比95.2%,P>0.05)和不良反应方面(7%比3.9%,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到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相对窄谱、价廉、对常见呼吸道感染致病菌敏感,因此在获得药敏试验结果之前,推荐其为首选。本指南专家组认为,当存在青霉素过敏或药物可及性问题时,可选用口服二代头孢菌素或大环内酯类。注意观察随访症状,必要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当急性咳嗽病程迁延,或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回声、咳嗽后呕吐等症状时,需考虑百日咳可能。对临床考虑百日咳的患儿推荐尽早(起病后1~2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一项针对青少年和成人百日咳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早期给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组(咳嗽发作后11 d内)的咳嗽持续时间明显短于非早期给药组[20.0(95%CI 16~28)比 30.5(95%CI 27~40)d,P=0.002]。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过敏、不耐受或感染耐大环内酯类菌株的2月龄以上患儿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噁唑作为替代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可参照“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对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患儿,当出现发热、痉挛样咳嗽、早期肺部体征不明显等表现,临床考虑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时,推荐经验性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经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72 h后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无改善或加重者考虑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在除外混合感染、异常免疫炎症反应后,对于考虑耐药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应及时换用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据年龄而定),具体治疗方案可参照“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 PBB是引起5岁以下患儿慢性湿性咳嗽的重要病因。PBB患儿若下呼吸道标本病原体培养阳性,且菌落计数≥104菌落形成单位/ml时,称为“基于微生物学诊断的PBB”,以区别于基于临床诊断的PBB。引起PBB的常见病原体包括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等,均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敏感。一项系统评价发现在儿童慢性湿性咳嗽人群中,使用抗菌药物组“未治愈”或“无明显改善”的患儿较未使用抗菌药物组更低(OR=0.15,95%CI 0.07~0.31)。欧洲呼吸学会指南建议,对胸部X线片、肺功能测定正常且无警示征象的慢性湿性咳嗽儿童可试用抗菌药物治疗。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指南指出,对于与基础疾病无关且无任何其他特殊指征(如进食时咳嗽、杵状指)的慢性湿咳患儿,建议使用针对常见呼吸道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的抗菌药物2周。疗程方面,研究显示抗菌药物治疗2周或3~4周在改善慢性湿性咳嗽患儿的临床治愈率(咳嗽消退)、咳嗽的复发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到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诱发细菌耐药、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故不推荐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但治疗PBB疗程至少需要2周。药物剂量方面,没有证据表明大剂量阿莫西林[90 mg/(kg·d)]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本指南推荐使用阿莫西林25~30 mg/(kg·次),2次/d。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时,需要注意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的比例为7∶1~14∶1,避免因克拉维酸钾过量导致的不良反应。 临床问题5:如何治疗(呼吸道)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患儿? 推荐意见12:不推荐PIC患儿常规使用抗菌药物(GPS)。 推荐意见13:在进行鉴别诊断后,对咳嗽剧烈或顽固性咳嗽的PIC患儿,建议可酌情选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ICS)或LTRA或支气管舒张剂治疗(2D)。 儿童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持续超过4周且不足8周,胸部X线片无明显异常或仅发现双肺纹理增多,肺通气功能正常或出现一过性气道高反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后可诊断为PIC。若患儿咳嗽持续超过8周,则PIC可能性小,应考虑其他诊断。引起PIC的病原体众多,但以呼吸道病毒最为常见,因此又常称为“感冒后咳嗽”“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PIC具有自限性,通常可自行缓解,抗菌药物并不能减轻咳嗽或缩短病程,反而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诱导细菌耐药,因此不予常规推荐。对于少部分顽固性咳嗽,在充分与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进行鉴别后,若仍考虑到感染因素的存在,必要时可根据病原学结果和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PI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被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包括上皮完整性的破坏和广泛气道炎症,伴或不伴一过性气道高反应性,黏液分泌过多或清除障碍等。基于此,糖皮质激素、LTRA和支气管舒张剂在临床较为常用。 研究显示吸入丙酸氟替卡松较常规止咳药可显著降低PIC患儿的咳嗽症状评分。体外实验提示,丙酸氟替卡松预处理可显著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诱导的气道上皮通透性增加,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的表达。ICS的抗炎作用,能抑制气道释放炎性因子,并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或缓解新型冠状病毒所致PIC。多项我国开展的RCT提示,孟鲁司特联合ICS和(或)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可有效改善PIC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且安全性良好。我国专家共识指出,对咳嗽症状严重或顽固性咳嗽的PIC患儿建议采取ICS治疗;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PIC,建议对存在特应性体质感染后存在气道高反应的患儿,可使用ICS、支气管舒张剂及LTRA治疗。因此,本指南专家组建议,在进行鉴别诊断后,对咳嗽剧烈或顽固性咳嗽(常规对症治疗无效)的PIC患儿可使用ICS或LTRA或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对特应性体质患儿效果更佳;注意观察疗效,若咳嗽无明显缓解应及时停药,并寻找引起咳嗽的原因。 临床问题6:咳嗽患儿需要警惕哪些急危重症? 推荐意见14:主要包括显性异物吸入、急性喉炎伴喉梗阻、哮喘急性发作(重度或危重度)、重症肺炎、气胸、肺栓塞、左心功能不全等(2D)。 儿童咳嗽病因复杂,有些可能病情轻微,经有效治疗后可迅速好转,但也有可能隐藏了潜在的严重疾病。若没有早期识别潜在的急危重症,可能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具备急危重症的警惕意识和早期识别能力至关重要。 2021年中国成人咳嗽指南提到,急性咳嗽需注意区分是否伴有危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肺炎、气胸、肺栓塞及异物吸入。此外,儿童咳嗽还需警惕喉部疾病导致的喉梗阻、哮喘急性发作(重度或危重度)等急危重症。 显性异物吸入表现为异物吸入时患儿突然出现的刺激性呛咳、憋气、作呕,同时伴有呼吸困难。急性喉炎伴喉梗阻表现为犬吠样咳嗽,伴有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喉鸣、声嘶等表现。当急性哮喘发作患儿出现精神意识改变、话不成句、辅助呼吸肌活动及吸气性凹陷、哮鸣音减弱甚至消失等表现时,应警惕重度或危重度哮喘发作。当肺炎患儿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可判定为重症肺炎,具体包括一般情况差、意识障碍、低氧血症、发热(超高热、持续高热超过5 d)、脱水征或拒食、胸部X线片或胸部CT异常(≥2/3一侧肺浸润、多叶肺浸润、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肺坏死、肺脓肿)、肺外并发症。气胸和肺栓塞都可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肺栓塞还可表现为咯血,胸部X线片、超声(心脏、肺部、下肢深静脉)、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尽早鉴别气胸和肺栓塞。左心衰竭的咳嗽常伴有粉红色泡沫痰,主要原因为左心功能不全导致肺水肿。临床上应注意早期识别急危重症并进行及时治疗或转诊。 临床问题7:儿童咳嗽还可以引起除呼吸系统外的哪些征象? 推荐意见15:剧烈或长期咳嗽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皮肤、眼部等肺外系统征象,如心律失常、恶心、呕吐、肌肉骨骼疼痛、肋骨骨折、缺氧性脑损伤、晕厥、失眠、抑郁、皮肤瘀点、紫癜和眼结膜下出血等(2D)。 咳嗽是清除呼吸道过多分泌物和排除异物的有效手段,长期严重咳嗽也可能引起身体和心理的不良事件。了解咳嗽可能引起的肺外表现,有助于加强基层医生理解诊断和治疗咳嗽的必要性,认识到咳嗽对患儿的不良影响,进而更好地提升咳嗽患儿整体生活质量。 2020年一篇概况性评价纳入了286篇文献,对咳嗽相关并发症进行了全面审查,文中提及的儿童咳嗽相关并发症包含缺氧性脑损伤、晕厥、直肠脱垂、贲门黏膜撕裂、纵隔气肿、气管破裂、肺疝、肋骨骨折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等。对于有合并症的患者,一些并发症可导致严重结局,包括死亡。关于儿童咳嗽导致肺外并发症的研究仍然匮乏,亟待未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相关发生率及其与咳嗽关联强度的研究。 临床问题8:咳嗽患儿何时需要考虑转诊呼吸专科或上级医院就诊? 推荐意见16:在以下情况下,基层全科医生或非专科医生应考虑将患儿转诊至呼吸专科或上级医院就诊(GPS)。 1.紧急转诊指征:咳嗽伴有其他可能提示潜在急危重症的症状,如无法缓解的喉鸣、声嘶、吸气性凹陷、严重喘息、明显气促、发绀、胸痛、咯血、持续呕吐或出现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惊厥发作、行为改变等,对婴幼儿需特别关注有无(可疑)异物吸入史。 2.普通转诊指征:(1)慢性咳嗽经验性治疗2周及以上效果不佳;(2)提示有基础疾病或潜在严重疾病;(3)疑似先天性或发育性缺陷;(4)胸部影像学持续异常等需要支气管镜或其他检查辅助诊疗而缺乏相应设备和技术条件。 依据分级诊疗的原则,建立转诊机制的目的是赋能基层医疗机构。儿童咳嗽病因复杂,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和(或)复杂情况的一个表现。基层医师应掌握咳嗽分级诊疗的原则,及时合理转诊,不耽误患儿的救治并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转诊的紧迫性取决于患儿的临床状况和潜在疾病的严重程度。鲜有关于转诊时机的研究,多部儿童咳嗽指南提到慢性咳嗽患儿经验性治疗后症状仍持续者需要考虑转诊。本指南专家组结合中国国情和专家经验,达成了针对紧急转诊和普通转诊指征的共识。 临床问题9:基层医务工作者诊疗咳嗽时,需要向患儿及其家属解释哪些内容? 推荐意见17:咳嗽是机体的防御反射,也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要明确引起咳嗽的病因及相应的诊疗计划;要有足够的耐心接受边治疗边观察;告知疾病的可能病程、居家需观察的内容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建议等(2C)。 健康教育是指医护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健康宣教的过程。基层医务工作者诊疗咳嗽时,通过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使患儿及家属获得有关咳嗽的治疗认知,消除家长的负面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及有效性,有助于缩短病程,改善预后。系统评价提示,医护人员的及时教育和支持可能有助于减轻患儿父母的恐惧,并加强他们对患儿护理的参与。我国开展的多项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可缩短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患儿咳嗽消退时间、提升家长的疾病知晓率及遵医行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对咳嗽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病因及诊疗计划:咳嗽是机体的保护性防御反射,通过咳嗽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异物。咳嗽也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症状,儿童咳嗽的病因复杂,且具有个体差异性和可变性。处理原则是积极寻找病因明确诊断,需要采取必要的辅助检查。治疗的原则是对因治疗,在病因不明确的情况下,医生会根据病情和可能的诊断采取经验性治疗。强调治疗后的观察、等待和再评估的重要性。(2)疾病病程:儿童咳嗽有一定的自然病程,基层医院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超过50%的儿童咳嗽在10 d内未缓解,10%的儿童咳嗽超过25 d。家长需要做到耐心等待及仔细观察,避免过度焦虑和滥用药物。(3)家庭观察项目:在家庭护理中,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有无以下提示需要就医的症状:咳嗽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出现发热、耳痛、耳流脓、脓涕、喘息、气促、口唇发紫、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皮疹、精神烦躁或萎靡等表现。(4)生活方式建议:蜂蜜可改善急性咳嗽患儿的咳嗽症状及睡眠质量,其机制可能在于蜂蜜的抗氧化、抗菌活性,且其甜味可增加唾液分泌,对咽喉部产生镇静作用,从而减少干咳;此外,感知甜味的神经纤维和引发咳嗽的神经纤维之间的解剖关系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并有利于镇咳。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可试用口服蜂蜜缓解咳嗽症状:1~5岁每次2.5 ml(1/2茶匙),6~11岁每次5 ml(1茶匙),12岁以上每次10 ml(2茶匙)。需注意的是,1岁以下患儿不应食用蜂蜜,以避免发生肉毒杆菌中毒。咳嗽患儿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合理膳食,适当锻炼,感冒高发季节避免去人流量大的场所,做好手卫生,避免被动吸烟,避免接触过敏原。 (陆权 刘恩梅 陈耀龙 洪建国 刘瀚旻 郝创利 符州 陈志敏 张晓波 陆小霞 邹映雪 付红敏 唐雨一 执笔) 共识专家组(略)
0 阅读:139

诸葛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