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五年,万历四十八年,这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的年号。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位在位六年的皇帝,就是嘉靖帝的儿子、万历帝的父亲,明穆宗朱载坖。虽然他在位的时间短,但贡献可一点都不小。
嘉靖末年,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长期不理朝政,导致朝政大权被奸臣严嵩所把持。其人贪赃枉法,败坏朝纲,对明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时南方的倭寇、北方的鞑靼是嘉靖四十多年间明朝的心腹大患,始终无法根除。
然而,到了万历初年,“南倭北虏”的难题竟然都已经被解决掉了,这自然是嘉靖和万历之间的明穆宗朱载坖的功劳。他不仅解决了外族侵袭边境的问题,而且他的解决办法还为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那么,朱载坖到底是做了什么事情来解决外族侵袭问题的?他给明朝带来的好处又是什么呢?
隆庆开关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在中国的南部发生了一起极为罕见的事件。
一股仅有五十三人的倭寇,竟然洗劫了浙、皖、苏三省,攻掠了二十多处的州县,直逼留都南京城下。这股倭寇横行数千里,杀伤了四五千的明朝官兵,八十多天后,才被绝对优势的明军围攻歼灭。
这样可笑的事情,在明朝嘉靖期间却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明朝时期的制度有问题。
亚洲大陆沿海的居民和岛民之间的贸易自古有之,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却禁止民间的船只出海贸易。这不仅损害了明朝百姓的利益,岛民也因为没有交易物资的途径而无法生存,倭寇横生的问题主要便是源于此禁令。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政府开始通过官方出海开辟海上贸易途径,同时宣扬大明朝的威势,征收藩属国。
这样一来,明政府可以通过官方贸易以及和藩属国之间的朝贡制度交换物资,但是民间仍然没有此类的商业贸易渠道。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官方禁止民间贸易后,海外的各种物品就越发显得奇货可居。
这样一来,虽然有政府的贸易禁令,但是民间出海走私的商业船只却屡禁不止。随着这些民间商船的出现,倭寇海盗也逐渐多了起来,对海上商船、沿海百姓的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16世纪之后,明朝的禁海令差不多已经形同虚设,海上的商业活动日趋频繁,而与此同步发展的,便是沿海地区倭寇的肆虐也愈发严重。
嘉靖倭乱之后,在明朝朝廷中就已经有了关于是否还要禁海的争论。但是明世宗终日沉迷修道,掌权的严嵩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所以这个问题从嘉靖三十四年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十一年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直到明穆宗朱载坖上位,隆庆元年,朱载坖登基还没一个月就宣布解除禁海令,允许民间船只自由出海行商。不久之后,明政府便在福建漳州府(今福建海澄)开放了名为“月港”的官方管理机构。这件事情,史称“隆庆开关”。
虽然隆庆初期的所谓“开关”只是开放了一个小的港口,存在着种种限制以及颇重的官税,而且走私贸易和海盗的问题也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但它积极的一面足以将这些问题忽略掉。
在实施隆庆开关后,中国与海外的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大量出口到海外,而且之前很多权贵专属的海外商品也陆陆续续进入中国市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仅月港一个小港口,一年的贸易总额就可以到达数十万两白银。这样巨大的贸易量,税收自然也不少,隆庆时期明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了显著的增加。
而且隆庆开关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存在于当世,而是后世。
自隆庆元年(1567年)直到明朝灭亡时的1644年(不计算南明时期),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我们现在看古代的电视剧,人们动不动就拿银子来交易,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正是因为隆庆开关的重大影响,中国民间才可以用白银作为通用货币。要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金银这种贵金属都是硬通货,当时的中国百姓竟然可以用银子来作为通用货币,这简直难以想象。
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各种商品在海外受到极大的欢迎,但是外国(主要是欧洲)此时正处于血腥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三角贸易),没有足够的优质商品用以交换,所以只能选择货币支付,而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可以通用的货币,就是白银。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为明王朝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张居正后面对明朝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不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欧洲人从美洲大陆近乎免费获取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并且明政府也将白银作为国家的主流货币后,也意味着明政府实质上已经失去了国家的货币主权。而中国内地的白银矿极少,无法与外来白银形成竞争力,这在客观上导致了明政府的灭亡。
当然,隆庆开关确实是一件好事情,不仅解决了明政府当时的困境,而且还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明政府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后续的政策制度设计有问题,并且受到了当时“全球化”的影响。
而明穆宗朱载坖除了这件事,还解决了北方鞑靼的问题。解决手段同样和贸易有关。
俺答封贡蒙古族,或者说草原游牧民族,自古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没有不为其头疼的。
明朝中后期,来自西北方的主要威胁是蒙古鞑靼部。鞑靼部虽然战斗力强,但是文化水平并不高,所以在明初时一直对明朝没什么威胁,当时朱元璋、朱棣北伐的主要对象是瓦剌部,“大明战神”朱祁镇被俘虏那一次也是被瓦剌部所俘虏。
言归正传,如今鞑靼部之所以成了气候,主要是得到了一些汉奸的帮助,他们帮蒙古骑兵提高了战事组织能力,极大地提高了鞑靼部的军事指挥水平以及作战能力,从而对明朝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又是嘉靖年间,这次是嘉靖二十九年,鞑靼部首领俺答汗(汗就是蒙古族领袖、首领的意思,如成吉思汗)因为明政府不同意他们“贡市”的要求,悍然发动了战争。
又是明世宗,又是严嵩。明世宗还是没有一点皇帝的样子,严嵩也还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鞑靼部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但是明军任由蒙军在城外杀烧掳掠,待蒙军心满意足后,又得到了明政府允许贡市的承诺,方才离去。
这一奇耻大辱的事件因为发生在庚戌年,故称为“庚戌之变”。
之后,明朝和鞑靼部的关系时好时坏,并不稳定。这主要是因为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产物的需求所导致的,比如铁以及铁制品、布匹、瓷器等。当明朝可以满足鞑靼部的物资需求时,关系就好一些;满足不了时,关系就差一些。
而且此时整个蒙古族也并没有统一,鞑靼部南下的主要目的就是掠夺,并没有想要消灭明朝政权。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嘉靖年间这个问题也就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处置。
明穆宗朱载坖对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头痛。因为人的胃口是会变大的,无论对鞑靼部如何封赏,都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明朝每年都需要花费数百万的军费,来维持北方边境军队的战斗力。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给这个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隆庆年间,俺答和他的孙子纳吉都喜欢上了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俺答的孙女辈,和纳吉年龄相仿,而且也是纳吉先娶了这个女人。但是俺答毕竟是俺答汗,于是,这个女人转投了俺答的怀抱。
年轻气盛的纳吉气不过,叫了十几个铁哥们儿便南下,准备去找明朝投降。这个纳吉还是俺答最疼爱的孙子,俺答知道纳吉来明朝地界后直接就追了过来。
明朝这边大臣们一合计,纳吉对咱们没什么用,不如用他提点要求得了。于是要求俺答封贡(封俺答为王,鞑靼部向明朝献贡,而明朝为了表示自己的大国气度,会回赠略多于贡品的东西给鞑靼部)称臣,并且杀掉鞑靼部中的那几个汉奸军师。
明朝这边其实对这两个要求没什么把握,毕竟一个条件是要对方低头,另一个更是直接削弱对方军队的战斗力。但是俺答可不这么想。
他们入侵明朝疆域,就是为了掠夺物资;如今向明朝献贡称臣后,不仅可以通过交换贡品的方式来获取物资,而且后续明朝还会向他们开放互市,这样不用打仗就可以达到目的了。那既然都不用打仗了,那几个军师哪里有自己的孙子重要。
于是俺答爽快地答应了这两个要求,顺利接回了自己的孙子。
之后,明朝史无前例地在北方边境开放了十一个贸易场所,极大促进了边境贸易,为汉、蒙双方交换物资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种大规模的贸易市场,基本上满足了蒙古族对农耕文明产品的需求。因此,明朝北方边境自此再没有发生过成规模的军事战斗,为明朝每年节省了上百万的军费开支,而且还促进了边境贸易的繁荣以及两族人民的互动。
结语明穆宗朱载坖是那种有“自知者明”的皇帝。他自认并无治国理政的真材实料,所以在朝堂上基本不会发言,很多时候都是听朝中大臣们的建议来下决定。“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其实都是大臣们上奏、讨论、商议后的结果,而作为皇帝的朱载坖只不过是最终说“好”的那个人。
朱载坖这种不会独断专行、反而会尊重朝中大臣意见的态度,正巧碰上了李春芳、高拱、张居正等一干忠臣良将,双方正好互补。
从朱载坖个人来看,他当皇帝的六年里并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如果从明朝这个国家角度来看,这六年里发生的事情,特别是“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这两件大事,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可能也算得上是一种“无为而治”了。
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把制度订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微调,不用行政手段强力干预市场,相当于西方的古典经济学,别误会成"不作为而治"
俺达武装封贡[呲牙笑]蒙古缺啥了就找大萌要,而大萌只好给俺达封王,以此纳入中国宗藩体系,俺达进贡,大萌回赐,一个赢了面子一个赢了里子,跟北宋封西夏国王如出一辙,这就是明吹眼里的大明“无和议”[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