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14500MB/s,PCIe5.0SSD大成之作英睿达T705硬核测评

玩数码百分百 2024-07-05 06:36:48

大家好,我是黄昏百分百,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一款原厂、旗舰级PCIe 5.0 SSD 英睿达Crucial T705的硬核性能测试。

为了对得起如此高端的SSD固态硬盘,本次测评将分别在intel Z790主板与AMD X670主板上进行,以便让我们测试一下,intel平台与AMD平台在使用PCIe 5.0 SSD时有多少性能差距。

那么废话不再多说,我们开车吧。

英睿达Crucial T705 SSD外观与参数

▲本次我拿到的是英睿达T705 白色限量版,与普通版本的区别是其预装了一块Premium级别的被动式散热器。

▲SSD的两面均被散热器包裹,这款散热器采用铝+镀镍铜材质,其上拥有多条通风散热镂空,经后文实测,即使是被动散热,其也能够保证英睿达Crucial T705可以低温、稳定运行。

▲英睿达Crucial T705搭载了群联PS5026-E26 Max14um主控+美光自家的232L 3D TLC NAND颗粒,英睿达Crucial 作为美光自有品牌,在颗粒来源与品控上都无需担心。

▲英睿达Crucial T705共有1TB、2TB、4TB三个容量可供选择,分别拥有1GB、2GB、4GB的独立缓存,其中2TB版本官标顺序读取速度为14500MB/s,顺序写入速度为 12700 MB/s,4K随机读取 1550000 IPOS,4K随机写入1800000 IOPS。

▲使用CrystalDiskInfo软件进行查询,英睿达Crucial T705 的工作协议为PCIe 5.0×4,支持NVMe 2.0标准、S.M.A.R.T、TRIM以及VolatileWriteCache等功能。

大家好,我是黄昏百分百,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一款原厂、旗舰级PCIe 5.0 SSD 英睿达Crucial T705的硬核性能测试。

为了对得起如此高端的SSD固态硬盘,本次测评将分别在intel Z790主板与AMD X670主板上进行,以便让我们测试一下,intel平台与AMD平台在使用PCIe 5.0 SSD时有多少性能差距。

那么废话不再多说,我们开车吧。

英睿达Crucial T705 SSD硬核测试

众所周知,intel的全系CPU均只支持到256bytes的传输负载,PCIe 4.0 SSD的理论传输速度上限为7150MB/s,PCIe 5.0 SSD的理论传输速度上限为14300MB/s,是无法跑满英睿达Crucial T705 2TB版本14500 MB/s的官标读取速度的,这也是我会引入AMD平台进行测试的核心原因之一,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想测试一下PCIe 5.0 SSD固态硬盘在两大平台上的包括随机性能等的实际表现差异。

intel 测试平台简介

▲微星 MPG Z790 EDGE TI MAX WIFI 刀锋钛主板的下半部分几乎通体被厚重的散热装甲覆盖,取下所有的散热装甲后可以看到,主板共有5个M.2 SSD插槽,其中M.2_1 最大支持22110尺寸的SSD大船并支持PCIe 5.0规格,其余四个插槽均最大支持2280尺寸的SSD且为PCIe 4.0规格。

▲因此,我们自然是将英睿达Crucial T705放在主板最靠近CPU的固态硬盘位上进行测试,本插槽使用了CPU直连的PCIe 通道,另外,本次测试CPU为intel 酷睿i9-14900K。

AMD 测试平台简介

▲AMD测试平台方面,使用的则是七彩虹的CVN B650 GAMING FROZEN巡洋舰主板+AMD Ryzen 7 7700 CPU,主板与CPU均支持PCIe 5.0。

▲七彩虹CVN B650 GAMING FROZEN巡洋舰主板共有3个M.2 SSD硬盘插槽,除了最下方的一个为PCIe 4.0协议之外,另外两个均为PCIe 5.0协议。

▲因此,本次依旧使用最靠近最上方的CPU直连M.2 槽位进行测试,另外,这个槽位还最大支持22110尺寸的SSD大船。

CrystalDiskMark 测试

首先我们进行CrystalDiskMark测试,这个软件在常用软件中跑分最高,所以官方宣传也基本会用这个CrystalDiskMark的数据。

▲在intel平台,英睿达Crucial T705顺序读取14104 MB/s,顺序写入11947MB/s,4K随机读取(Q1T1)97MB/s,4K随机写入(Q1T1)390MB/s。

▲而在AMD平台,英睿达Crucial T705顺序读取14520 MB/s,顺序写入12592MB/s,4K随机读取(Q1T1)75MB/s,4K随机写入(Q1T1)267MB/s。

在AMD平台上,英睿达Crucial T705实测跑出了12500MB/s+的官标顺序读取速度,顺序写入速度的达成率也非常之高(官标12700MB/s),因此我们可以说,英睿达Crucial 作为镁光旗下自有品牌,宣传参数上还是十分靠谱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intel平台的4K随机读写,要比AMD平台表现更好,当然,这也有可能是CPU等级差距过大导致的。

AS SSD Benchmark

紧接着同样是一款SSD测试的常用软件,不同软件间测试算法有所不同,所以速率有差别属正常现象,请悉知。

▲在intel平台,英睿达Crucial T705顺序读取9879 MB/s,顺序写入8072MB/s,4K随机读取(Q1T1)90MB/s,4K随机写入(Q1T1)384MB/s,总得分13898分,其中读取得分4767分,写入得分6792分。

▲而在AMD平台,英睿达Crucial T705顺序读取10190 MB/s,顺序写入9102MB/s,4K随机读取(Q1T1)71MB/s,4K随机写入(Q1T1)223MB/s,总得分13064分,其中读取得分4446分,写入得分6413分。

在AMD平台的顺序读取与顺序写入均高于intel平台时,总得分依旧是intel平台更高,可见4K随机性能在AS SSD软件评分中权重很大。

TxBENCH 基准测试

紧接着我们进行TxBENCH测试,这是一个功能十分完善的软件,不仅可以进行基准测试,还可以做全盘写入、读取,甚至RAW格式全盘写入等功能,晚一点我们会用这款软件进行RAW格式全盘写入,以探究英睿达Crucial T705的SLC缓存方案。

这里,我们先来进行基准测试。

▲在intel平台,英睿达Crucial T705顺序读取12969 MB/s,顺序写入12063MB/s,4K随机读取(Q1T1)95MB/s,4K随机写入(Q1T1)309MB/s。

▲在AMD平台,英睿达Crucial T705顺序读取13119MB/s,顺序写入12947MB/s,4K随机读取(Q1T1)76MB/s,4K随机写入(Q1T1)227MB/s。

TxBENCH RAW格式全盘写入

▲我们先来看一看SLC缓存的大小,在测试开始后,英睿达Crucial T705 2TB版本的持续写入速度一直稳定在11000MB/s左右直至第20秒,此时写入容量为209GB,这便是其SLC Cache的容量,紧接着会进入TLC直写阶段,速度约为4000MB/s。

写入容量大概达到总容量的一半时(892GB),进入垃圾回收阶段,在此过程中,前半程由于主控释放SLC Cache的Write Back操作非常积极,使得部分写入数据落入了空白块中,写入速度有短暂回升到TLC直写速度的波动,最后随着空白块耗尽,终于进入了稳定的Write Back+R-E-W低速区间,速度在800MB/s左右。

英睿达Crucial T705 2TB版本的SLC策略还是比较保守的,只有11%左右的空间被划到了SLC Cache,不过,本SSD TLC直写阶段依旧能够有4000MB/s左右的速度,所以并不会因为SLC Cache划分较小而影响实际使用体验,毕竟平时单次持续写入200GB以上数据的场景都很少见。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关于3DMark Storage Benchmark的得分,我两个平台放在一起说吧,首先在intel i9-14900K +Z790平台上, 英睿达Crucial T705 2TB版本得分高达5938分,而在AMD Ryzen7 7700 + X670平台上,英睿达Crucial T705 2TB版本得分仅为3211分,经过多次复测成绩差距依旧如此之大。我们可以推断,3DMark Storage Benchmark还是很吃CPU性能的,未来比较SSD固态硬盘时,我们必须将测试平台作为变量进行控制。

英睿达Crucial T705 SSD发热测试

▲因为英睿达Crucial T705限量版预装了厚实的被动散热器,热成像仪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所以这里我们使用CrystalDiskInfo来查询SSD的温度,左图为英睿达Crucial T705的待机温度,右侧为跑完一整轮CrystalDiskMark时的温度,温度仅从50°C上升到54°C。

因此,我们可以确认,群联PS5026-E26 Max14um主控+美光232L 3D TLC NAND颗粒的发热控制十分优秀,即使是被动式的散热器也可以满足其散热需求。

新游戏技术与PCIe 5.0 的关系

文章最后我们再来说说,PCIe 4.0的SSD已经很快了,我们为何还要升级到PCIe 5.0的SSD。

新的、与SSD固态硬盘有关的技术主要有三个,分别是NVIDIA RTX IO技术、Microsoft DirectStorage与Resizable BAR 技术。这里我们通过NVIDIA RTX IO技术来了解一下传统的游戏加载方案与未来游戏加载方案的区别。

▲当前主流的游戏数据传输模式为:

电脑先将硬盘中的数据传输至内存中,CPU再对内存中的数据进行解压缩,然后再将数据传输到显存中。然而现在NVMe固态硬盘的传输速率已经非常高了,解压缩7GB/s数据就需要24核心的CPU,目前家用电脑平台并没有那么多核心数的CPU。以之前的技术而言,CPU的核心数成为了数据传输的瓶颈。

▲而新应用的NVIDIA RTX IO技术,可以使数据从硬盘中被读取之后,直接走PCIe通道,经过GPU进入显存,通过GPU(CUDA)进行数据的解压,这样,就无需担心CPU与系统内存的性能了,也可以轻松跑满SSD与显卡的带宽。Microsoft DirectStorage与之相似,这里我就不再二次介绍了。

▲这个是NVIDIA官方给出的使用各款RTX 显卡时,使用PCIe 5.0 SSD,在开启\关闭RTX IO技术下,游戏的加载时间与游戏占用硬盘体积的对比。其中,RTX IO技术最高可以将游戏加载速度提升到原来的5倍,并将游戏占用体积压缩的比原体积少44%。

▲目前,NVIDIA RTX IO技术已经从PPT走向现实,前几个月推出的《瑞奇与叮当:时空跳转》以及《传送门:序曲 (Portal: Prelude)》RTX 版均以实装了这项技术,这两款游戏我都有,晚一些我争取连上采集卡,测试一下RTX IO技术在这两款游戏中,对读取速度的提升。

另外,相信在英伟达的力推下,RTX IO技术也会像DLSS技术,光线追踪技术那样迅速的普及开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提前布局一下PCIe 5.0的固态硬盘,也是十分不错的选择。

▲另外一项技术则是已经实装很久的Resizable BAR 技术。前文已经说过,在传统的游戏加载模式下,游戏的数据是从CPU解压缩后再传输到显存中的,而CPU单次向显存传输数据的大小被限制为了256MB,数据量超过这个体积就需要多次传输,电脑的内存则成为了剩余数据的缓冲区。由于游戏越做越大,庞大的数据使得CPU与显存的数据交换次数也越来越多,不仅使得整体运算效率低,还给了内存非常大的存储压力。而Resizable BAR 技术让则可以使数据以整体方式进行传输,PCIe4.0、PCIe 5.0的大带宽也让电脑可以同时进行传输多个数据请求。

▲根据NIVIDIA的官方数据,RTX 3080显卡使用Resizable BAR 技术就可以使某些游戏有着10%的帧数提升,这要比显卡核心超频什么的来的更加立竿见影,而在RTX 40系显卡与PCIe 5.0 固态硬盘的加持下,这个帧率的提升只会更高。

▲在两年半之前,就有如此多的3A大作支持Resizable BAR 技术,而后续的新作中,Resizable BAR 技术更基本上是标配。

所以,从NVIDIA RTX IO与Resizable BAR 两项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加快数据的传输速度,是显卡厂商、游戏厂商的工作重点,大家搭配一套支持PCIe 5.0 SSD固态硬盘的游戏平台,可以更好的享受这两款技术带来的游戏体验提升。

总结

英睿达Crucial T705高达14500MB/s的超高顺序读取速度可以说是跑满了PCIe 5.0x4的理论带宽,4K读写表现也非常好,且运行稳定发热低,主控、颗粒也均来自大厂,个人觉得,它完全可以视作PCIe 5.0 SSD的大成之作之一了。

在测试中,我们发现AMD平台在顺序读写中依旧要比intel好很多,而intel平台则在4K随机读写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与PCIe 4.0时代保持一致。

好了,以上就是本次测试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是黄昏百分百,我们下次见。

0 阅读:1

玩数码百分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