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讨厌工作,若不是为了一日三餐,估计早就抛弃工作单位了。
带着被迫工作的想法去工作,你会发现,自己的效率很低,并且单位第一个裁员的,大概率就是你。
稻盛和夫把人分为三种:可燃型、不燃型、自燃型。
只有“自燃”的人,才能更快成就事业,并且在工作中产生强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积极挑战下一个目标。
很显然,唯有“学会主动工作”,才能富养自己。
人需要的物质,人生价值的体现,都在工作之中。
01
工作收入,养家。
一个人最大成功,不是名气巨大,名垂千古,而是家庭成功。
有了像样的家庭,每天都能好好休息,感受亲人的关爱。
看到孩子嘻嘻哈哈,和亲人喝几杯,那就特别幸福了。
但这一切,都建立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你得有一份工作收入。
如果夫妻一起工作,那就更开心了,收入有两份,一份用来吃喝,一份存起来。
孝顺父母,教育孩子,夫妻浪漫,亲戚朋友礼尚往来,能顺顺利利的,都是工作间接带来的好处。
用任何方式养家糊口,其根本都是工作。你创业、种地、投资等,只是工作的方式不同,并没有离开工作本身。
02
工作稳定,养心。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进入体制内?
并且有人为了考试成功,专门去“上岸”这个站台,打个卡?
这些行为和想法,就是为了图个心安。
工作稳住了,也不怕失业,收入少一点,没有关系。你每天都踏实,睡觉也香一点。
若是工作不稳定,可能下午就失业,那么你的心情是很难受的。
其实还有一种特别的情愫——为了追求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会保持积极向上的面貌,这也是促进心情变好的方法。
每一次进步,都会让你的心灵变得稳定,并且有更多的阳光。
03
工作方法,养智。
如果说“为了天下崛起而读书”,很多人是不会反对的。
但是你到了一定的年纪,会发现,自己说得不错,但还得回归现实,你只是为了自己过得更好而读书。
中年人,顶多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环境,给爱人更好的家,而读书。
读书的目标很明显,那就是“找到工作方法”。
我们在上大学的时候,会选择专业,并且为了一个好的专业,费尽心思。这就说明,读书就是为了工作。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黄金屋,就在工作之中。读书就是从家乡、学校,走到黄金屋的过程。
到了职场之后,你还读书,这就是社会上读书。你的目标更加明确——为了解决工作难题。
比方说,为了处理公文,你就看了一本关于公文剖析的书。为了网络平台的利用,你就读了一本智能方面的书。
为了工作而读书,无形之中,你就变成了一个聪明人,智慧被养大了。
04
工作重复,养身。
我们在职场上,不得不遵守规矩。几点钟到,几点钟下班,几点钟吃饭,什么时候要写总结,什么时候要汇报,都是清清楚楚的。
你若是迟到,就要被罚。
一开始你是很反感这些规矩的,让你很不自在。
但是你习惯了单位的作息时间,就不以为然了。
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单位,发现自己什么约束都没有了,那就变得慵懒散了。
原来,单位的规矩,让你变成了一个自律的人,虽然这是被迫的自律。因为自律,你一直没有颓废。
一旦失去了约束,你懒散了,反而废了。
能够好好工作,说明你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能够尊重规矩,说明你身心健康。
05
工作社交,养情。
如果不是为了工作,估计很多是不会去社交的,把“社恐”进行到底。
但是你非得工作不可,就会逼着自己去联系老同学,老朋友,亲戚,同事,客户等。
尤其是做服务行业的人,可能为了业绩,硬是把自己逼成了社牛。
我们都说:“有三五知己,能养情。”
这三五知己,是从哪里来的呢?肯定是来源于社交。而社交的根源,就是为了促进工作。
也许你把同事变成知己,有难度,但是你可以把同学、玩伴、暗中帮助你的人,变成知己。
一些曾经为了利益而交往的人,在一定的年纪,放下利益,也会变成朋友。
一些勾心斗角的同事,后来退休了,也会变成牌友,舞伴,这就是难得的情愫。
工作,衍生了一些列的圈子,让你接触了到方方面面的人,把过去的人,未来可能有用的人,都圈进来,生活因此而多情,温暖感动。
06
工作结束,养老。
退休了,其实是工作期结束了,真正开始享受工作的成果了。
退休金,是工作成果的延续。
你一辈子都不工作,还老想着晚年幸福,估计是很难的。哪有人无缘无故供着你。就是儿女,也会讨厌一个好吃懒做的父母吧。
也许你是自由参保的人员。那也不能说,你不工作养老。只是你的工作自由一些,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律。
因为你有一份养老金,因此你的老年,富有了,饱满了,轻松了。
07
实际上,工作还能养情绪,逼得你变成没有情绪的人;工作能养容颜,让你有职业的微笑......
樊登说:“在你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你就应该认真地去投入工作。极度认真地工作,能够扭转你的人生。”
富养,不一定要很多钱,但一定要花钱;不一定要大房子,但一定要居所;不一定要人伺候,但一定要远离孤独,拥抱社会。
唯有去工作,你想要的富养方式,都能逐一实现。
人活一辈子,也就是少年、中年、老年。
其实就是,准备工作,努力工作,享受工作成果。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