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去世后,工作人员在他家中发现一物品,主席看后忍不住落泪

思枫谈历史 2023-02-22 13:58:10

1971年林彪去世后,警卫员来到他的房间里整理物品,发现了一本老旧的小手册,在小手册里发现了毛主席的落款。之后,警卫员将这个小手册子送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室。随后,毛主席将小手册打开,看到了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名为《龟虽寿》,是东汉末年曹操的一首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毛主席读完这首诗后,便回忆起那些与战友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忍不住落了泪。

毛主席为何要送林彪手抄的诗集?人们对此产生了一些推测,而问题的答案,想必就藏在林彪元帅和毛主席过去一起经历的峥嵘岁月中......

难忘的峥嵘岁月

1、林彪元帅是个性格特别内向的人,不太爱说话,平日里的生活也比较枯燥,人称“大姑娘”,为此,林彪最爱一件事,就是在地图前“发呆”。他其实并不是真的发呆,而是在大脑里飞快“上演”各种军事行动和战术运用,构思在各种地形、各种战况下,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战术。这样剧烈的脑力活动,可谓惊涛骇浪。

当林彪向战士们讲起六大战术时,他就会滔滔不绝,就连毛主席,都要向他请教有关战术方面的问题。林彪的军事造诣究竟有多高?

林彪多年来身经百战,肯于钻研,又善于总结。日积月累之下,也就形成了多套行之有效的战术。林彪后来将它们概括为“六大战术原则”。

这六大战术原则分别是“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战术”“四快一慢”“四组一队”。

三三制

这些战术都是林彪多年来的心血,是他智慧的结晶,在他看来,战术、军事这些怎么讲也讲不腻。

2、毛主席曾经称林彪是“这个娃娃堪当大任”。

朱毛在井冈山会师后,毛主席看见一个娃娃模样的军人在给部队讲话:“在作战原则上,必须了解情况,熟知敌情、地形,不打莽撞仗!”

毛泽东得知这个人是指挥部队在井冈山打了大胜仗的林彪营长,于是感慨道:一般的营长也只是领兵打仗,没什么政治头脑,而面前这个娃娃营长却满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与自己的主张几乎一样,今后堪当大任。从此,毛主席始终对林彪元帅钟爱有加,识才善用,使林彪始终是同级别军事将领中最年轻者,这种时时提携、指点,是日后林彪成为杰出军事指挥员的重要因素。

3、在井冈山时期,红一军团34师参谋长陈士榘,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一支手枪,这是一支袖珍手枪,小巧玲珑,制造精美,枪身镀金,闪闪发光,但大家都不认识是什么手枪,也不知道是哪国所造。陈士榘本着红军“一切缴获要归公”的纪律规定,把它上交给了军团长林彪。红一军团第三十四师参谋处长陈士榘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一把手枪,将它交给了军首长林彪。林彪也非常喜欢这支枪,把玩再三,爱不释手,但想到毛主席还没有配枪,于是忍痛割爱,将这把手枪给毛主席送去。毛主席接过枪后,一把扔到了桌子上,对林彪说:“不用了,如果到了我都需要用枪的话,那我们革命就失败了。部队打没了,我有枪何用?”

1950年12月1日,相关部门给毛主席颁发了一张持枪证。但持枪证上的枪号、子弹一栏却始终空白。毛主席从未用过这张持枪证,至今它依旧空白,被收藏在菊香书屋毛主席故居中。

5、1928年3月9日,桂系军阀李宜煊率领一个师开到耒阳,企图一举消灭由朱德陈毅刚刚整编成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的参谋长王尔琢见势不妙,命令工农革命军撤出耒阳城。

李宜煊轻易占领了耒阳后,发现在敖山庙一带还有林彪一个连的人马在活动,当即派一个团前去进剿。一个团的敌人向敖山庙奔袭过来。林彪果断决策打伏击战。他决定先放过前面2个营,集中兵力消灭敌人的后卫营。因为这种伏击战最具突然性,敌人的后卫营易混乱,可趁敌人未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时就消灭敌人的后卫营。

消灭了这个营,农民自卫军的装备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实力有所增强。林彪的部队士气大振,立即乘势去追打前面的两个营。前面的敌人突然遭到来自身后的袭击一下也晕了头,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只能撤退。

敌人撤退到耒阳后,林彪向朱德报告了敌情,随后朱德指令林彪连队配合农军,寻机消灭敌人。

此时,林彪的身边,除了自己的一个连的人马,还有已经发动起来的农民赤卫军。

林彪接到命令后,就率领自己的部队还有2000多农民赤卫队进攻耒阳城。

他布置了一千多赤卫队员和敖山庙的两千名农民自卫军由城东,南,西三面围攻敌人,制造声势,混乱敌人,自己率领二连担任突击队,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同时林彪派一部分农军混入耒阳城中杀人放火里应外合。

敌人果然以为红军大部队反攻,仓促弃城逃跑。耒阳城重新获得解放。林彪的这个连又乘胜猛追,在追歼战中又消灭了一部分敌人。

就这样,林彪在失去主力的情况下,用一个连创造了歼灭一个营,击溃一个团,打败一个师的奇迹。

此战之后不久,毛泽东决定由林彪接任28团团长职务,这也充分表明了毛泽东对林彪的器重。

这样,年仅21岁的林彪成为了红四军中仅次于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的第四号人物。

5、1946年4月18日,震惊中外的“四平保卫战”正式打响。林彪率领民主联军,迎接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精锐部队的连番攻击。

实力的对比是非常明显的,林彪感到坚守四平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个月后的5月18日晚,在付出8000人的代价、干掉国民党军一万多人后,林彪结合各方面的情况,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四平。

为此,林彪曾经被有些部下称为“逃跑将军”。但就是在林彪低谷的时候,毛泽东反而“出格”地重用了他。这一方面反映了毛主席对干部队伍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毛主席对干部的透骨了解。

6、在长期的战争中,我军一直在总结战术,比如林总的“一点两面三三制”。

一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攻击点,也可以说,集中绝对兵力优势歼灭敌人力。

两面,就是采取钳形攻势包围敌人,也可以是三面、四面,即我军常用的“围三阙一”和“围而不阙”。

三三制,就是指3个小组为一个战斗班,形成三角进攻和协防队形。

在林总的调教下,四野“三三制”战术运用娴熟。

比如,秀水河子战斗打得干脆、快速,就与东北民主联军充分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首次提出并实践了“一点两面”“三三制”两大战术分不开。此次战斗中,进攻时采用这两种战术,加上我军擅长的夜战,在战场上避免了大的伤亡。

而秀水河子战斗,作为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第一个典型的歼灭战,共消灭国民党军15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8门,机枪100余挺,汽车32辆及大批弹药等。秀水河子战斗初步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消除了部分官兵对美式装备的恐惧心理,为我军后来在东北取得更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为此,林彪的军事才能又得到了展示的机会,于是毛主席向他请教有关战术方面的问题。

后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三三制”战术我军几乎每战必用,并且发挥了巨大作用。

志愿军31师91团团长李长生,在上甘岭把“三三制”战术运用得登峰造极。

1 阅读:168

思枫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