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龙:冒死从菲律宾带回一根藤,救了千万百姓,如今却被人遗忘

微笑得 2022-03-29 16:59:20

根据一些资料的记载,明朝末年我国的人口大约有5000多万人,可到了清朝末年却达到了几亿人口,这其中的巨大增长离不开食物,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都是一日三餐,都是小农经济,为什么人口会增加那么快呢?这其中就不得不提一个农作物,那就是甘薯。只不过,这个东西来到我国境内的经历非常坎坷,引入之人还冒着生命危险。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明末百姓的艰苦生活

根据现在一些科学的研究,明朝末年,我国刚好赶上一个小冰河期。大约自嘉靖皇帝开始,明朝的天灾就不断出现,老百姓生活也水深火热。

万历、隆庆年降,这样的现象更加严重,老百姓的家中几乎没有存量。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明朝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沿海百姓缺了一门生活的来源,更是难上加难。

有史料记载,福建有一个惠安县,每年就有七万石(约1300万斤)的粮食缺口。老百姓生活得好,自然会国家兴盛,老百姓若是生活不好,就如李世民所说的一句话那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可以说,嘉靖皇帝之后,大明王朝岌岌可危,若是再找不到一个解决饥荒的办法,很有可能会被推翻。值得一提的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物出现了,他便是陈振龙。

仕途不顺的陈振龙

陈振龙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中,他从小就开始读书写字,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博学多识之人,他有着悲天悯人、报国为家的情怀。可惜的是,明朝的八股文考的是书面之时,并不考陈振龙的忠义。

当时,陈振龙虽然考上了秀才,但是与举人、进士比起来还是差了一筹,他连续又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成了一个落第秀才。

古语虽然有云:“学而优则仕”,陈振龙也有这样一种想法,但他的能力让他走不通这条道路。无奈之下,他只能回到家里,跟着家族一起去经商,成为了一个商人。

话说,明朝时期虽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开放的。看着海外贸易利润非常大,陈振龙便加入了其中,他从家乡福建出发,前去吕宋岛(现代的菲律宾)做生意。

众所周知,菲律宾虽然是一个很大的海岛,但是它的土地资源非常贫瘠,当时是西班牙控制的殖民地。为了改善岛屿上的生存条件,西班牙水手便将甘薯引入了菲律宾,使得岛屿上的食物资源很充足。

其实,从根源上来看,甘薯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培育成功,进而成为了一种农作物。哥伦布进行全球航行时,他在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并且还从新大陆带回了甘薯,并将其献给女王。

如此,西班牙人才有了这样一种高产的作物,而后西班牙水手又将甘薯传至菲律宾一带。陈振龙来到菲律宾时,他便发现了这样一种农作物,不仅对土地环境不挑剔,而且还非常的高产。

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对于这种农作物管理得非常严格,但陈振龙还是通过蛛丝马迹,了解到了它的名字叫做“甘薯”,以及相关的一些其它资料。

甘薯的生存力强、产量可观,不仅土地下面的果实可以吃,就连它的叶子也是可以吃的,甚至于连吃法也多样化。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振龙便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农民忍饥挨饿、食不果腹,有着民族大义的他,决定将甘薯带回大明朝。

费尽艰难的带回一根藤条

如上述所言,西班牙人虽然将甘薯引入到了菲律宾,但是作为“战略物资”,他们管控的是非常严的,想要将红薯带走谈何容易,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处罚。

不过,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陈振龙却不畏惧这么多,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甘薯的藤条与绳子非常相似,而海船上又很多粗壮的绳子用来稳固船体与物品,这是一个很好的伪装。

于是乎,他偷偷地将甘薯的藤条“拧进”与绳子中,偷偷地将这根藤条带回了国内。在这里,我们说得非常轻松,但其中的艰险却并不是一言能带过的。

此后的多年里,陈振龙基本没再经过商,而是一直在家中培育红薯,毕竟他带回来的只是一根藤条,整个大明朝知道种植方法的人也只有他自己。

靠着自己悉心照料,同时红薯的适应能力又很强,很快一轮轮的红薯被种植了出来,藤条也不再是那可怜巴巴的一根了。明朝万历二十一年,闽(福建)中大旱,五谷歉收。

在此危急关头,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陈述红薯之利,建议在当地试种番薯,以解决粮荒。金学曾答应后,陈振龙父子二人便开始觅地试种,并交给他人种植之法。

短短几个月后,甘薯就得到了大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金学曾也通令各地如法栽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甘薯在我国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

红薯、白薯、紫薯等因地理环境的不同,收获的果实也不同。对于此事,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是这么记载的:

“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总的来说,大明朝能够在万历皇帝死后还能延续近百年,红薯的推广有着极大的意义,他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而为了纪念陈振龙,后世人都尊称他一生“红薯之父”,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

不过,现代人知道流量明星,也知道甘薯好吃,但是却不知道甘薯之父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带来了食物,可悲可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