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夏天,每每因为荷花的娉婷馥郁,每每因为竹影的摇曳婆娑……,而变得魅力无限。
王维: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秦观: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范成大: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一句一世界,一句一动心。
走进古诗词,在最美的文字中,汲荷香一脉,小读夏天;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唐朝诗人施肩吾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尽了夏日的清凉,每一句的意境都优美如画,让人读后感觉整个身心也异常地舒爽。
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唐 · 施肩吾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施肩吾,字东斋,号栖真子。唐宪宗元和十五年举进士。
施肩吾勤奋好学,他凭借自己的过人才华曾被皇上钦点为状元,成为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
不过与一般士大夫不同的是,尽管施肩吾已顺利打开官场之门,但他却对功名没有多少兴趣,所以没有等到朝廷受官,施肩吾便选择了归隐于山林,从此开始潜心学习道术。
一生与诗歌为友,施肩吾的诗歌及道教著作极为丰富,诗集《西山集》《万首唐人绝句》等,都是他的作品。
“新奇瑰丽,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格当不在李杜下”,这是诗家对施肩吾的评价。
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诗是施肩吾在兰若寺院拜访友人的过程中所写,风格清新淡泊,颇有禅味。
诗的首句在点明地点的同时,把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展示出来:僧舍清凉竹树新;僧舍里的环境很是清凉舒适,周围的竹树也显得很清新。
先抛开其他不说,其实仅仅“僧舍”一词就能带给人一种安然和清宁之感。
因为僧人的居住环境不但幽僻,而且僧家更是注重于“静”的修养。正所谓“心静自然凉”,所以当看到“僧舍”的时候,读者的内心也会自然得以一种无形力量的感染。
“清凉”“竹树新”的补充,不但比较鲜明地道出了作者的感觉,而且还把清新的色彩也涂抹于画面中,使得首句的画面变得更加亮眼,从而把宁静美好的意味诠释得更加充分。
不过值得一说的是,首句中的描写也是在为后文做铺垫,它并不仅是单纯地、独自存在的。
承句这样写到:初经一雨洗诸尘;刚刚下过一场雨,天地之间的尘埃得以彻底的清洗。
当读承句时候,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它与首句之间的脉络联系,也都明白了首句的“清凉”与“新”从何而来。
原来环境的清凉与竹树的清新,都是因为“雨”的原因所在。作者在这里相当于是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方法,这样写可以让“雨”的作用更加突出,让有关于僧舍的画面愈发干净整洁、愈发清新脱俗。
所以在品读过程中,我们会感觉诗中的“雨”不但洗清了诗中的画面,而且还洗清了读者的视野与心境。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忽然间有微风吹起,那一片片莲叶轻轻摆动,雨水顺着莲叶滴下,就仿佛是青玉盘中泻下的水银一样。
后两句可谓是此诗的点睛之笔,把无比美妙的瞬间定格成了永恒的画面,把读者的想象更多力激发出来。
而后两句之所以美妙,不仅在于其中的物象富有生机与色彩,更在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其中的物象呈现得极为逼真生动。
作者将荷叶比作“青玉盘”,将荷叶中的雨水比作“水银”,这种精妙的比喻在让我们看到物象本身的逼真形象的同时,也看到了作者细腻的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
一个“泻”字将荷叶与雨珠自然联系起来,无比充分地临摹出荷叶滴雨的那种动感十足的景象。
而在优美的视觉之外,我们又能够从后两句的画面中再次感受到来自夏日的那种爽人精神的清凉。
缓缓吹来的微风、轻轻摇摆的荷叶、时而倾泻下的雨珠……,真是美到了极致,乃至于让人忘记了许多世俗的烦恼,拥有了常人轻易不可得的轻松与淡泊。
半日雨晴僧舍静,风摇荷叶滴珠圆;各位看官,对于施肩吾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不妨在评论区聊一聊感想。
与诗词为伴,将读写进行到底;欢迎关注一号诗巷,在追逐诗与远方的路上,我们一起!
是日渐停连日雨,未见日头还是阴。微风拂面湿气重,蛙声聒噪充耳闻。涤尽诸尘草木新,木叶低垂露珠滚。
七律.烈日 烈日当空风又静,汗流如注湿衣冠。 挠腮恶鸟身将死,刺鼻胡蜂翼已残。 田上村姑犹插稻,房前野叟独凭栏。 壮心未与时俱老,一部诗经仔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