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子
【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仲殊和尚俗姓张,名挥,字师利,江苏人。此人与苏轼交往密切。由于颇有文才,张挥受到推荐去参加进士考试,谁知一回家居然撞见他妻子跟人私通,他当下极为气愤。只因是家丑,他没有声张。谁知心肠歹毒的妻子竟在给他吃的食品里暗暗地添加了有毒之物,想要缓缓地把他杀害。后来,投毒事件终于败露。逃过了这生死劫难的张挥,顿时看破了世事的虚伪和丑陋,一气之下就出家为僧,并改取法名为仲殊了。
仲殊和尚爱吃蜜,不吃肉,因为佛规不许吃肉,还因为城里的郎中说了,一旦吃肉可使自己体内的毒药发作。但他是要喝酒的,这种佛家的清规戒律,有时对他是不管用的。尽管“蜜殊”现在是一名可以云游四海的僧人,但他毕竟跟一般的和尚不同,尘世间的喜怒哀乐难以从他的视线里退出。事实上,他原本就是因难以完全看开那些卑污的事情才去做的和尚,所以,人世间的许多纷繁情事也就会时不时地诵上他的心头。在一个夏日,仲殊和尚孤独地走在江岸上,脚下潮水涨平了沙路。远远的是一抹青山,不远处偶尔有鸟啼声传来。此时,残月西坠,白露湿衣,拂晓的凉风轻轻地撩开东边天上的朝霞。
忽然想到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于是,他便抑扬顿挫地吟起一首叫《南柯子》的词来。
这首词是写词人在夏日旅途中的一段感受,反映出他眷恋尘世、往事的复杂心境。上片写作者云游四方,在江边孤身行走,自感寂寞,慨叹年华虚度。下片写词人在荷池旁边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这首词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开篇两句写出了一幅山水映带的风景画面,这画面隐衬出画中人孤身行旅中的寂寞感。下面他骤然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这何尝是啼鸟怨年华,而正是行客自己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的对年华虚度的怅恨。
下片进一步以“残月”、“晓霞”点明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作者继续行走在没有归宿的路上,他一面欣赏着这清爽的夏天早晨的旅途美景,一面也咀嚼着自己长期以来萍踪无定的生活况味。行行复行行,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池旁边,池中正开满荷花。一个人浪迹天涯,当此孤寂无聊境地,美丽的荷花一下竟成了难得的晤谈对象。“绿杨堤畔问荷花”,“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做自己的知己。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风韵唤起了他的美好记忆,使他恍然意识到这里是旧地重游。他清楚地记得那次来时,为了解除行旅的劳倦,曾向这儿一家酒店买过酒喝,乘醉观赏过堤畔的荷花。这一切都因眼下荷花的启发而记忆犹新。于是最后他欣然向荷花发出问话:“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家”在此用作语尾词,是对“那人”的加强语气。于此情景相生的妙笔中可以见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潇洒自得的飘洒文笔。
菩萨蛮
【宋】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兴利除弊。北宋嘉祐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旋被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绅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碍,宋神宗也有所动摇。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王安石两次做宰相,都因为推行新法遭人反对而被免职。第二次免职时,他已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了。于是他就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修建了几间草屋,准备安度晚年。王安石十分喜欢这个地方,便把它称为“半山园”,而自己则自号“半山”。
这真是一个非常幽静的地方,远有山,近有郭,水绕园,池临屋。一天,一位老朋友来“半山园”拜访王安石,两人在园中坐定,把盏叙旧。闲谈了一会儿,老朋友问道:
“老兄在这里生活得如何?”
王安石微微一笑,随口吟出一首《菩萨蛮》词,权作答复。
王安石的生活怎么样呢?从这首词中便可看出来。临水的茅屋,夜开的红花,在这种退居的闲散生活中,王安石找到了心情的寄托之所。
他想学陶渊明,退出仕途过隐居的生活,但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王安石,何曾把国家的兴废放在脑后过?想想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去推行新法,为国家做贡献,他的心里难受极了。于是就借酒浇愁,经常喝得酩酊大醉,醒来的时候,一弯新月已经高高地挂在柳树梢上。月光下,不时地传来几声婉转的鸟鸣。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里好像轻松了许多,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平静,只是借着这宁静的夜色来掩盖那郁闷的心情罢了。因为对于一个奋斗了一生,而事业却并没有成功的老人来说,无论怎样宁静的生活和优美的景色,都不能使他的内心平静下来,而只能勾起他那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情。
宋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去世,高太后临朝听政,重新起用司马光为宰相,于是在变法中受到打击的官员又纷纷回到朝中,新法也随之都被废除了。
此时,王安石怀着十分忧虑的心情关注着时局的变化。罢除新法,恢复旧制的种种消息不断从京城开封传来。他听到这一切,心情格外沉重,深为国家的前途忧虑。
宋哲宗元祐元年春,病中的王安石听到免役法也被废掉的消息,不禁大为愕然。从此,他病情加重,四月初,这位66岁的老人便在忧虑中与世长辞了。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开首“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似乎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两句闲雅从容,虽然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录而成,但指事类情,贴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着“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因此,即使在看似闲适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风声,都会引起这位政治家的敏感与关注,而被赋予某种象征的意义:“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作者醉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但是,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最后二句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作者自问自答,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王安石的寄情黄鹂,不仅是表现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是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脱俗的耿直人格。全词在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在娴雅流丽的风格中显示出作者的才情傲骨,体现了王安石词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
酒泉子
【宋】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北宋宋太宗在位的时候,洛阳城的大街上走来了一位非常奇怪的卖草药的人。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觉得他是个山野村夫,但一经交谈才知他是一个通晓古今、能诗能文的人。他走在街上十分引人注目,于是有官员悄悄地把这事报告给了朝廷。
宋太宗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命人把他带到皇宫中亲自问话,他对答如流,侃侃而谈。
宋太宗十分高兴,便封他做了官,命他做了国子监的博士。从此以后,这个卖草药的人成了朝廷的官员。
后来人们打听到了他的姓名,原来他姓潘名阆,字逍遥,是河北大名县人。这位潘阆生性狂放飘逸,不愿受他人的约束,所以经常走南闯北地游荡。
可是现在,潘阆被宋太宗赐了进士,成了朝廷的命官,出门有车马,入室有仆人,吃穿用度自然不愁。但也有令他不舒畅的事情,那就是官场规矩多,且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一不小心就把谁得罪了,这使他感到不自在。
尽管他时时小心,可是有一天,因为他的放荡不羁还是受到别人的牵连而获罪。他便跑到中条山中躲了起来,从此不再露面。
时间一年年过去,人们渐渐地把他遗忘了。几年中,他受尽了苦,再也不想过这种逃亡的生活,于是便走出深山去向朝廷自首。
朝廷看到潘阆有悔过自新的表现,没有惩罚他,只是派他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做官。
宋真宗继位后,不计前嫌,不但赦潘阆无罪,还派他到滁州做了参军。参军是州府里有级别无职权的闲官。潘阆过去是一个卖草药的人,现在能混上一官半职虽说已经不错了,但是这几年的经历使他深深体会到了仕途的艰险。因而,他非常怀念早年遨游天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回想起了游历杭州时的情景,杭州幽美的山水风光,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是写下了《酒泉子》这首词赞美杭州的无限风光。
这首词是抒写对西湖的回忆。词中所绘湖中景致: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依舟吹笛,凭栏眺景。这份悠闲意趣,难以忘怀,常重温那段难以割舍的依恋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