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医大胆预测百年后的中国,鲁迅说其胡说八道,如今一一应验

历史也劲爆 2022-05-15 23:07:42

在民国时期,学医似乎是一个挺不错的路子,不管是盛世还是荒年,医生凭借着治病救人的本事,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有他的一席之地。

可在那个年代,有一部分医生是为学医讨生活,而还有一部分是想要凭借自己的医术来拯救百姓的生命,有一个“拯救天下黎明苍生”的梦想。

可是,当时的社会并没有摆脱积弱的现实,要想挽救黎明苍生,一个人的力量摆在那里,更是“杯水车薪”。

于是,在这群学医的人里面,便开始出现了转行者,孙中山与鲁迅便是其中之一。

医生的转型

孙中山曾也是一名西医,凭此手艺原本可以衣食无忧。但随着“鸦片战争”的进行以及列强的入侵,医人已经没有办法挽救这个民族,于是他便放弃医生事业,转而去“医国”。

只有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被人肆意欺凌的尴尬局面。

而另一个转行的医生便是鲁迅。鲁迅原本是去日本学习医术,但是仅仅过了一年便办了退学。

针对于这一改变,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过原因。日俄战争爆发,一些国人竟然为沙俄当侦探,转而被日本兵逮捕枪毙,而去围观吃瓜的也多是旧中国的百姓。

鲁迅通过这件事便深刻地认识到,单纯的救人根本没用,只有医好国人的思想,才会解救更多的人。

于是,鲁迅便将手术刀换成了笔杆子,通过发表令人深省的文章,来唤醒愚昧的百姓,让更多的人能够警醒起来。

除了鲁迅之外,还有一位能文能医的人,名叫陆士谔。陆士谔除了是一名医生之外,还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堪称医生中最具文学细胞的人。

陆士谔师从清代名医唐纯斋,除了在医学方面擅长之外,小说的出版速度也相当惊人,他还凭借一本《新中国》,预言了百年后的中国,并且描绘了未来中国的蓝图。

陆士谔的预言

陆士谔自幼就对文学方面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不像其他小孩子那样贪玩,对于读书写作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当时,家庭遇到变故,经济条件越来越差,陆士鄂小小年纪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暂时放下喜欢的文学,转身投身到当时比较赚钱的医学行列。

治病救人对他来说,仅仅是谋求生存的一种手段。或许人们就是这样,当面临生存压力的时候,学习也变成了一件特别高效的事情。

陆士谔很快就将原本复杂难懂的医学理论理解通透,成为了一名好医生。

改善了经济情况,获得了谋生手段之后,陆士鄂又开始将自己的文学爱好捡了起来,并且开始大写特写。

他一边在大上海行医,一边又大力进行文学创作,以清初为背景的小说有20多篇,其中以《血滴子》最为火爆。

除此之外,陆士谔还曾大胆地展望了百年后的新中国,并且在“梦”的形式将自己的预言表达了出来。

在陆士谔这部名为《新中国》的小说中,他预言道:上海的租界已经被收回,马路非常宽广,并且法庭的律师也都是中国人。

那年的“万国博览会”将会在上海召开,为了方便人们出行,浦江大铁桥和越江隧道,并且建造了地铁。

路面上有数之不尽的高架立交桥,轻轨地铁穿行……

要知道,晚清时期的中国,连铁路都少之又少,但是陆士鄂就能够想象出来,百年后的中国铁轨能够从天上铺到地下,铺到海里。

横跨黄浦江的大桥用来方便人们出行,未来的人们早已摆脱了列强的影响,变得独立而又自由。

这在当时来看,只能被当成玄幻小说来读,因为当时的旧中国,就连吃饱饭都是一种奢望。即便到了建国初期,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连想都不敢想,更别提是轻轨地铁了。

鲁迅讥讽陆士鄂

鲁迅作为文学大佬,在文学行业有着很深的造诣,他原本就是通过书写旧社会的现实,来达到讽喻的目的。

让人们认清现实,从大国的梦中醒来。而陆士谔则对着这群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开始用一个梦来唤醒百年后的中国能够举办“万国博览会”还能修建大桥,建设轻轨地铁,头顶电灯通明……

这与鲁迅的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于是鲁迅对陆士谔的文章进行了讽刺,并且公开表示,陆士谔这就是典型的“旧瓶装新酒”的做法。

社会背景黑暗,连主权尊严都做不到,在这么大的反差之下,陆士鄂还能写出未来的中国能够收回租界,能够轻轨遍地,修建大桥,这让现实派的鲁迅十分不爽。

鲁迅讥讽陆士谔几句,现在看来,也符合鲁迅的形式作风,可是鲁迅也没有想到,现在这些预言竟然一一达到了。

后记

陆士谔的文章引来鲁迅的讥讽,他倒也没有公开叫板,毕竟这对于陆士谔来说,仅仅是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一篇“闲文”。

这也符合儒家“人不知而不愠”的传统思想,可谁也没有想到,当年的戏谑之谈,还真的变成了现实。

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大上海比陆士谔描绘的都要先进,想必他们如果泉下有知的话,想必也该为新中国而高兴。

1 阅读:173

历史也劲爆

简介:历史同样劲爆,专注于历史上的细枝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