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岛到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何从300吨,一路“瘦”到60吨?

太仓文史 2024-03-06 10:31:34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宏伟壮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是为了纪念自鸦片战争以来,为中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英勇斗争、牺牲的烈士们而建造的。

这座纪念碑的建立,是中国人民不忘历史、缅怀先烈的具体体现,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座纪念碑的碑心石,从青岛到北京,其重量竟从300吨“瘦”到了60吨,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一块300吨的巨石,如何被选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这一切要从建国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说起。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为了永远铭记那些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的建立,需要一块庄严肃穆、能够历经岁月考验的巨石作为碑心,而这样一块特殊的石材,在全国的石料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定了山东青岛崂山的一块300吨重的花岗岩。

崂山的花岗岩以其坚硬、耐侵蚀的特性著称,是建造永久性纪念碑的理想材料,经过严格的科学测试和实地考察,一块巨大的花岗岩最终被确定为纪念碑的碑心石。但将这块巨石从青岛运到北京,中间的过程充满了艰难。

在1950年代的中国,技术和设备的局限性,让这一任务变得更加困难。为了将这块巨石成功开采出来,专业的采石团队进行了仔细的规划和准备。

他们首先对崂山进行了精密的地质勘查,确保选定的石块不仅外形和尺寸符合要求,而且内部结构坚固,无明显裂痕,确保后续加工和雕刻时不会出现问题。

开采过程的第一步是使用爆炸法,“放闷炮”,这一传统且有效的开采方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工程师们精心计算爆破点和炸药量,确保爆炸能够准确地控制在需要剥离的区域,避免对巨石本身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经过数次精确的爆炸,巨石周围的岩石被成功分离,为后续的提取做好了准备。

随后是楔入法的使用,这是一种更为精细的开采手段,工人们在巨石的底部和预定的切割线上,凿入一系列平行的小孔,然后插入木楔或铁楔,通过不断浇水使木楔膨胀或利用杠杆原理敲击铁楔,逐渐增大孔内的压力,从而使巨石沿预定的线条自然裂开。

这一过程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耐心,每一次楔入和敲击,都要精准控制力道,以保证裂缝的形成既符合开采需求,又不损害石块的完整性。

在经过连续数月的艰苦劳动之后,这块预定的碑心石终于被成功从山体中剥离出来。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将这块重达300吨的巨石安全运输到北京,还有一系列更加复杂的挑战。

从崂山到天安门广场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工人、工程师的汗水和智慧,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将巨石运送到北京的过程充满曲折,由于当时的运输技术和设备所限,巨石在运往北京的途中,需要经过多次“瘦身”。

首先,为了能够从山上运下来,巨石被精心切割和打磨,减轻了其重量。这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每一次切割和打磨都必须精确到位,以防止对巨石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

随后,在长途运输的过程中,为了适应铁路和公路的运输条件,巨石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瘦身”的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巨石的尺寸和形状进行精准的调整,确保它能够安全地装载在运输工具上。

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次减重,都需要仔细的计算和精心的操作,以保证巨石在到达目的地时仍保持良好的状态。

经过多次减重后,巨石的重量最终从300吨减至60吨,这一过程不仅考验了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更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每一次“瘦身”,都伴随着无数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的闪光。

从青岛到北京,这块巨石的每一次减重,都伴随着无数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的闪光,它见证了新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最终落成,这座纪念碑不仅纪念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也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0 阅读:61
评论列表

太仓文史

简介:明智鉴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