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二次登基,册立三子李隆基为太子;要知道李旦早在第一次登基时,便立了嫡长子李成器为太子。为何李旦复位登基后,要改立李隆基呢?
其一,李隆基的功劳大公元710年,李旦的兄长唐中宗李显被韦后母子二人毒杀,而后韦氏便拥立李显的四子李重茂为帝,并开始临朝称制,意欲改朝换代,成为第二个女皇。
很快,李旦的儿子李隆基与妹妹太平公主识破了韦后的阴谋诡计;他们联合发动政变,诛灭了韦氏,然后拥立李旦再次登基。
单凭这份拥立之功,李隆基就足以有资格成为储君,唐睿宗李旦虽有立李隆基之心,但他毕竟不是嫡子。
倘若废长立幼,处理不当,“玄武门之变”的悲剧势必将会再次上演;到那时,兄弟相争,便再无回旋的余地。因此,李旦犹豫不决,在两个儿子之间举棋不定。
其二,李成器主动请辞李成器继承了其父李旦的淡泊名利,对功名大业不是特别看重;虽然曾经也做过太子,但此一时彼一时。
李成器深知李隆基的手段与魄力,加之自己没有太大的野心,所以主动让位于李隆基,以此换取一个善终的机会。他对李旦说:“国安则立长,国危则立贤”;正因如此,李旦才最终下定决心立李隆基为太子。
在大唐的历史中,能够做到兄弟和谐相处的案例屈指可数,而李旦一家却做到了;李成器的主动让位,换来了一家的和睦与兄弟之间的友好情谊,同时也换来一个伟大的盛世。
没有唐玄宗李隆基,或许“开元盛世”将不会出现;对此,小伙伴们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