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是一年里最热的时间段,常言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就是指整个伏天,即初伏,中伏,末伏。今年入伏的时间是公历7月11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二十四,天干地支谓庚午日。
对于伏天的说法按照古代迷信的说法,天气出现酷热是由于炎热的妖魔出现所致。为了制伏于炎魔,古人认为狗血可以驱之,因此,以杀狗取狗血涂入城门,以防炎热的妖魔进入。因“伏”字是人旁有犬,表示犬能保护人,所以把这段最酷热的时间段称为“伏天”。
秦汉时盛行“五行生克”的说法,天干地支各有不同的五行属性,五行生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的相互作用。相生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古人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因此,把金伏藏之日开始称为伏天。
什么是庚日?“庚日”是天干地支的纪时方法,在我国古代,人们是以天干地支来纪时间的,年月日时均有天干地支相互配合的两个字。干支纪时方法也是古人的智慧,它有取自树木的干、枝之意。《淮南子》有“枝不得大于干”的说法。据说古人最早的纪日概念就是“干”,纪月则用“支”,月日分为阴阳,阴阳象征地天,故而称其为天干和地支。
天干地支记时方法也就是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结合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相互配合,谓:甲子、乙丑、丙寅……以此类推,彼此组成60组不同的名称循环来纪年月日时的。我们习惯叫“六十甲子一轮回”,凡遇到日子中带有天干“庚”的日子,就称为庚日。
什么时间入伏?古人通过长时间的观测总结,每逢夏至日开始,第三个“庚日”出现,便是最炎热的开始,于是规定夏至日开始,见到的第三个“庚日”便为入伏的第一天,因此,民间也有着“夏至三庚入伏”的说法。
今年夏至日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6月21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四。夏至日当天的天干地支为庚戍日,也就是第一个庚日,第二个庚日是十天后的庚申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十四,第三个庚日是农历五月二十四的庚午日,按照“夏至三庚入伏”的算法,因此,农历的五月二十四,也就是公历的7月11日就是今年开始入伏的时间。
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总称三伏天,每伏各十天共三十天,当然也有四十天的。因为历法规定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同时也规定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因此,初伏和末伏的天数是固定的,都是十天,中伏天数却不固定。当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什么是早入伏晚入伏?大家知道,入伏的时间是自夏至起的第三个庚日起来算入伏的,夏至三庚之后是头伏,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也就是说夏至到入伏这天,一般情况下是在二十到三十天之间。如果夏至的前一天是庚日,那么入伏的时间,就会在夏至三十天以后;如果夏至日是庚日,那么入伏这天,就会在夏至之后的第二十天,因此也就有了早入伏和晚入伏的说法。
由万年历我们可以看出,今年的夏至日是庚戍日,夏至日逢“庚日”是非常少见的,与往年的入伏之日相比今年的入伏的时间,算是最早的了。
“早入伏凉嗖嗖,晚入伏晒死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是早入伏相对往年来说,天气就会凉爽一些;如果是晚入伏相对往年来说,天气就会炎热无比,甚至能把耕牛热死。当然了,这也是相对性的一种夸张的说法,人们之所以拿“热死牛”来比喻天气的炎热,也是因为在以前的农耕时代,牛是人们耕田的主要劳动力,这也是为了人们好理解天气炎热才这样说的。
“夏至三庚入伏”,今年夏至就是第一个庚日,可以说今年是个早入伏的年份,按照老一辈的说法,今年天气应该不会太炎热,会是个凉爽的夏天。天气凉爽虽然人舒爽了,不过对农作物却是不利的。
当然了,俗语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局限性,也并不见得每个地区都会如此,毕竟老话并不具备科学性,多是老人们对于以前年份的总结。自然界的气候千变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有的规律性的东西已被推翻,比如,现在的一些专家说,地球正在一步步的变暖,显然这句老话就没什么道理了,所以说,老话只可以作为参考,具体热不热,还要以实时的天气预报为准。不知大家对此是不是这样认为的?欢迎留言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