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一说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科,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唐才子传》卷二本传云是“时称‘诗家天子王江宁’”。昌龄特擅七绝,明王世贞以为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卷四)。
青楼曲二首 其一 盛唐 · 王昌龄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白马金鞍从武皇:这句诗描绘了一位将军骑着佩饰金鞍的白马,跟随皇帝(这里以“武皇”代指英武的君主,通常理解为唐玄宗或泛指盛唐时期的君主)出征的场景。白马金鞍,既体现了将军的英勇与尊贵,也暗示了出征的隆重与庄严。
旌旗十万宿长杨:此句进一步渲染了出征的浩大声势。旌旗,即旗帜,是军队的标志与象征。十万旌旗,意味着庞大的军队规模。长杨,指的是长杨宫的省称,是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这里借指军队驻扎之地。整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十万大军在长杨宫驻扎的壮观景象。
楼头小妇鸣筝坐:与前两句的壮阔场面形成鲜明对比,这句诗转而描写了一个温馨而宁静的画面。楼头的小妇(通常理解为青楼中的女子,但此处更多的是强调其作为征人妻子的身份)正端坐弹筝,筝声悠扬,透露出她对远方征人的深深思念与期盼。
遥见飞尘入建章:建章,指的是建章宫的省称,是汉武帝所建造的宫殿,位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此句通过“遥见飞尘入建章”的描写,将读者的视线从楼头小妇拉回到远征归来的大军身上。飞尘,象征着大军行进的脚步与尘土飞扬的壮观场面。小妇遥见飞尘,心中必然是激动与期盼交织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映衬的手法,将皇家大军远征归来的壮丽场景与楼头少妇的深情守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前两句的壮阔与后两句的温婉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既宏大又细腻的画面。读者在感受大军归来的豪迈与威武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征人妻子内心的柔情与期盼。这种对比与映衬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刻地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人文情怀。
青楼曲二首 其二 盛唐 · 王昌龄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京城大道上柳絮纷飞,飘满了御沟两岸。一位盛装打扮的女子,随意地盘起头发,独自登上华丽的楼阁。此时,只见一群身着华服、佩戴金章紫绶的高官显贵,带领着千余兵马浩浩荡荡地归来。原来,这是女子的夫婿刚刚从朝廷回来,因战功卓著而被授予侯爵的爵位。
这首诗通过描绘青楼女子迎接夫婿凯旋归来的场景,展现了盛唐时期国家的强盛和个人的荣耀。首句“驰道杨花满御沟”以春日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繁华的氛围;次句“红妆缦绾上青楼”则通过女子的盛装打扮和登上楼阁的动作,暗示了她内心的激动和期待。后两句“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通过描写夫婿的显赫地位和归来的盛况,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强盛和个人荣耀的主题。
此外,这首诗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手法。一方面,青楼女子的柔弱与夫婿的威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春日的温馨与凯旋的热烈又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层次感。同时,诗人还通过青楼女子的视角来展现这一历史事件,使得诗歌更加贴近人心、富有感染力。
青楼怨 盛唐 · 王昌龄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首句“香帏风动花入楼”:开篇即以一幅生动的画面吸引了读者的注意。香帏轻拂,春风带着花香悄悄吹入楼阁之中,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这里的“香帏”不仅指帏帐的香气,也象征着女子内心的柔情与美好;“风动花入楼”则暗示了外界的美好与女子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对比。
次句“高调鸣筝缓夜愁”:随着画面的深入,我们听到了女子弹奏筝乐的声音。她调高音调,试图通过音乐来排解夜晚的愁绪。然而,“缓夜愁”三字却透露出她的努力并未能完全消除心中的忧愁,反而让这份愁绪在筝声中缓缓流淌,更加深沉。
三句“肠断关山不解说”:此句是整首诗情感的高潮。女子内心的痛苦如同那遥远的关山一般,沉重而难以言说。她或许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或爱人,或许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但无论何种原因,这份痛苦都让她感到“肠断”。而“不解说”则进一步强调了她的孤独与无助,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她内心的苦楚。
末句“依依残月下帘钩”:在月光的映照下,女子的身影显得更加孤独。她望着窗外那轮即将落下的残月,心中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而“下帘钩”则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和夜晚的降临,也预示着她的愁绪将随着夜色的加深而更加难以排解。
闺怨 盛唐 ·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以“闺怨”为题,却以“不曾愁”开篇,形成了一种反差的效果。首句“闺中少妇不曾愁”写出了少妇原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活状态;次句“春日凝妆上翠楼”则通过少妇的精心打扮和登楼赏春的行为,进一步渲染了她当时的快乐心情。
然而,诗的后两句却突然转折。“忽见陌头杨柳色”,少妇在登楼远眺时,无意间看到了路边的杨柳新绿,这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杨柳在古代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少妇看到杨柳色,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远在边塞的丈夫,心中不由得涌起了一股愁绪。最后,“悔教夫婿觅封侯”一句,直接点出了少妇的悔恨之情。她后悔当初鼓励丈夫从军边塞、寻求功名富贵,导致现在自己独守空房、饱受相思之苦。
这首诗以闺中少妇的口吻写成,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它通过对少妇心理变化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因丈夫从军而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悔恨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成为时代风尚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