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准备吃的喝的,还得头天晚上先切好码齐,得准备烤架帐篷,还得到地儿了搭建组装,得准备桌游飞盘,得准备点露营灯之类的氛围感道具,但等搭好帐篷、拉出露营椅、摆好盘、拍完照,玩游戏的力气估计也已所剩无几。
露营这事儿火了这么久,难道还是没有能让我做个甩手掌柜、坐享其成的保姆式服务吗?
嫌露营太麻烦的可不止我一个,很多人在跟着博主打卡之后都忍不住发了脾气:“只展现昂贵的装备、美丽的风景、好吃的食物,准备食物背后的麻烦你们是一点不提啊。”
我向朋友做出如上抱怨之后,本以为会获得理解,结果被怼一看就是不经常做饭,同为打工人一点生活经验都没有:“直接上锅圈买吧,一站式解决你刚才的所有吐槽。”没想到开在社区的锅圈小店,现在已经变成了社区中央厨房,有花样百出的食材搭配方案,露营烧烤这一趴也毫不含糊:
烤串种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鸡翅鸡柳五花肉、肥牛烤肠鱿鱼须,再加蔬菜串平衡一下营养。
调料蘸料不遑多让,辣口甜口应有尽有,烧烤油就摆在手边,随烤随刷;
真论起来,挖掘场景、基于场景出发解决痛点,也算锅圈的看家本领。
根据昨天锅圈发布的2023年财报,过去一年里,锅圈新推出了339个新产品,加上此前已经有的700多款产品,锅圈的产品总数已经超过了一千个。
这么庞大的产品“武器库”,也让锅圈有能力在业务上玩出新花样。
从最早的火锅食材起步,到推出烧烤,再到后来中餐、西餐、饮料纷纷摆上锅圈货架。现在只要你提出一个想法,锅圈几乎马上就能用几款现成的食材和调味料给你搭出一款菜谱。
想吃番茄牛肉?有来自新疆、久煮不糊锅的番茄底料可以做汤底,有各种部位的原切牛肉可以做主料。想吃嘎嘣脆的香辣毛肚拌笋?有新鲜的白百叶、来自福建的有机笋,还有香辣调味料。
现在的锅圈,早已经不是原来的食材超市,而是一个既可以给你提供预制食材,又可以给你提供菜谱的社区中央大厨房。
在产品方案领域里不断玩出新花样,锅圈新一年的财报“全面开花”,展现出稳健的增长潜力,也就不奇怪了。
从财报数据来看,锅圈的2023年的毛利达到13.51亿,同比增长了8.2%;毛利率22.2%,比2022年提升4.8个百分点;经调整后净利润3.18亿,同比增加了23.8%。
对于食品这个“苦行业”来说,毛利接近5个点的提升,确实很不容易。
这一方面来自于产品层面的“微创新”。“微创新”不是无的放矢、拍脑袋就上,而是依托“社区中央厨房”的模式不断地与用户进行交互,用真实需求、真实反馈说话。
饿了么平台数据显示,去年立冬当天,火锅食材的外卖量环比前一周增长超过50%,当周羊蝎子、焖锅等火锅外卖量涨幅约30%;两天后,锅圈就上新了京味羊蝎子和筋头巴脑。
要知道,一款产品从设计到改进,到试生产,再到量产,不可能在两天之内完成,锅圈必然是早就从消费者的消费喜好数据中,挖掘出了这两款产品的热度,提前几个月做好了准备。
这种根据消费者喜好反向指导生产的模式,不仅让消费者舒坦了,也给锅圈自己带来了更大的毛利空间。
供需两侧同频共振,对锅圈来说已是常态。
表面上看,这种模式依赖的是数字化能力,但再往下想一层,这数字化系统分析的“数字”,恰恰就是对消费者和消费场景的洞察。
门店与居民的交互,既是终点,也是起点,一边把精心筛选、严密加工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里,一边接收消费者的需求、形成用户数据、反哺上游供应链。
毛利提升的另一层动力,来自供应链网络。
锅圈已收购三家工厂,分别专门生产锅底、丸子还有牛羊肉,还入股了一家工厂,专门生产虾滑——牛羊肉、锅底和丸滑,正好是锅圈卖得最好的三类产品。最新财报披露,过去一年,锅圈自己工厂生产食材的比例又提高了。
剩下的产品,锅圈联合了食品行业接近300个大牌供应商(其中近30个为上市集团),600多个工厂。这些工厂每家都只给锅圈供应自己最招牌的产品——即所谓“单品单厂”合作模式——毕竟招牌产品经过了市场的验证,品质和口味都最能打。
随着锅圈门店越开越多,销量越来越大,供应链上的采购量也开始加大,不少源头上的供应商开始给锅圈这样的大客户提供采购折扣,成本于是又下降了一块。
更重要的是物流网络的完善和数字化系统的引入,锅圈可以更明确地获知各区域门店对每一类产品的需求量,提前在遍布全国的15个中心大仓备好货。
加盟商今天下单,明天锅圈就能送货上门。对销量有准确预期,锅圈也不用提前花钱备下大量的货。
因此,门店的产品更新鲜,库存成本也降低了。
食物越来越合消费者心意,锅圈也把店开得更广,服务更多消费者。
为了进一步丰富“一日三餐”的产品场景,锅圈在上个周又推出了名为“锅圈肴肴领鲜”的新店型“农贸店”。“农贸店”落地农贸市场,销售的产品90%以上都跟锅圈传统门店不同,比如热出炸物、热出小龙虾。
有锅圈员工发朋友圈透露,“农贸店”开业当天,单日销售额就超过了三万,展现出了不错的发展潜力。
随着锅圈门店越开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这不仅推动着“美食平权”——不论城镇乡村,不论五湖四海,都能同样吃到美食,锅圈自身也是受益颇多。
从2017年开出第一家门店,锅圈用了不到7年就迈入“万店俱乐部”,“快”是其此前被贴上的标签,而现在财报一出,锅圈的后劲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究其原因,在致力于将体验做深、将场景做宽的过程中,锅圈逐渐通过数字化手段,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传统餐饮的路,其中科技是首要驱动。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锅圈掌握了“新质生产力”。
概念听着玄乎,其实要素就三个:新工艺、新渠道、高质量。
锅圈为何能称“新质”,可以从一袋笋说起。
2023年10月,锅圈上新有机笋产品。这笋来头不小,产自有着“竹乡笋都”之称的福建省建瓯市,是出了名嫩肥味美的雷竹笋。
“高质量”此时已经彰显,而且这笋产品还通过了原产地有机认证、加工流程有机认证,有“双认证”加身,发往全国的每一包笋都能查到“户口”。
对于笋这个品类,光是原料保证高质量还不够,保鲜才是大难题——这就到“新工艺”出马的时候了。
供应商“极野鲜笋”首创的速冻锁鲜技术,可以保留鲜笋原有的风味和口感,还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雷竹笋贮藏期间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损失。
只需要6小时,刚从土里挖出来的鲜笋,就能走完定制整形加工、零下42度速冻锁鲜、零下18度冷库储存的流程,变身生冻冰鲜笋,发往全国。
“新工艺”和“新渠道”此时密不可分,前者让笋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保鲜,后者保证省出来的时间一点不浪费。
借由锅圈在国内多个物流中枢城市建设的中心大仓,以及不吝成本用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冷链物流体系,产品可以在数天内摆上全国货架,最快的次日达。
实际上,在雷竹笋被开发为有机笋产品之前,锅圈就给了合作伙伴一点小小的“效率”震撼。
浙江极野总经理张美云曾在采访中说:“从我们第一次去提案,到开发产品,再到产品摆上锅圈门店货架,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整个过程我们都是被锅圈的同事推着走,这样的效率让有机笋成为锅圈内部上新速度最快的产品。”
这个上新速度最快的产品,在推出短短几个月内,就已经达到千万元的销售量级。
从挖出来到卖出去,小小一袋笋背后,锅圈供应链实力可见一斑。
极野鲜笋在距离建瓯市不到2小时车程的地方设有加工厂车间,这种在食材原产地就近设厂的合作模式,是锅圈保障品质的惯用模式。
和极野鲜笋等供应商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也是锅圈筑牢供应链地基的重要手段。
前面提到,锅圈和一些主要供应商建立了“单品单厂”的合作模式,“双向奔赴”还不止于此,近年来,锅圈对上游供应商的投入除了采购还有扶持,甚至是孵化。
锅圈与供应商“逮虾记”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合作之初,锅圈不止包下了逮虾记30%的销路,在研发端帮助逮虾记攻克新的生产工艺,参与孵化工厂,还为逮虾记扩大了“朋友圈”。
“我们和锅圈合作后,相当于加入了锅圈的生态圈。锅圈的供应商里还有底料工厂、牛肉工厂、羊肉工厂等等,我们品类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客户又是相同的,因而会互相带来增量客户。”逮虾记CEO翟岩涛曾这样说。
逮虾记现在已经是国内虾滑产量第一的企业,带头制定了虾滑产品标准,被业内称为“年销10亿的品类冠军”。而锅圈招股书也体现了虾滑在火锅界的顶流地位,青虾滑产品目前总收入超7亿元,在产品结构中占比4.5%,位列第一。
2023年的锅圈加盟大会上,锅圈董事长杨明超提出,锅圈计划在B端通过“单品单厂”孵化100个10亿新食品品牌。
除了跟头部食品供应商合作,冷链物流很大程度上决定“食材跑得有多快多好”,锅圈参与孵化的相关企业已在全国布局了15个现代化区域中心仓、30多个分仓冷配物流网络、1000多个冷冻前置仓。
规模扩张催化供应链成熟,成熟的供应链驱动规模继续扩张,二者相辅相成,给锅圈挖出了护城河。
锅圈已经自建3个生产基地和6个食材研发中心,自有品牌也在产品版图里占据超过95%篇幅。发力打造自有模式,是为了提升对供应链的掌控力,也能在性价比的承诺上拥有话语权。
去年11月公开的招股书显示,锅圈在IPO的过程中将从全球发售收取所得款净额约为3.565亿港元,其中,约40%计划用作提高产能及效率以增强供应链能力——约25%用于提高产能,“以对受欢迎产品进一步实施单品单厂策略”,另外15%则用于现有生产厂房及生产线的升级及扩建,借以扩大自制产品组合。
新的食材原料、新的生产工艺、新的供应链体系,锅圈的“新质生产力”,大约如是。有这样的后盾,也难怪能快速适应各种场景了。
不过,既然都开发这么多品类、这么多店型了,啥时候能开“写字楼店”?在美食荒漠艰难求生的打工人,外卖列表已经翻包浆,越翻越倒胃口,早起做好饭带到办公室又实在起不来床,一周坚持三天已算孤勇英雄,我们这群人,亟待“方便好吃还不贵的工作餐”来拯救啊。
作者 | 大稚排版插画 | 胖兔开篇图源 | pexels封面图源 |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