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过了40岁,如果还能轻松完成3件事,或说明你的心脏“还年轻”

春雨备忘录 2024-07-20 01:56:13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陈奕迅有一首歌叫《孤独患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

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看,歌词中描述的“孤独患者”并不是指“孤独症”(autism,学名自闭症),也不是社交隔离(social isolation),而是一种内心的孤独感(loneliness)。

而且歌词明确提示,这是一位“外向的孤独患者”——在聚光灯下欢笑、在人群中欢呼,内心却依然有一种孤独感,这是由于所期望的社交与实际社交有落差时产生的难受状态。

图片来源:123RF

那社交隔离是什么呢?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独居状态,或者缺少与其他人的社交来往,这种状态就叫做社交隔离——这是一种客观状态,同样可能伴随着主观感受上的孤独感。

虽然两者并不能划等号,但由于这两种状态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般在科学研究中都是被同时关注的,而且已经被发现与多种健康问题有关。

关于社交隔离的危害,今年3月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进展》(JACC: Advances)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对于研究中的参与者(43-76岁),在已婚或有伴侣的基础上,如果还能长期达到3个社交良好的标准:是任一组织团体的成员;每年参加团体活动在5次及以上;每周与亲朋好友通电话或聚会在3次以上。则说明他们的社交互动情况非常好(完全没有社交隔离),这类参与者的心脏也可能比其他同龄人更“年轻”(用大模型估算的心脏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偏小)。而存在社交隔离的参与者,心脏可能衰老得更快(用大模型估算的心脏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偏大),全因死亡风险也更高。社交隔离与心脏衰老、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

为了研究社交接触在生物衰老中的作用,研究人员纳入了2019年到2022年在门诊就诊的28万多名成年人(实际年龄在43岁到76岁之间,平均实际年龄59.8岁,50.9%为女性),使用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曾用名“梅奥诊所”)开发的人工智能心电图(AI-ECG)模型估算了他们的心脏生理年龄,并与他们的实际年龄进行比较。

这一结果用年龄差距(AI-ECG年龄减去实际年龄)表示,正值表示心脏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更大、衰老得更快;负值则相反,表示心脏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更小、衰老得更慢。而心脏生理年龄越大,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越高有关。

图片来源:123RF

符合条件的参与者还要完成一份基于社交网络指数(SNI)制定的、评估参与者社交隔离情况的问卷,共有6道选择题:

您是否加入了任何俱乐部或组织团体,如教会、工会、兄弟会、体育团体或学校团体?(“是”得1分,“否”得0分)

您多久参加一次所在俱乐部或组织团体举办的活动?(每年≥5次得1分,<5次得0分)

您平时每周与家人、朋友或邻居通电话的次数是多少?(每周≥3次得1分,<3次得0分)

您多久参加一次教堂或宗教仪式?(每年≥5次得1分,<5次得0分)

您多久与朋友或亲戚聚会一次?(每周≥3次得1分,<3次得0分)

您现在的婚姻状况是怎样的?(已婚或与伴侣同居得1分,分居、离婚、丧偶或未婚单身得0分)

该指数将社交网络的四个组成部分(是俱乐部或组织团体的成员、参加团体活动、与亲朋好友的互动、婚姻伴侣关系)组合成一个指数来计算总分,范围为0-4分,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社交隔离。扎心的是,加入了任一组织团体、每年参加团体活动在5次及以上、每周与亲朋好友通电话或聚会在3次以上、已婚或与伴侣同居的,才能分别得1分,而没达到要求的全都只能得0分。也就是说,除婚姻关系外,加入组织团体、参加团体活动、与亲朋好友经常互动这3件事,都要长期坚持做,才算是“社交情况良好”。

研究结果主要包括3个方面:

1. 社交网络指数问卷的总体调查情况

所有参与者的社交网络指数得分中位数为2分;

44.9%的参与者是俱乐部、宗教团体或体育团体等组织的成员;

44%的人每年参加4次以上的团体活动;

约69.2%的人与亲朋好友经常(每周有3次及以上的)互动;

69.5%的人已婚或与伴侣同居。

2. 心脏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差距、与社交指数的关系

所有参与者的平均年龄差距为-0.2岁(从-9.36岁到8.96岁不等)。其中社交网络指数得分越高(表明社交圈更大)的参与者,AI-ECG估算的心脏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距越小,在所有性别和年龄组中都是这样。各年龄组的二次分析显示,社交网络指数得分与年龄差距的关联在年轻一些的参与者中的影响甚至更为突出。

3. 社交网络指数得分与慢病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

33%的参与者有高血压,18.8%有高脂血症,11.8%有糖尿病。总体来看,较低的社交网络指数得分,与较高的合并症患病率相关。

社交状态对死亡风险也有明显影响。在2年的随访期间,大概有5%的参与者死亡,死亡患者的年龄(平均70岁,在55.8-84.2岁不等)明显比整体参与者更高。而且与其他参与者相比,社交网络指数得分仅为0-1分的人,死亡风险最高。

▲社交网络指数分别为0、1、2、3、4分的人群,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死亡率累积风险。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这项研究强调了社交隔离、健康和衰老之间重要的相互作用,社交隔离似乎是加速衰老的重要风险因素。”妙佑医疗国际的心脏病专家、本论文作者Amir Lerman博士表示,“社交隔离与当地人口密度和与之伴随的就医条件也可能有关系,从而影响健康(这些客观因素难以改变)。但我们仍然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更多地参与社交互动、定期锻炼、健康饮食、戒烟、保证充足的睡眠等。坚持这些好习惯,可能对改善你的整体健康状况大有帮助。”

社交隔离与孤独感,对健康还有哪些影响?

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发现,社交隔离、孤独感与多种健康问题高度相关。

此前《英国医学杂志》(BMJ)子刊的一项研究就发现,社交隔离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6%有关,甚至不亚于和吸烟、喝酒和肥胖对死亡风险升高的影响。

图片来源:123RF今年6月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综述文章中,哈尔滨医科大学赵亚双教授和王茂清教授领导的团队综合覆盖了过往90项与社交隔离、孤单感相关的研究,涉及样本人数超200万人(70%的研究对象在50岁及以上),发现社交隔离和孤独感与普通人全因死亡风险上升有关。

关键结论包括:

社交隔离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升高显著相关,但孤独感没有这样的关联;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经历社交隔离与孤独感时,全因死亡风险也会显著提升。社交隔离和孤独感都与癌症相关死亡风险有关联。在经历社交隔离和孤独感的人群中,乳腺癌、结直肠癌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更高。

2022年,发布在《流行病学与社区健康》(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以中国老人为样本的研究发现,越是“社牛”(社交牛人)的老人,越长寿,只有几乎天天都参加社会活动,才能显著延长总生存时间。

研究指出,社交的好处不只在心理方面。在很多社交活动不能经常吸烟,同时运动量增加、不能久坐,生活习惯也随之变得更健康了。

最后想跟大家说的是,虽然如今“宅文化”越来越普遍、城市里的居住格局更容易让邻居成为陌生人,但人类终究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社交与陪伴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健康的社交关系也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交少、天生内向的朋友们也不要灰心。就算你做不到“社牛”,稍微多参加一点集体活动就可能大有好处,更不用说集体活动里往往还有“社牛”们带你飞。上面关于中国老人的研究指出,和从不社交的人相比,哪怕每月至少社交1次,生存的可能性也能增加85%;每周社交一次,生存的可能性就能增加158%。

图片来源:123RF不管是跑步、唱歌、遛狗、遛娃、露营、插花,还是广场舞、太极拳,多到可以社交的地方去吧~参考资料

[1] Rajai, N., Medina-Inojosa, J. R., Lewis, B. R., Sheffeh, M. A., Baez-Suarez, A., Nyman, M., ... & Lerman, A. (2024).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Isolation With Age-Gap Determin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nabled Electrocardiography. JACC: Advances, 100890. DOI: 10.1016/j.jacadv.2024.100890

[2] Social isolation linked to biological age gap, higher mortality rate - Mayo Clinic News Network. Retrieved Jul 5, 2024 from https://newsnetwork.mayoclinic.org/discussion/social-isolation-linked-to-biological-age-gap-higher-mortality-rate/

[3] Surkalim, D. L., Luo, M., Eres, R., Gebel, K., Van Buskirk, J., Bauman, A., & Ding, D. (2022). The prevalence of loneliness across 113 countri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376.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2021-067068

[4] Wang, F., Gao, Y., Han, Z., Yu, Y., Long, Z., Jiang, X., ... & Zhao, Y. (2023).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90 cohort studies of social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mortality. Nature human behaviour, 7(8), 1307-1319.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3-01617-6

[5] Ziqiong Wang et al.,(2022),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activity frequency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older people: 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National Library of Medchine,DOI: 10.1136/jech-2022-219791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健康榨知机」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0 阅读:1

春雨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