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曾经有两位皇太子千里出巡,为何对历史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楼哥看明史 2024-02-20 09:49:16

前言:在我国古代,皇太子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称为“储君”或者“国本”,地位极其重要。正常情况下,皇帝出巡,太子监国算是标配。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在京师留一套备份。万一皇帝出什么意外,太子可以即刻接班,国家不至于大乱。

比如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让开国功臣李善长等人兼任东宫管属,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出巡之时,朝廷重臣和太子东宫之间不会产生矛盾。

乃谕善长等曰: “朕于东宫官属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之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留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有听断不明,而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将由是而生。”—《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朱元璋与朱标剧照

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在决心迁都北京之后,也是让身在南京的皇太子朱高炽、皇太孙朱瞻基分批北上,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防止二人同时遭遇不测。

然而在明代历史中,曾经出现两次皇太子千里出巡的记载。而这两次外出,都对朝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朱标巡抚陕西

朱标,生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九月,太祖朱元璋嫡长子,生母孝慈高皇后马氏。老朱对这个儿子几乎灌注了全部的心血,在朱标六岁之时,便请来当世大儒宋濂为其讲授经学。

朱标剧照

吴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金陵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就在当天,十四岁的吴王世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在册文之中,老朱一面强调“国家建储,礼从长嫡”,一面又对朱标提出了极高的期许:

尔生王宫为首嗣,天意所属。兹正位东宫,其敬天惟谨。且抚军监国,尔之职也。六师兆民,宜以仁信恩威,怀服其心。用永固于邦家,尚慎戒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事实上朱元璋在做了皇帝之后,只有在部署攻取元大都之时,千里迢迢北上去了一次汴梁(今河南开封),其他时候基本待在南京不动,最多短途跑去凤阳祭祖。

至于太子朱标,曾经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前往凤阳祭祀皇陵,又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前往泗州修缮祖陵,基本上算是没有离开过南京都市圈。

朱标剧照

然而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十一日,老朱却突然让朱标去巡抚陕西,给出的理由十分奇怪,我们来看一看:

乙丑,上谕皇太子曰: “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向命汝弟分封其地,已十数年。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一》

这里的“汝弟”,指的是朱元璋嫡次子朱樉,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为秦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之国陕西西安。一般来说,朱元璋这一次让朱标去西安,有两个目的。

其一、南京偏于一隅,并不算是朱元璋心中最好的建都所在地。西安作为汉唐旧都,适不适合大明王朝迁都于此,老朱希望自己的接班人能够亲自去做一番考察。

当时撒马尔罕驸马,传说中的“跛子帖木儿”愈发强大,渐渐有了和明朝扳手腕的想法。随着朱标抵达西安,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和凉国公蓝玉齐聚陕西,明廷对西域用兵的态势十分明显。

秦王朱樉剧照

其二、秦王朱樉在关中的表现一塌糊涂,偏宠次妃、迫害正妃,和镇守陕西的长兴侯耿炳文闹到刀兵相见。朱元璋在将其召回京师的同时,让朱标去实地看一下,再最终决定是不是要废黜秦王。

在太子启程后不久,朱元璋因为担心他“自幼至长未尝远出”,特意派人赶去叮咛,让朱标“慎举动,节饮食,严宿卫”。而且当时“一旬之间久阴不雨”,从占法来说,这是“主阴谋事”,所以朱元璋心中一直忐忑不已。事实上老朱的担心很有道理,太子于十一月底回到南京,随即一病不起。

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

朱标去世剧照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朱标去世,享年三十八岁。当年八月祔葬于孝陵之东,谥曰“懿文”。

朱标之死,极大了影响了明朝历史的走向。从稳定江山的角度出发,立次子秦王为新太子,本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上文我们也说了,秦王实在是太不靠谱,老朱不敢把江山交到他的手上。

最终十六岁的太子次子朱允炆,力压一众叔父,被册立为皇太孙。为了确保皇太孙日后能够顺利继位,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发动了“蓝玉案”,铲除了大部分的武勋贵族。

凉国公蓝玉剧照

由于中高级武官的大断层,日后朝廷在面对造反的燕王朱棣之时,常常陷入无将可用的窘境。所以说朱标这一次巡抚陕西,给他自己乃至子孙后代都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恶果。

朱瞻基留守南京

朱瞻基,生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仁宗朱高炽嫡长子,生母诚孝昭皇后张氏。当时建文皇帝朱允炆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削藩,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还在南京做人质。换句话说,朱瞻基就是他爷爷燕王朱棣的“祥瑞”,有了他这事才算有盼头,不然朝廷把朱家三兄弟一咔嚓,朱棣还造什么反?

朱棣靖难成功之后,朱高炽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二月被册立为皇太子,朱瞻基则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被册立为皇太孙。这里补充一句,有些“专家”说朱棣在太子活着的时候就册立太孙,是乱搞,是不懂礼法。问题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写得清清楚楚: “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朱高炽是不是皇太子?朱瞻基是不是他的嫡长子?这锅可甩不到朱棣头上。

朱棣与朱瞻基剧照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伐班师途中驾崩。当年八月,皇太子朱高炽奉遗诏继位。十月十一日,二十六岁的朱瞻基进封皇太子。仅仅两个月后,监察御史胡启先就上奏建议让皇太子留守南京。

丁未,监察御史胡启先言: “南京龙蟠虎踞之势,长江天堑之险,国家根本所在。若使臣下镇之,是授以控御之柄。伏乞命皇太子留守。以系人心,以固邦本。”—《明仁宗实录卷八》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九月,朱棣宣布自明年正月初一日始,北京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京师,不再称“行在”。比如礼部,原来南京的那套班子称“礼部”,北京的那套班子称“行在礼部”。迁都之后要进行更改,南京的班子称“南京礼部”,北京的班子才是“礼部”。

朱高炽与朱瞻基剧照

对于新天子来说,他的统治根基在南京而不是北京。先帝虽然做出迁都决定不久,但朱高炽仍然想要还都南京,所以胡启先的建议可谓摸准了皇帝的想法。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朱高炽正式打发朱瞻基去留守南京。

辛未朔,命皇太子往祭皇陵、孝陵,就留守南京,令钦天监择日启行。—《明仁宗实录卷十二》

对于仁宗此举,后世议论纷纷,甚至有人猜测皇帝之所以把太子赶去南京,是因为二人不和,朱高炽打算废黜朱瞻基。

朱瞻基留守南京剧照

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二人政见不同,这并不是什么新闻,史书中的很多记载都可以印证。但是说皇帝要废黜太子,未免有些过于耸人听闻。

首先朱瞻基的身份极为贵重,朱高炽对此也毫不讳言: “尔为朕嫡长子,皇考太宗皇帝嫡长孙也”。

其次朱棣对朱瞻基“最所钟爱”,是因为把他当作“远大之器”,是可以“付以社稷人民之重者也”,所以才册立其为皇太孙。

最后朱棣为培养朱瞻基煞费苦心,又是让他独自“居守北京”,又是让他随自己北伐,又是为他组建五倍于普通卫所兵力的皇太孙亲军。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保障朱瞻基的政治地位。

朱瞻基剧照

就在朱瞻基启程后不久,朱高炽给南京太监王景弘写了一道敕书,里面明确告诉他明年春天就要还都南京,让他即刻着手修葺南京皇宫。换句话说,朱瞻基去南京,是为他父皇打前站去的。

甲辰,敕南京太监王景弘曰: “朕以来春还京。今遣官匠人等前来,尔即提督将九五殿各宫院,凡有渗漏之处随宜修葺。但可居足,不必过为整齐以重劳人力。”—《明仁宗实录卷十四》

然而五月十一日朱高炽突然“不豫”,随即就于次日驾崩。皇太子朱瞻基在接到遗诏之后,紧急赶赴北京继位。

朱高炽驾崩剧照

结语:明代这两次皇太子千里出巡,都引发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朱标之所以早逝,普遍认为是在巡抚陕西途中过于劳累所致。甚至还有阴谋论者认为这位“懿文皇太子”,是在途中遭了别人的毒手。

无论如何,朱标之死,就像南美洲扇动翅膀的那只蝴蝶一样,深刻地改变了整个明朝历史的走向。如果朱标不死,蓝玉等人就不会死,朱棣也不敢造反。明朝会不会迁都西安,也存在着巨大的可能性。

而朱瞻基从南京赶赴北京继位,其实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汉王朱高煦的封国就在山东乐安州,而他这位二叔一直没有断了夺嫡的念头,确实也派人对大侄子进行了伏击,只是未能得逞而已。

我们设想一下,朱高炽暴崩,朱瞻基又死于半途,那明朝的走向会如何?北京城中的张皇后能压得住阵脚吗?汉王起兵于外,赵王呼应于内,大明王朝立刻就是天下大乱的局面。

所以经此教训之后,此后的明朝皇太子们,再也没有像朱标和朱瞻基这里远离京师。国本不稳,天下危矣,这句话放在什么时候都适用。

7 阅读:1723

楼哥看明史

简介: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