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武汉年味,打卡“天下第一街”汉正街:令人唏嘘的小商品市场

尔蝶看旅游 2024-01-26 05:29:23

过年的步伐越来越近,武汉汉正街的不少商铺挂起了灯笼、春联等新春单品,提前将年味直接拉满。

提到汉正街,熟悉它的人特别熟悉,不了解它的人会感到很陌生。但我相信,绝大多数老武汉人对汉正街的记忆一定是深刻的。“一街压三镇,天下此膏壤”。

汉正街历悠久,迄今已有500余年,追溯其历史发展和商业崛起,那真的是一个澎湃。

明清时期已是全国有名的商业之地,但使其正在在商业舞台上一展风采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多少富豪就是在这里产生的),可谓风靡全国,直接把握着武汉早期商业的命脉,号称“天下第一街”,曾是国内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其名气可媲美后来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但是,历史是个很奇妙的存在。盛极必衰,谁也逃脱不了。过去的汉正街有多辉煌,今天的汉正街就有多冷清。尽管它依旧坚挺在商业的舞台上,却仍是摆脱不了“人气的低迷”。

汉正街走向下坡路的原因有很多,有物流运输的因素、有电商平台的崛起、不同城市的同个类型市场的竞争、有运营模式的转变、有对外贸易的兴起、有市场规划的整顿、有内部利益的争夺以及产业单一、制造业不足等,这些综合因素导致汉正街的人气越来越低迷。

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发展吧,“货到汉口活”也并不完全了,“买全国,卖全国”的风光难再。

许多个体商户都在感慨,马上过年了,仍是没什么生意。

我站在一家卖春联、灯笼的小门店跟前。老板娘见我拍得起劲,就忍不住和我攀谈起来,坦言生意难做。近日,武汉气温骤降,这使得本来就不热闹的汉正街显得更冷清了。但沿街的一排商铺,那挂起来的“红红火火的年味”又仿佛在告诉我——未来还有得发展。

“这些有什么好拍的呢?现在的年轻人让人捉摸不透。”

老板娘无奈的问我。

其实,我本想在武汉搜集一些城市年俗气象的视频或图片素材的,但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城市和年俗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就像人们对过年越来越不期待,所谓年俗变得可有可无,年味也就越来越淡。我想要拍些手写春联、手扎灯笼的画面更是一种妄想。

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试着去了一趟汉正街,即汉正街小商品市场。

拍年俗,这里与我的主题似乎格格不入。

但沿街的一排商铺(白马商城对面),却在某个瞬间弥补了我对“城市年味”的探寻。在过去,每逢春节,贴春联、贴福字、挂灯笼等习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式。 但在今天,却不一定。

大数据时代,城市进程太快,年轻人的自由化思想的崛起和背负重担的各种压力,导致许多传统离我们而去,也使得许多传统被赋予新生,变得更加活跃。

如许多非遗技艺结合电商平台和年轻人的审美转变进行不断改良,使其不仅得到很好的传承也使得它赋予新生。“历史”并不是顽固不化,“历史”也是跟着时代在前进。

网购年货早已是大趋势,对消费者来说省时省力还省钱,加之平台售后服务的给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花时间花口舌去实体店买东西。但有时候,“氛围是建立在参与感上的”。现场挑选过年要用的东西,是为迎接春节前的一场重要仪式参与。只有参与进去,才会对年味有所感,即无形中增添了过年的氛围。

就像小时候,围绕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做腌制腊肉腊鱼、做圆子、打年糕等等(哪怕是看着他们在准备这些),虽然年还未到,但年味早已弥漫开来。长大后,发现年味变淡了。有人说,年依旧是年,“变淡了”是因为人少了参与感。

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绝大部分是“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去参与的。其次是技术问题(如不会腌制腊肉等),然后是健康方面的考虑。而那些有时间、有技术的人都老去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过了腊八,想吃腊鱼腊肉、肉圆子和年糕等就去市场买,就去网购,省时省力“过个轻松年”。城市如此、农村如此,不得不说物流真好、电商真好、科技改变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货一年四季都能在市场、电商买得到。

少了参与感,年味也就淡了(当然,年味变淡的因素有很多)。

不由感慨,人们对过年的态度转变是不是也反应了社会对市场需求的态度转变?汉正街在时代的洪流下如此挣扎,是没跟上其脚步?还是未主动求新求变? 有人说,汉正街需要一场真正的深刻变革。如何深刻变革?这是个难解的问题。

我拍完所需素材后,挑选了几个春节所需的装饰品,并带着这份“参与感”心满意足的往家的方向去了。

0 阅读:0

尔蝶看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