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病第一村”:为盖房子家家卖血,因交叉感染1天死7人

水绿看历史 2024-08-03 20:42:35



头条改版新增广告解锁,广告5 秒后,伸出您发财的小手关闭,即可继续阅读。

“胳膊一伸,五十大元!”

从河南上蔡县城出发,一路向东南方向前行,3公里之外,有一个叫“文楼村”的地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楼村的人为了生活,尤其是为了盖上一间大瓦房,家家户户都有人卖血。

当时卖一次血可以赚50块钱,相当于城里人一个月的工资。

只是村里人也没有想到,一边他们是积极响应“献血光荣”的口号,另一边他们也靠着卖血改善了家里的生活,可是命运却给他们安排了一个不治之症:艾滋病。

因为卖血,当时文楼村家家户户都有艾滋病人,1999年有关部门去文楼村调查,发现文楼村里每5个村民中,就有一个是艾滋病人。

在2003年,文楼村艾滋病人死亡最多的那一天,村里一下子就死了7个人。

那一年,文楼村几乎每天都是办丧事的唢呐声,这也让村里人开始反思,当年他们为了盖瓦房卖血,究竟有多不值得。

那么文楼村究竟是如何成为“中国艾滋病第一村”的?现在又如何了呢?

接下来的内容,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1. 每一间瓦房里,住的都是艾滋病人

在文楼村的人开始卖血过日子之前,实际上这个村和普通的村子一样,村里人都是靠着种地过日子。

不过村里的耕地数量不多,人均耕地不过是一亩左右。

光靠着种菜、买菜,当时村里人忙活一年到头,如果家里人口多,可能连吃饱饭都不够。

这可该怎么办呢?

改革开放之后,“快速致富”的春风,从东南沿海一路朝着内陆挺进,在市场经济的感召下,很多人都开始做着发财梦。

然而对于生活在偏远农村的人来说,他们却并不懂得该如何致富。

如果不在家种地,那么改善家里生活方式的另一种选择,便是南下打工。

但在河南文楼村,人们却将“快速致富”的门路,选在了“卖血”上面,实在是因为这么做赚钱太快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就有人靠着卖血,盖上了气派的青灰色大瓦房。

其余的村里人看着眼红,尤其是他们一看,对方卖血不仅赚了钱,而且并未影响健康,于是便开始纷纷效仿。

那个时候,血液制品与利益挂钩,对于血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所以偏远农村就成为了“有偿献血”的密集地区,因为那里的农民普遍生活贫困,不需要给予高额报酬,就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源源不断的“便宜血浆”。

尤其是在30多年前的河南,其实除了文楼村之外,整个河南,都曾掀起一阵“全民卖血风”。

一直到1998年10月1日开始,我国开始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开始阻止血液交易,这才结束了那个很多人靠卖血生活,导致艾滋病疯传的时代。

再让我们说回文楼村。

村民刘恒国,靠着和妻子一起卖血,给家里盖起了三间气派的大瓦房。

结果大瓦房盖好的第二年,夫妻俩就被查出了艾滋病,其中刘恒国妻子的情况恶化得很快,因为并发症,她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明明夫妻俩都不过是一个30多岁,本应该是年富力强的好年纪,但是日子却都已经一眼望到了头,生命都进入了倒计时。

刘恒国夫妻俩的这种情况,在文楼村非常普遍,因为当地人卖血,也都是一大家子一起,这样来钱更快、赚钱更多,所以每户人家,都不止有一个艾滋病人。

当然了,这还不是最让村里人绝望的,而是在他们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的情况下,他们作为艾滋病毒的携带者,又将艾滋病传播出去。

这也让村里一些没有卖过血的人,也感染了艾滋病,包括他们的下一代,也有不幸中招的感染者。

村民孟大国,在1995年娶妻生子。

当时父母靠着卖血,给他盖了一间大瓦房,然而婚房有了,却没有钱置办结婚用品。

为了买一张妻子喜欢的婚床,孟大国卖了4次血,一共赚了200块钱。

他花180块,买了那张早就看中的婚床,又花20块钱,给妻子买了一套新衣服。

结果一年后,夫妻俩双双感染了艾滋病毒,孟大国的妻子,就是被他给传染的。

还有从未卖过血的村民刘歌令。

上世纪90年代,当村里家家户户齐上阵,一起为了盖瓦房卖血的时候,当时不过十几岁的刘歌令,因为他是家里的“独苗”,爷爷不同意他去卖血,所以他成了家里唯一没有参与过卖血的人。

然而在2003年,20岁出头的刘歌令南下广东打工,结果却在入厂体检的时候,被确诊了携带艾滋病毒,刘歌令想不明白,自己究竟是怎么感染的呢?

后来刘歌令回忆,可能是有一次他身体不舒服,去村里诊所打针,医生给他使用的,并不是一次性的针头,而且消毒也没有到位,这才导致他成了艾滋病人。

让刘歌令崩溃的是,他检查出艾滋病的时候,他已经结婚了,并且妻子已经怀孕了。

后来大女儿出生,因为没有及时阻断,大女儿感染了艾滋病毒后,没多久就夭折了。

这件事对于刘歌令打击很大,所以在1999年,随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生桂希恩,将文楼村的艾滋病情公开,当很多村里人都觉得“名声毁了”的时候,只有刘歌令站出来,愿意接受采访,并且带头参加免费治疗。

因为在他看来,活着要远比名声更重要。

而且刘歌令觉得,自己要比姐姐幸运的多。

当年爷爷不允许他去卖血,说他要延续香火,担心卖血会影响身体健康。

但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爷爷却让他的姐姐去卖血,结果姐姐跟着其余的家人一起卖血,在盖起了大瓦房后,也感染了艾滋病,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所以有了免费治疗的机会,也有了让大家重视文楼村,为文楼村人带去希望的机会,一想到“替自己死去”的姐姐,刘歌令就心如刀割,他不能让姐姐白死。

那么如今20余年过去,文楼村又怎么样了呢?

2. 明天会更好

1999年,中南医院的桂希恩医生,听一位从河南进修回来的医生说,文楼村的很多人都得了一种怪病,这些人先是不明原因的发烧,之后便出现多种并发症,没多久就一个接一个的去世了。

桂希恩还以为当地人是感染了某种可怕的寄生虫病,他原本怀疑是“血吸虫”,结果带着试管去文楼村采样检查后,桂希恩却发现,当地人中有很多艾滋病毒携带者。

这让桂希恩大吃一惊,后面他通过了解,得知当地人的生活来源,普遍都是靠卖血。

于是他赶快给河南省卫生部门写了信,并又带着学生秘密进入文楼村调查,担心当地卫生部门知情不报,他又将调查情况上报到了北京,就这样,在1999年10月,随着中央派了工作组来到文楼村,文楼村的人终于知道了,困扰他们家家户户的怪病,竟然是艾滋病毒,也知道了这种怪病的出现,都是因为卖血。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随着中央工作组来到河南,除了文楼村之外,河南还有30多个村子,都存在着艾滋病高发的情况,而这些村子艾滋病毒高发,原因也和文楼村一样,是因为村里人普遍都靠着“卖血”过日子。

一夜之间,文楼村作为“艾滋病第一村”,在全国,甚至是在全球都出了名。

当地人都觉得很丢脸,不过正如村民刘歌令所说,若是能活下去,名声毁了又算什么呢?

从1999年开始,文楼村的人,都可以免费接受艾滋病治疗,前往工作的医护人员,也都告诉村民,只要坚持治疗,活个10年到20年,是没有问题的。

听到生命可以被延长,村里人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而在村里人都接受了艾滋病的治疗后,很多人都“带毒生存”超过15年。

为了让村里人都能积极进行治疗,文楼村的每个艾滋病人,都有一张专门用来治病的就医卡,有关部门每个月,会固定往卡里给他们打300块钱,这笔钱足够他们定期吃药治疗,包括当地还有两家定点医院,专门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药物和治疗。

于是在1999年之后,村里每个人都一边积极接受免费治疗,一边小心翼翼地活着。

因为文楼村出了名,所以当地人是很难外出打工谋生的,于是在中央工作组进驻文楼村后,不仅为他们带去了免费治疗,还想办法帮扶文楼村发展经济。

毕竟当地人卖血,都是因为日子过得贫穷,如果村里人日子过得好了,他们自然也就都能积极生活,不会再用命赚钱了。

一开始,工作组和当地政府鼓励文楼村的人搞养殖,然而文楼村搞养殖的人却并不多,村里人说,这是因为村里曾闹过一次猪瘟,家家户户都赔了不少钱,所以在那之后,村里人都不敢搞养殖了。

2007,当地政府又鼓励文楼村搞种植业,省扶贫办投资了200万,鼓励当地人种木耳和香菇,不过当地人却还是嫌不赚钱。

一直到后来,随着文楼村不再有新增的艾滋病例,随着相关知识的普及,大家也不是“谈艾色变”,文楼村的蔬菜终于又能外销了,于是村里人又干回了老本行“种菜”。

就这样10多年下来,过去文楼村的人因为卖菜不赚钱才会卖血,但如今却靠着卖菜,不少人家都盖起了二层小楼,而且还开上了小汽车。

再加上国家和政府对于文楼村的帮扶政策,文楼村各方面都是焕然一新。

村里不仅有着设施齐全的卫生院、学校,而且还修了篮球场、健身广场,村里的路,也都是宽敞平整的柏油马路,路的两边,也是整齐漂亮的绿化带。

可以说,文楼村的人,日子终于是越过越好了。

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人,已经很少再有艾滋病毒感染者了。

不过20多年过去,却仍然有一些问题困扰着当地人。

在文楼村,那些1990年之后出生,幸运的没有感染艾滋病毒的年轻人,他们都因为生长的文楼村,外出读书、外出工作,会遭受异样的眼光。

村民刘树林,夫妻俩都是艾滋病人,不过幸运的是,他们的儿子并没有感染艾滋病毒。

然而儿子虽然没有艾滋病,已经20多岁了,却仍然找不到媳妇,女方家里一听要嫁去文楼,都马上拒绝进一步沟通。

没办法,前几年刘树林含着泪,将儿子赶去了郑州生活。

告诉儿子不用惦记家里,也永远不要再回来了,他让儿子在外面,不要说自己是文楼人,希望儿子可以在郑州娶妻生子,彻底与文楼断绝关系。

还有村民郭秀,女儿大学考到了北京,从那之后,她就不允许女儿再回家。

说不想女儿是假的,但她却不希望影响女儿的学习和生活。

女儿前几年在北京结婚生子,郭秀也没有到场,害怕女婿一家知道有一个患有艾滋病的丈母娘,然后因此和女儿离婚。

显然,对于文楼村的人来说,那段“卖血染病”的历史,或许是他们难以磨灭的痛了。

虽然文楼村的人,正在奔赴光明的未来,但想要彻底摘掉“艾滋病第一村”的帽子,恐怕就要等到文楼村现有的艾滋病人全部去世,以及健康的文楼村人,再延续几代香火,或许到那个时候,文楼村的人外出,才能光明正大地介绍自己:“我的老家在河南上蔡的文楼村。”

那么朋友们,您是如何看待这个故事的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说说您的看法!

0 阅读:0

水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