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李秀成专心攻打祁门,有望解除安庆之围

聊聊历史 2024-05-12 19:52:29

1860年初,李秀成摧毁江南大营,但歼敌不多。李秀成自述中,此次清军阵亡不过三千余人,主力依然完好,只是一次击溃战而已。

但是,李秀成不是杨秀清,他没有犯下分兵出击的错误。4年前,杨秀清指挥各路太平军,连续摧毁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却没能将其打垮,全歼南方清军主力。

杨秀清分兵活动,燕王秦日纲东征江浙,翼王石达开西征湖北,导致两个战场兵力都不足。此后,天京事变爆发,清朝重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

李秀成是个明白人,太平军没有明显优势情况下,只能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战场取得突破,全歼一支清军,方能扭转颓势。

为此,李秀成上奏天王洪秀全,跟着陈玉成一起全力进攻江浙,夺取苏州、常州嘉兴、太仓,以及安徽的宁国、徽州府,并攻取附近城池,在江南开拓了基地。

李秀成东征期间,江南大营主帅和春自杀,副帅张国梁阵亡沙场,清军总计被消灭8万余人。至此,清朝直属的南方军团,已经所剩无几,难以独立作战。

东征获胜,一个关键秘诀,就是团结。摧毁江南大营,以及东征江浙成功,源自李秀成主持的建平会议,各路诸侯团结一心,5路同时出击,一战定乾坤。

但是,太平军团结作战,并没能持续下去,这在安庆之战中暴露无遗。

太平军东征江浙期间,胡林翼、曾国藩也进行东征,夺取枞阳县,开始了围攻安庆的战斗。安庆,位于长江上游,是南京门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安庆之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陈玉成军团主力元气大伤,拉开了英王败亡的序幕,成为太平天国从中兴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那么,为何太平军无法解除安庆之围呢?笔者认为,有一个因素很关键,就是缺乏统一指挥,李秀成没有全力进攻祁门,抓住湘军的命门,从而扭转战局。

李秀成进攻祁门,协调各路兵马,这是解除安庆之围的最佳策略。可惜,太平天国终究输给了内斗,输给了诸侯王的“私心”,他们缺乏大局观,过于重视个人利益得失。

攻打祁门,为何是解除安庆之围的关键?从湘军布防情况,以及清太双方优劣角度分析,李秀成攻打祁门,是最佳的策略。

安庆之战,并非局限于安庆城,而是波及湖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区,属于一场大规模会战。如此,湘军的兵力部署,也要考虑所涉及的地区。

湘军具体布防,情况如下:

安庆战场,主要是曾国荃的“吉字营”8000余人。负责掩护安庆的,是多隆阿与李续宜,总计兵力2万人,他们部署在桐城周围,阻止太平军攻打“吉字营”。

安庆湘军的粮食运输,以及弹药补给,是杨载福、彭玉麟长江水师,总计6000余人。

皖南,湘军粮道之一,也是后方,由曾国藩坐镇祁门指挥。祁门湘军,人数在6000左右,以及鲍超、张运兰部一万余人。

但是,鲍超、张运兰主要负责江西战场,对祁门也是力不从心,如果太平军足够重视皖南战场的话。

江西战场,主要负责人是左宗棠,此时才刚训练6千兵马,尚未形成战斗力。因为,左宗棠首次战斗就栽在李世贤手里,可知楚军此时战斗力还不强。

安庆实际主帅,是湖北巡抚胡林翼,因为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部队都是胡林翼的人。无论是杨载福、彭玉麟,还是鲍超、多隆阿、李续宜这些猛将,他们能出人头地,得益于胡林翼栽培。

左宗棠也是如此,没有朋友胡林翼出面,也许躲不过“樊燮京控案”,更别说能得到咸丰青睐,后来担任闽浙总督,成为湘军主帅的后起之秀了。

李鸿章,不但还没组建淮军,此时还只是曾国藩的一位幕僚。祁门被包围,李鸿章找理由跟曾国藩吵架,然后回到老家,就类似当年李鸿章抛弃吕贤基一样。

胡林翼,安庆会战实际策划者,但曾国藩显得更加重要。首先,曾国藩是两江总督,有职责要守卫安徽、江西、江苏3个总督辖区,以及浙江,节制东南四省军政。

再则,曾国藩徒弟众多,且身体素质好,是太平军劲敌。胡林翼能力强,麾下兵马众多,但身体不好,经常吐血,奄奄一息。后来安庆之战刚结束,胡林翼就吐血而亡。

所以,安庆之战的突破点,就是祁门,主攻方向是曾国藩。那么,太平军成功的概率高吗?答案是肯定,因为曾国藩的处境不妙,太平军在皖南有优势。

以江浙为依托,皖南太平军粮食补给方便,且不必要水运,故而可以避免湘军水师截击。粮食到位,还能购买西洋火器,无论是攻坚战还是消耗战,或者正面对决,太平军都有优势。

皖南太平军,有李世贤、黄文金、刘官芳、赖文鸿、杨辅清,总计6万人。李秀成西征时,抵达皖南,带来3万兵马,太平军达到9万余人,且几乎都是战斗力力量,而不是携带家属。

安庆战场,洪仁玕、林绍璋率2万兵马从南京增援,战斗力一般。陈玉成所部3万余人,在集贤关、桐城一带,与李续宜、多隆阿对峙,准备攻城。

此时,太平军可以这么行动。陈玉成、洪仁玕、林绍璋驻扎桐城,与胡林翼亲自率领的2万湘军对峙,牵制多隆阿、李续宜,不让他们增援皖南。

李秀成派部分兵力,攻打江西,或者在景德镇布防,阻止左宗棠。杨辅清、黄文金这两位猛将牵制鲍超所部“霆军”,自己亲自带着李世贤、刘官芳、赖文鸿、古隆贤围攻祁门,以绝对优势兵力攻打曾国藩。

祁门大营,湘军不过6千余人,曾国藩祁门抵挡得住?如此,曾国藩必须调动军队增援。那么,调谁来增援呢?都很难,因为其他将领都不好移动。

多隆阿、鲍超离开安庆,意味着什么?没有2万湘军打外线,曾国荃8000“吉字营”将会独自承受5万太平军攻击,性命堪忧。

即便曾国荃死守营垒,以彭玉麟水师增援,但安庆内外联系畅通。陈玉成把物资运送到安庆,给叶芸来足够的粮食、弹药,湘军围攻战术破产,围城没有意义。

调来鲍超、张运兰,可否行得通呢?答案是否定。因为,李秀成正好可以半路打埋伏,杨辅清、黄文金的军团又紧随其后,鲍超兵力不足,风险太大。

要知道,鲍超并不是钢铁战术,没有曾国藩吹嘘的那么猛,前几个月,陈玉成发动太湖之战,围攻鲍超,差点将其打死。如果不是胡林翼调度有方,湘军从各地赶来增援,夹击孤军作战的陈玉成,鲍超就栽在小池驿了。

除了多隆阿、李续宜、鲍超、张运兰,还有其他湘军可以增援祁门吗?答案也是否定。

原因很简单,湘军不是曾国藩一个人的军队,而是派系众多。刘长佑、刘坤一军团独立作战,且正在广西追击石达开;骆秉章则进入四川,剿灭西南起义军;席宝田在打游击。

这些湘军距离遥远不说,能否听从调动还另外说?至于左宗棠,还没有训练出强大的楚军,自保尚且困难,更别说支持曾国藩了。

事实上,攻打祁门确实有效,只是太平军各自为战,丧失了机会。李秀成目的不是皖南,也不是曾国藩,而是到江西、湖北招募起义军,故而不在皖南主持军务。

李秀成短暂攻打皖南祁门,曾国藩惶恐不安,多次写下遗书,准备殉节。但是,李秀成没有持续攻打祁门,而是赶路去招募兵马,李世贤、杨辅清、刘官芳、黄文金、赖文鸿、古隆贤等没有统一指挥,自己都矛盾重重。

刘官芳想在皖南有一块立足地,故而攻占旌德,击败湘军守军。但是,杨辅清把皖南视为自己的领地,不允许刘官芳、赖文鸿这么做,便派兵去旌德,武力驱赶对手,差点兵戎相见。

内部矛盾重重,李世贤的心思又在浙江,故而很快就离开皖南。黄文金也不想在皖南,因为江浙膏腴之地的财税,他没有机会分享,故而以救援陈玉成为由,选择离开。

杨辅清与刘官芳等皖南三将关系本就不好。要知道,皖南三将都是韦俊部下,是“韦家军”,与杨辅清的“杨家军”仇恨很深,彼此缺乏合作,还差点打起来。

即便队友都离开,刘官芳等3将独自进攻祁门时,仍然可以3次靠近祁门湘军大营,距离曾国藩的驻地只有18里。可惜,刘官芳兵力不足,没有援军,故而功败垂成。

只有刘官芳一军,鲍超、张运兰在皖南、赣北的处境得以改善,并带兵增援祁门大营。如此,皖南之战,成为刘官芳皖南军团与鲍超、张运兰的对决,而皖南太平军兵力有限,曾国藩逃过一劫。

皖南军团围攻祁门期间,曾国藩也是夙兴夜叹,多次哀叹:“万难支持,军事日危,旦夕不测。”可知,曾国藩处境很危险,但太平军没能抓住机会,非常可惜。

区区皖南军团,就让曾国藩如此难堪。试想,如果李秀成全力以赴,非要拿下皖南不可,而不是想着去江西、湖北招募士兵,扩充本人实力,曾国藩还有机会活下来吗?

拿下曾国藩,安庆之围不攻自破。没了曾国藩,谁来主持湘军?胡林翼能力确实强悍,可惜身体不行。左宗棠也是高手,但此时还没崛起,威望也不足,需要时间。李鸿章,则八字没一撇,更是指望不上。

可以说,李秀成攻打祁门,是太平天国的出路,可惜太平军不团结。太平军不缺乏名将,也不缺乏优秀的主帅,而是没有统一指挥,不能拧成一股绳,陷入各自为战的窘境,错过很多机会。

0 阅读:62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