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痛苦到希望:肖庆主任内镜手术改写脑积水命运

书琴康康 2024-04-18 20:58:44

在生命的长河中,健康如同平静流淌的水,一旦疾病降临,便如骤雨激荡起层层波澜。26岁的小吴自从被诊断为脑积水疾病患者,仿佛进入到了人生的梅雨季节,分流术后并发症接二连三,使这个本应该生龙活虎的小伙子成为了医院里的常客。

脑积水患者在肖庆主任帮助下成功拔除分流管

一个普通的清晨,小吴突遇意识障碍,仿佛平静的湖面突然被石头击中,涟漪四散,生活顿时陷入了混乱。家人带着他紧急就诊附近医院,头颅CT检查揭示了再次脑室系统扩张的现实,父亲不敢大意,赶忙带小吴到省级名院神经外科以寻求更好的治疗。

入院后,医生下调分流阀压力,脑脊液检验的各项指标回报均未见明显异常,复查CT时可见脑室系统扩张较前缓解,小吴的意识水平也较前改善,可配合简单动作,还没等小吴和家属松口气,小吴再次出现反应迟钝、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右上肢抖动,张口及吞咽困难等一连串新病情,医生针对此情况给予了药物治疗,他的症状也没见改善。再次送检脑脊液常规、生化仍未见明显异常,保守治疗在此刻遇到瓶颈。一周后,医生只能再次为小吴进行了手术治疗——留置腰大池置管引流,但遗憾的是小吴的症状仍没有缓解。经全市专家积极会诊,考虑不除外脑室腹腔分流管部分梗阻可能,必要时需重新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小吴的病情再次陷入僵局,家属内心不免纠结万分,如果重新做分流手术:一是腹腔里无缘无故多出两根管子,会不会给原本健康的小吴带来腹部疾病困扰?二是在分流已经失败的基础上,再次分流手术,会不会重蹈覆辙?

手术前后对比,拔除分流管后,影像和状态都有明显好转

带着这样的疑问,父亲从南到北,从迷茫到明析,从无所知到不尽知,终于了解到了肖庆主任的神经内镜技术可以以微创的方式解决小吴目前的难题。尽管多次的会诊、治疗、手术……每一步都像是攀登峭壁,艰难且充满未知。但小吴的父亲坚信:坚持就是胜利的唯一道路。

肖庆主任术中使用软性神经内镜操作

一周后,父亲推着轮椅上的小吴来到北京航空总医院神经外四科肖庆的专家门诊,头颅CT及MRI检查提示小吴脑室系统已呈裂隙状态,考虑既往裂隙脑室综合征后所致假性球麻痹,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在全麻下行分流管调整术,术中去除右枕分流阀并外置分流管腹腔端,剪取部分腹腔端导管送导管尖培养。逐渐上调患者引流高度,导管尖培养回报头状葡萄球菌,痰培养回报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予抗感染治疗。

神经内镜软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效果对比

患者一般情况较前稍好转,头颅MRI复查可见明确导水管下段、第四脑室入口狭窄,第三脑室底下疝明确,终于小吴达到了内镜手术的标准。于是入院一周后,在全麻下行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分流管去除术+脑室外引流术,原分流管脑室端培养结果回报表皮葡萄球菌MRCNS,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并逐渐提升外引流高度并间断夹闭。

小吴状态很好,可以耐受关管,复查头颅CT可见脑室系统形态可,未见明显室旁水肿,于10天后拔除脑室外引流。定期复查头颅MRI可见脑室系统大致同前,无明确室旁水肿,第三脑室底部平坦。也就是说小吴的脑室系统形态逐渐恢复正常,意识水平和运动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肖庆主任查房时告诉小吴父亲:选个好日子,可以回家了!那一刻仿佛破晓时分的第一缕曙光,预示着小吴摆脱分流管后新生活的开始。

手术前后对比,分流术后裂隙脑室已有好转

虽然在我院的治疗和恢复过程同样充满艰辛,但患者和家属的坚韧与勇气,医护人员的专业与辛勤,让这段旅程充满了希望。从床旁无法站立到可以正常散步,从寸步不离到相依相伴,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凝聚了无数努力和汗水。正如生命中的每一个晨曦都值得期待。如今,看着患者与父亲一起散步的身影渐行渐远,我们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人战胜疾病的故事,更是一个家庭共同面对苦难、携手走向未来的寓言。每个经历挫折的生命,都有能力重新站起,向着阳光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左图:在航空总医院住院初期,小吴在两位成年男子搀扶下仍难以站立 右图:出院后,雨后小吴陪伴父亲散步

生命,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每个人都是这条河上的航行者。在抗击疾病的征途上,我们或许会遭遇风浪,面临暗礁,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勇气和力量。小吴的故事,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告诉他们,只要心中有光,希望就在前方。

专家观点:

分流术后裂隙脑室(shunt-induced slit ventricle syndrome)是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由分流压力选择不当所导致。相当一部分病例可通过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去除分流管,使患者不再终生依赖分流管。自2006年以来,我们团队已成功去除分流管百余条,其中最长时效分流管已有28年之久。

0 阅读:0

书琴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