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上):昏庸帝王与野心家联合制造的灾难

细语九州 2024-06-05 15:06:09

安史之乱是华夏历史上最惨烈的内乱之一,这场持续七年两个月的内乱直接导致上千万平民死亡,灾难过后整个华夏大地一片疮痍,民不聊生,以盛世闻名于世的大唐也彻底走向衰弱,随之而来的是权臣宦官当道的晚唐时期。

安史之乱的发起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不过这场灾难之所以会发生,和唐玄宗李隆基的昏庸有着直接的关系。晚年的李隆基非常昏庸,他纵容奸相李林甫在朝堂上胡作非为,将朝堂搞得乌烟瘴气,很多一心为国的官员被陷害冤杀。与此同时,李隆基还大力启用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将其视为自己的心腹,并给了他足够的兵权,让他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坐拥数十万兵马。昏庸的李隆基以为自己是真命天子,没人敢挑战他的龙威。

就在李隆基沉浸于自己开创的盛世王朝时,安禄山的野心正在急剧膨胀,他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封疆大吏,而是在考虑将李隆基拉下马,自己改朝换代做皇帝。安禄山不是一个莽汉,这些年来他一直在精心布局。身为节度使的他,为了洞悉京城的一举一动,用金钱开道将朝中官员发展为自己的眼线,为了方便行事,他让自己的部将刘骆谷常年驻守在长安。

与此同时,安禄山每年都会花费重金在全国各地搜集奇珍异宝进献给李隆基、杨贵妃和李林甫等人。晚年的李隆基好大喜功,安禄山为了满足李隆基这种性格。他安排士兵从少数民族中抓一些俘虏送到长安,并声称这是在李隆基的领导下才取得的胜利。李隆基对安禄山的殷勤十分满意,并认定他是一个忠臣。

有一次安禄山来长安面圣,李隆基大摆宴席招待,安禄山知道李隆基喜欢音律歌舞,为了讨好他,安禄山在席间跳起了胡旋舞。此时的安禄山已经三百多斤,他扭动着肥胖的身躯,肥肉横甩,场面非常滑稽,逗得李隆基和杨贵妃捧腹大笑。在外人看来,安禄山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而在李隆基眼里,安禄山是一个忠心耿耿、憨态可掬的臣子。

为了进一步表达忠心,安禄山直接称呼李隆基为父亲,称呼杨玉环为母亲。这种跪舔式的忠诚让李隆基十分受用。公元748年,李隆基赐封安禄山免死丹书铁券,公元750年五月,加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当年八月,又加封安禄山为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将河北道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安禄山。

安禄山作为一个胡人,到达了很多汉人官员都未曾到达的高度。李隆基对安禄山几近畸形的宠爱让其他朝臣深感不安,一些正直的官员通过暗示的方式上奏李隆基,让他提防小心安禄山。但李隆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其他朝臣是出于嫉妒才贬低安禄山,他不但没有警惕安禄山,反而对其更加喜爱。

公元751年正月,恰逢安禄山生日,李隆基派人给安禄山送去大笔财物,几天后安禄山入宫叩谢。此前安禄山认杨贵妃为义母,杨贵妃为了取乐,让人用被子将光着上身的安禄山包裹起来,然后将他放入温泉,杨贵妃亲自下去给他洗澡,这个行为叫作“洗身”,杨贵妃一边给安禄山洗澡,一边以母亲的口吻称呼他为“禄儿”。

安禄山为了配合杨贵妃,直接当场称呼杨贵妃为母亲。随后李隆基也赶来凑热闹,他看到杨贵妃和安禄山同在一个浴池,不但没有生气,还赏赐他们俩宝物。后来,李隆基特许安禄山可以随意出入后宫,自此之后,安禄山来后宫的次数非常频繁,经常陪杨贵妃一起吃饭,有时候喝得酩酊大醉,便直接留在后宫过夜。杨贵妃和安禄山之间十分亲密,随后他们两人之间传出了绯闻,不过李隆基对此丝毫不在意,他觉得安禄山不敢行僭越之举。

为了进一步奖励安禄山,李隆基在上谷郡赐给了安禄山五个铸币炉,允许他自行铸币,这就相当于给了安禄山一台印钞机,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铸造钱币。在李隆基眼里,安禄山是个见钱眼开的低贱胡人,只要给他一些好处就能让他乖乖听话。而在安禄山眼里,李隆基是个昏聩无能的皇帝,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安禄山产生了当皇帝的想法。

李林甫作为当朝宰相,他非常热衷于政治斗争,他和安禄山并不是政治盟友,眼见安禄山越做越大,李林甫并没有将其视为威胁。李林甫认为胡人野蛮善战,在战场上是一把好手,但永远不可能入朝做宰相,因为宰相是文人的专利。而且,李林甫有绝对的信心能够驾驭安禄山。

在李林甫成为首席宰相之前,李隆基时期的大多数宰相最多只能任职三年,而李林甫在首席宰相位置上待了17年而屹立不倒,足以说明他的政治手段之高。事实上,安禄山也比较害怕李林甫,安禄山每次和李林甫交谈时,都能被对方猜透心思,他非常害怕李林甫识破他想造反的心思,因此极力讨好宰相府上的人,以此来麻痹李林甫。

李林甫虽然非常善于洞察别人的心思,但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没想到安禄山要的不是宰相之位,而是造反做皇帝。安禄山为了挖李林甫的墙角,成功将李林甫的心腹吉温拉拢过来,并在李隆基面前推荐吉温为河东节度副使。吉温是李林甫的心腹亲信,此前在李林甫打压宰相李适之的过程中,吉温立下了大功,成功瓦解了李适之的阵营。

李林甫是个非常现实的人,他当初之所以提拔吉温,就是想用他对付李适之,李适之倒台后,李林甫逐渐冷落吉温,这让吉温感觉到被轻视,为了前途着想,吉温尝试过归附李隆基身边的大红人杨国忠,但杨国忠看不上吉温,经过再三衡量,吉温决定投奔安禄山。

吉温在李林甫手下做事时,摸透了他的性格,也掌握了他大量秘密,这对安禄山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吉温的背叛让李林甫非常愤怒,但此时的李林甫没有心思去打压吉温,因为他被一桩谋反案牵连,谋反案的主角是王鉷的弟弟王銲。王鉷是李林甫一手提拔上来的,王鉷最大的本领就是替皇帝敛财,充实李隆基的小金库。晚年的李隆基生活十分奢华,每年的个人开支是一笔庞大的数字,王鉷为了讨好李隆基,绞尽脑汁为其敛财,敛财的对象就是普通百姓。为了压榨百姓,王鉷无所不用其极,最终把李隆基的小金库填充的十分殷实,他自己也赚得盆满钵满。

王鉷凭借此项本领深得李隆基喜爱,以至他身兼御史中丞、户部侍郎、京兆尹等二十多个官职,加之李林甫在背后做他的靠山,王鉷在京城可谓权势通天,他的家人也非常嚣张跋扈,其中以他的弟弟王銲最为嚣张。王銲在京城无恶不作,当地官员根本不敢过问。自古以来,天子犯法与民同罪就是一句戏言,在古代,权贵杀人是很平常的事情,谁掌握了权势,就能主宰他人的命运。

王銲不仅欺负普通官员,连皇室权贵也不放在眼里。那些被欺压的官员表面上敢怒不敢言,私下里却密切监视王鉷一家,想从他们的言行中找到漏洞。后来王銲在一次酒醉后大放厥词,声称自己有王者之气,扬言要谋反。

公元752年四月初九,王銲和刑縡试图发动政变除掉杨国忠和李林甫,然后架空李隆基。这两人平日里欺压百姓很有一套,但在政治方面就是个白痴,他们还没来得及行动,消息就被事先泄露,随后杨国忠和高力士带着禁卫军将他们全部擒获。对于王銲意图谋反一事,李隆基并未生气,他反而觉得非常可笑,他实在想不明白这两人哪里来的勇气发动政变。

王銲是王鉷的弟弟,李隆基不想牵扯到他,因为他还需要王鉷为其搜刮钱财充实小金库,此时王鉷只要主动撇清关系,声称此事与自己无关即可,但王鉷不舍得抛下王銲,居然为其求情,这让李隆基十分震怒。自古以来,皇帝对谋反、结党营私一类的事情最为忌讳,至于贪财枉法之类的事情在皇帝眼里都是小事。

李隆基本想给王鉷一个台阶下,但王鉷没有抓住,还想得寸进尺把王銲捞出来,这是李隆基不能容忍的。随后李隆基下令让杨国忠负责彻查王銲谋反案,并当场夺去了王鉷的京兆尹职位,让杨国忠兼任京兆尹。

这次案件本和李林甫没有直接联系,但政治嗅觉极其灵敏的他看出了危机,以往此类大案都会交由他审理,此次李隆基直接绕过他,让杨国忠审理此事,说明李隆基已经对他产生了信任危机。不得不说,李林甫捕捉政治信号的功夫已经炉火纯青,事后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他通过多方打听得知,杨国忠试图将李林甫牵扯进来。在杨国忠的审理下,王鉷、王銲等人被坐实了谋反罪名,最终李隆基下旨将王鉷、王銲赐死,其他王氏子弟均被发配到边疆,财产充公。

王鉷怎么也没想到,上一刻还能在京城权势通天,下一秒就被李隆基当夜壶一样丢弃。实际上王鉷的命运也是封建王朝大部分官员的一个缩影。在中央集权的大框架下,皇权越强盛,官员们的夜壶成色就越足。王鉷的死让李林甫产生了危机,关键时刻,他选择急流勇退。王鉷被杀后,李林甫主动辞去朔方节度使一职,以此来表忠心,不过李林甫在辞任的同时,希望河西节度使安思顺接替他的位置。安思顺是胡人出身,和安禄山是堂兄弟,李林甫和安思顺并不亲密,他这么做是为了不想让杨国忠占便宜。

王銲死后,李隆基让杨国忠兼任了王鉷所有的官职,一时间杨国忠成为了朝堂头号权臣。作为杨贵妃的堂哥,杨国忠的政治野心和李林甫一样强烈,得势之后的他准备对李林甫发起全面打压,而王鉷谋反案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随后杨国忠伙同其他办案人员伪造了大量证词,将谋反一事的幕后黑手指向了李林甫。李隆基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知道李林甫绝不会谋反。

在李隆基几十年的皇帝生涯当中,李林甫不是人品和能力最突出的,但却是最听话的。李隆基刚登基时,整个大唐百废待兴,他需要姚崇、宋璟、张九龄这样的宰相来励精图治,他也尽可能的配合宰相们的工作。但李隆基骨子里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当国家稳定之后,他需要李林甫这样听话的人为他歌功颂德、鞍前马后,这正是李林甫所擅长的事情,这也是他能够为相十七年的原因。

面对杨国忠等人的弹劾,最终李隆基做出了决断,他决定冷处理此事,让李林甫慢慢退出朝堂,扶持杨国忠上位。公元752年十月,南诏国联合吐蕃共同出兵大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急功近利,加之大唐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唐军遭遇大败,死伤六万人。

鲜于仲通是杨国忠的亲信,在杨国忠的力保之下,鲜于仲通保住了一条命,并被召回长安担任京兆尹一职,而剑南道需要一个人前去主持大局,最终李隆基决定让杨国忠前往。

杨国忠对此百般推辞,他害怕自己离开长安后,李林甫会东山再起趁机报复。李隆基看穿了他的心思,为了让杨国忠安心前去,李隆基向其承诺,等他回来后任命他为宰相,有了李隆基的保证,杨国忠这才前去剑南道主持大局。杨国忠在剑南道待了一个多月便被召回骊山,陪同李隆基一起疗养,此时的李林甫已经病入膏肓,李隆基为了给他最后的体面,也让他一起前往骊山。

公元752年十一月,李林甫在华清宫病逝,时年70岁。在别人看来,李林甫是一个大奸臣,但在李隆基看来,李林甫是一个为皇室看家护院的人,而且工作完成的非常出色。李林甫死后,李隆基兑现了之前的诺言,提拔杨国忠为中书令,正式把他推向宰相之位。

杨国忠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全面清算李林甫的党羽,将朝中官员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与此同时,杨国忠还打算给李林甫安上谋反之名,为此他联合安禄山等人,伪造证人证言,就连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也站出来指控李林甫,声称李林甫试图推翻大唐,另立门户。客观来讲,李林甫虽然作恶多端,但从来没有想过造反,李隆基面对杨国忠呈上来的证据心知肚明,但此时的他年事已高,不想再参与政事,便任由杨国忠胡作非为。

公元753年二月,李隆基下诏剥夺了李林甫所有荣誉,李家男丁全部被贬为庶民发配边疆。李林甫的棺材也被杨国忠下令劈开,以庶人的标准将其下葬。从李林甫生前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死后得此下场也是罪有应得。

清理完李林甫的党羽后,杨国忠正式开始执政,李林甫是李唐皇族,虽然他这一脉在皇族中比较没落,但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而杨国忠在发迹前就是一个市井街头混混,如果不是杨贵妃,他永远到不了朝堂。李林甫虽然喜欢操弄权术,但他在执政方面是具备一定能力的,起码能帮李隆基守住基本盘,而杨国忠的执政水平十分低下,各个部门运转效率非常低下,官员们对此怨声载道。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杨国忠只能拼命对李隆基溜须拍马、粉饰太平。

杨国忠的水平,就连目不识丁的安禄山都看不下去,他主动上奏给李隆基,表示杨国忠的能力、经验和智慧均不及李林甫,希望能重新考虑宰相人选。杨国忠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准备伺机报复安禄山,后来终于被他等到了机会。

公元752年十月,李隆基将哥舒翰、安禄山和安思顺三人召到长安,哥舒翰和安禄山之间一直有矛盾,哥舒翰十分瞧不起安禄山,他们之间的矛盾一度影响到边境防御,此次李隆基将他们三人一同召来,就是为了缓和哥舒翰与安禄山兄弟之间的矛盾。但哥舒翰和安禄山不但没有握手言和,反而在李隆基面前大吵起来。杨国忠见他们之间有矛盾,便决定帮哥舒翰打压安禄山。

公元753年七月,杨国忠奏请李隆基,让哥舒翰兼任河西和陇右两地节度使,并加封他为西平郡王。随后,杨国忠又在李隆基面前细数安禄山在辖区内各种恶劣的行为,说到激动处,杨国忠直言安禄山拥兵自重,早晚有谋逆之心,希望李隆基能够小心提防。李隆基对杨国忠的提醒不以为然,他觉得安禄山十分忠心。杨国忠为了让李隆基相信安禄山心存不轨,他提出一个建议,让李隆基再次召安禄山来长安,如果他不敢前来,就证明心存不轨。李隆基为了堵住杨国忠的嘴,便下令召安禄山来长安。

此时的安禄山虽然已经有反心,但他还没做好起事的准备,而且安禄山通过在宫中的眼线得知,李隆基并未怀疑他,一切都是杨国忠在背后作祟,于是他打算将计就计。安禄山来到皇宫后,直接匍匐跪在李隆基面前,声称自己是一片赤胆忠心,只因为自己得到皇帝的恩宠而被杨国忠妒忌。李隆基看着平时威风八面的安禄山跪在自己面前,半点不敢冒犯皇帝的威严,李隆基再次认定安禄山对自己非常忠诚。为了进一步体现对安禄山的信任,李隆基准备加封安禄山为宰相。杨国忠得知此事后,立马上奏李隆基,声称让目不识丁的安禄山担任宰相有损大唐威名,李隆基觉得有道理,便改封安禄山为尚书左仆射。

此次安禄山虽然没有拜相成功,不过他向李隆基申请了两个职位,分别是群牧使和闲厩使。这两个职位都和养马有关,安禄山得到这两个职位后,立刻将大唐的良马转移到范阳老巢,装备骑兵部队。这么多年安禄山一直和少数民族作战,积累了不少战功,随后他向朝廷上报了一份名单,给自己的将士们请功,李隆基因为此前没有将安禄山推上宰相之位内心有愧,面对安禄山上报的请功名单,李隆基全部同意。就这样,安禄山总共提拔了五百名将军和两千多名中郎将。这些人都成了对安禄山忠心不二的人。

安禄山这一系列举动过后,造反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很多大臣都上奏李隆基,让他小心提防安禄山,但李隆基对此置之不理。听到风声的安禄山认为长安不能久留,便以军中事务繁忙为由请求离开长安,李隆基没做任何阻拦就同意让安禄山回去,安禄山得到李隆基的首肯之后,昼夜赶路火速回到了范阳。

公元755年二月,安禄山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折,请求将军中32名汉人将军全部替换成胡人。本来安禄山对此事并不抱希望,出人意料的是,李隆基痛快答应了安禄山的请求,这一幕让杨国忠在内的朝臣严重不满,他们联合向李隆基上书,请求罢免安禄山三镇节度使职位,将他召入朝中做宰相,此举相当于拿掉安禄山的兵权。面对群臣的集体上书,李隆基对安禄山的忠心产生了一丝疑虑,为了打消疑虑,便派宦官辅琳前往范阳实际查勘。辅琳是李隆基的亲信,李隆基认为辅琳一定会如实禀报,但李隆基失算了。

辅琳到达范阳后,安禄山安排了超高规格的接待,让身为宦官的辅琳重新感受到了作为男人的尊严,临别之际,安禄山又给辅琳送上一大笔财富。在这种强大的攻势下,辅琳彻底沦陷了。他回到长安后,信誓旦旦的向李隆基汇报,声称安禄山一直勤勤恳恳的为李唐驻守边疆,绝无二心,任何针对安禄山的留言都是抹黑。

辅琳的话让李隆基长舒一口气,随后他将杨国忠等人召来,转述了辅琳在范阳的所见所闻,并再次坚称安禄山没有二心,李隆基的话让杨国忠倒吸一口凉气,此时就连长安城内的百姓都知道安禄山要造反,唯独李隆基不相信安禄山有二心。

为了瓦解安禄山的阴谋,杨国忠突然搜查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抓捕了大量门客,并将这些门客秘密处死。杨国忠此举是想让安禄山认为李隆基已经提前动手。此次行动过后,安禄山长子安庆宗火速派人通知了安禄山,远离长安的安禄山无法判断此举是李隆基授意还是杨国忠私自所为,为了稳妥起见,安禄山决定不再接受李隆基的召唤。

公元755年六月,李隆基召安禄山进京,参加安庆宗和荣义郡主的婚礼,这是此前已经定下来的婚事,按照安禄山以往的殷勤程度,他会毫不犹豫的前来,但此次他却称病拒绝前往。安禄山的拒绝让李隆基内心一颤,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李隆基彻底相信安禄山正在谋划造反。公元755年七月,安禄山上奏朝廷,声称给李隆基准备了一份豪华大礼,这份大礼需要20多名将军和六千多名士兵前去护送,而且安禄山提出途经洛阳前往长安。洛阳是大唐的东都,武则天时期曾将洛阳作为国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驻守洛阳的达奚珣认为安禄山目的不纯,便上奏李隆基,直言安禄山是假借献礼之名秘密派军队入城,达奚珣建议让安禄山把运送财物的队伍换成民夫,以此来检验安禄山的忠诚度。

李隆基听完后倒吸一口凉气,在众多事实面前,他不得不承认安禄山正在谋划造反。随后李隆基派人突击审讯前往范阳视察的宦官辅琳,并从他口中得知了真相。为了稳住安禄山,李隆基派宦官冯神威前去范阳,面对李隆基的特派使者,装病的安禄山躺在床上作答,态度十分傲慢,安禄山声称十月份会前去长安见李隆基,并让冯神威回去复命。虽然安禄山没有挑明,但此时的李隆基已经心知肚明,安禄山下次去长安肯定不是给他磕头,而是将他推下皇位。

公元755年十月,安禄山伪造了一份皇帝敕书,声称李隆基捎来密信,让他带兵入朝清君侧,铲除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当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正式在范阳宣布起兵,给中原大地带来旷日灾难的安史之乱拉开了大幕。

唐朝以来,大多数战事都集中在西北地区,中原一带比较平和,很少有战事摩擦,百姓和官府都习惯了这种太平日子,地方政府也不再配备常规部队,所有的军队都掌握在当地节度使手中。安禄山地处黄河以北,整个黄河片区都是他的地盘。当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大军南下时,沿途百姓官员纷纷开城投降,没做任何抵抗。而此时的李隆基正在华清池疗养,当他得知安禄山起兵的消息后大惊,随后紧急召集官员商讨对策。

由于缺乏具体战报,李隆基对河北的形势一无所知,大臣们也不知该如何应对。十一月十六,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奏事,他给李隆基提了一个建议,他主动请缨到洛阳,在当地招募兵勇,主动渡河前去阻击安禄山。封常清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大将,他来到洛阳后,大开府库,仅用了十几天时间就招募了六万多人。随着前方战报不断传来,李隆基对河北的形势越来越了解,他知道安禄山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志在皇位,顿时大怒,他下令将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诛杀,刚和安庆宗成婚不久的荣义郡主也被赐自尽。

与此同时,李隆基将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调任为户部尚书,安思顺虽然和安禄山关系并不亲密,但们之间同属一脉,李隆基不得不防。安思顺卸任后,大将郭子仪接任朔方节度使之位。为了抵挡叛军,李隆基任命荣王李琬为平叛军队的大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随后李隆基又下令打开皇室府库,在长安周围招募青壮年,成立天武军,随时准备上战场平叛。

从李隆基一系列布置安排来看,他又恢复了理智,但在有备而来的安禄山面前,李隆基的应对稍微有点晚。公元755年十二月初五,安禄山拿下了军事重镇陈留郡。随后安禄山又拿下了荥阳,荥阳失守后,长安前面还剩下武牢关、洛阳和潼关。此时的安禄山大军士气正盛,驻守洛阳的封常清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将洛阳城内的军队调到武牢关,准备死守这个关口。武牢关就是之前的虎牢关,战略地位非常重用,当初李世民就是在此大败窦建德,最终才将驻守洛阳的王世充打败。

从对峙场面上来看,封常清是占优的,因为武牢关易守难攻,唐军在数量上也并不吃亏。但封常清的队伍是临时组建的,和身经百战的安禄山大军无法相提并论。两军对峙后,安禄山兵不血刃便拿下了武牢关,唐军此役损失惨重,封常清带着为数不多的残军回到了洛阳。但这些残军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公元755年十二月十二,安禄山顺利攻下了洛阳。

洛阳作为大唐的东都,政治地位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安禄山从起兵到攻陷洛阳只用了一个月时间,攻城速度令人咋舌。封常清此前曾在李隆基面前做出保证,一定会献上安禄山的首级,战败后的封常清想赶往长安向李隆基请罪,并提醒李隆基要多加防范,因为安禄山的实力远超他的预料。但李隆基已经不信任封常清,没有让他见面,后来封常清前去投奔驻扎在陕州郊外的高仙芝。高仙芝和封常清是非常亲密的战友,两人曾在西域联手立下赫赫战功。封常清告诉高仙芝,安禄山绝非等闲之辈,在他的战斗生涯中,从未遇到过战斗力如此强的骑兵。高仙芝对封常清的话深信不疑,两人经过商量后,决定放弃陕州,退守潼关,以免被安禄山各个击破。

李隆基得知他们私自退到潼关后大怒,高仙芝是胡人出身,安禄山的叛乱让李隆基对胡人将领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为了监视高仙芝的一举一动,李隆基任命宦官边令诚在军中担任监军,随时向李隆基汇报高仙芝的动向。在高仙芝退到潼关之前,边令诚让高仙芝为其办点私事,高仙芝忘却了此事,边令诚因此心生恨意。随后他向李隆基进献谗言,声称封常清在高仙芝的纵容下在军中散布谣言,说朝廷军不是叛军对手,造成军心不稳。此外,边令诚还污蔑高仙芝克扣军粮,贪污受贿。

李隆基收到边令诚的汇报后,当即下了两道圣旨,派人前去赐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封常清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当场引颈就戮。高仙芝不想自杀,他辩称自己没有克扣军粮,私自退兵也事出有因,他请求面见李隆基。但边令诚不给高仙芝面圣的机会,当即拿起圣旨命人将其斩杀。客观来讲,李隆基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但站在君王角度来讲,李隆基需要诛杀他们二人来严肃军纪,否则其他人也会望风而逃主动撤退,届时安禄山会毫无阻力的打到长安城下。

公元755年十二月二十六,李隆基为了振奋军心,宣布御驾亲征,然后让太子李亨留在长安监国。杨贵妃得知此事后,跪在李隆基面前痛哭不已,她说只要李隆基离开长安,李亨就会将杨氏一家灭门。李隆基心疼杨贵妃,随后又打消了御驾亲征的念头。为了抵挡安禄山,李隆基经过深思熟虑任命哥舒翰担任兵马副元帅,统兵二十万前去驻守潼关。哥舒翰是安禄山的死对头,李隆基认定哥舒翰不会背叛大唐向安禄山投降,因此才将二十万大军交给他。

安禄山来到潼关后,并未着急进攻,而是静观其变,因为他已经占据了洛阳,切断了江南和长安之间的粮道,只要继续僵持下去,就能拖垮长安。最让安禄山担心的是,一旦他倾尽主力进攻潼关,驻守朔方的郭子仪可能会趁机偷袭他的大本营范阳。此前郭子仪率领朔方军相继拿下了云中、马邑等地,打通了进攻洛阳和范阳的通道,让安禄山失去了控制河北全境的机会。与此同时,此前投降安禄山的颜真卿也宣布脱离安禄山的队伍,并在当地招兵买马打击安禄山的大后方。

颜真卿最出名的是他的书法成就,但他实际上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在颜真卿的带领下,之前不是真心实意归顺安禄山的州官和刺史,纷纷对安禄山倒戈一击,给安禄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后来颜真卿派人到安禄山的老巢范阳,规劝范阳副节度使贾循,希望他能归顺朝廷。贾循身为范阳最高军事长官,只要他一声令下就能给安禄山釜底抽薪。但贾循一直犹豫不决,最终被一个不知名的小将揭发,安禄山派人立刻来到范阳,在饭局上将贾循勒死。就这样,贾循错过了一次改写历史的机会,同时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此后,郭子仪率兵拿下了军事重镇静边军城,大将李光弼突破了井陉口,安禄山在河北的地盘一直叛乱不断。一时间,安禄山的军队遇到了起兵以来最大的困难,将士们因为看不到前景而变得士气低迷,这番场景让安禄山寝食难安,为了鼓舞士气,安禄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登基称帝。

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定国号为大燕,安禄山称帝后,大批官员获得了晋升,军心开始稳定下来。随后安禄山派自己最信任的心腹史思明和蔡希德率兵前往河北战场,重新夺回了常山郡,全力拿回对河北的控制。

与此同时,李隆基让郭子仪返回朔方,任命他的副手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继续争夺河北的地盘。李隆基之所以召回郭子仪,是因为他觉得朝廷和安禄山决战的地点不会在河北,安禄山的目标是直取长安,他一定会全力攻打潼关,因此特意将郭子仪召回,时刻准备与安禄山的主力部队决一死战。事实证明,恢复理智的李隆基是非常具备战略眼光的,以后的发展也完全证明了李隆基的判断。

李光弼成为河东节度使之后,立马率兵直奔常山郡。公元756年正月十五,李光弼到达常山郡,城内的士兵活捉了守城主将安思义,开城迎接李光弼入城。史思明得知常山郡失陷后,当即派出两万精兵前去攻打,双方在此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唐军重创史思明的军队。这一战也让叛军意识到,唐军并非不堪一击,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准备,他们仍然是一支王者之师。后来史思明改变了策略,他对常山郡围而不打,然后又派出骑兵精锐切断李光弼的粮道,试图耗死他们。李光弼预感到事情不妙,紧急向郭子仪搬救兵。

当年四月初九,郭子仪亲自率领数万军队奔赴常山郡。两天之后,郭子仪到达常山郡,他与李光弼里应外合,与史思明的主力部队展开了大会战。由于唐军在数量上占优,加之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名将,在指挥战斗方面非常有经验,一场恶战下来,史思明败下阵来,并逃到了赵州,蔡希德则逃往巨鹿。随后郭子仪和李光弼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了赵州。

当唐军进入赵州后,发生了令人吃惊的一幕,唐军本是大唐百姓的守护者,但他们进入赵州后,对城内百姓烧杀抢掠,残忍程度堪比土匪。李光弼得知此事后,当即下令将官兵劫掠的财物归还给百姓,并严惩了一些行为恶劣的士兵,这才止住了城中内乱。在安史之乱初期,军中主将为了拉拢民心还严令禁止劫掠百姓的行为,到了中晚唐时期,官兵劫掠百姓的事情比比皆是,甚至还发生过官兵与敌军联合起来劫掠百姓的事情。战败后的史思明退守至博陵城,由于之前博陵城归降过朝廷,史思明在城内展开了大屠杀,以此来发泄战败后的怒火。百姓面对叛军的屠杀,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奋起反击,给史思明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河北战场的形势完全出乎安禄山的预料,几经权衡后,安禄山决定放弃攻打潼关,进而将重心放在河北,随后派蔡希德率领两万精兵前往常山郡,准备全力收复失去的地盘。随着安禄山战略重心的转移,常山郡成了朝廷与叛军的必争之地,短时间内,常山郡汇集了二十万大军。

并在此发生了大规模混战,此役唐军艰难取胜,最终击杀叛军四万多人,史思明被打得狼狈不堪,最后又逃往了博陵城。此役过后,唐军扭转了对叛军作战的不利局势,此前一路势如破竹的叛军像是被围猎的老虎,接连失利让叛军士气十分低迷。

此时安禄山的主力部队被牢牢限制在河北,北归的路线又被朝廷军队截断,他们当下只控制了汴州、郑州几个州县。与此同时,朝廷方面紧急调兵遣将,河西、陇右等地援军正在迅速向长安集结,这个局面让安禄山十分被动,为此安禄山痛骂鼓动他起兵的中书侍郎高尚和严庄。安禄山不是一个莽汉,他没有气血上头继续寻求和朝廷决一死战的机会,而是打算放弃洛阳,重新回到范阳修生养息,日后再谋求东山再起的机会。

如果按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安史之乱会就此结束。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总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发生。就在安禄山准备退兵之际,大唐内部爆发了内斗,内斗的主角是杨国忠和哥舒翰,这场内斗也直接将大唐推入无尽深渊。

0 阅读:54

细语九州

简介:这里只有硬核的观点,没有低维度跪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