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分直冲8.7,提前锁定年度最佳!

小片儿说大片 2024-05-14 04:55:40

五月即将过半,预约人数突破1500万的《庆余年2》马上就要开播了。

不过,在《庆余年2》之前,最近有一部剧已经被不少网友提前锁定了年度最佳。

某瓣开分,直接达到8.7。

不卖关子,今天咱们要聊的,就是这部由周依然、马伊琍、于适和蒋奇明主演的——

《我的阿勒泰》

该剧根据作家李娟的同名自传散文集改编。

“我的”很好理解,“阿勒泰”可能更多人就不怎么了解了。

其实,阿勒泰指的是我国阿勒泰地区。

它位于新疆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没有概念,请看下面这张地图:

李娟的这套散文集,分为阿勒泰文字、阿勒泰角落和九篇雪三辑,记录了她在阿勒泰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散文集中不仅有阿勒泰地区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还包括李娟所经历的生活趣事和种种感悟。

在读者看来,李娟的文字有一种天才般的灵性,素朴,通透,纯粹,清新。

阅读的时候,人们会不由得被她那些鲜活动人的遣词造句和细腻敏锐的心思所打动。

举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天空下最大的静不是空旷的静,不是岁月的静,而是人的静啊。

邻居间第一天因为小事打架,青紫一片,第二天就上门做客,好似没事儿发生。

搬家转场,路途遥远又艰险,也定要盛装打扮,以最得体的面容去迎接未知生活。

很有意思吧?

一般而言,把散文改编成影视作品难度都非常大。

原因在于,散文通常故事性会弱一些,而白描和抒情则比较多。

况且,前面我也说了,《我的阿勒泰》是李娟多年创作的散文合集,难度只会更高。

好在,连续追了几天这部剧版的《我的阿勒泰》,我的评价是,拍得非常成功。

为了方便理解,我先简单讲一讲这部剧的基本设定。

不复杂,几句话就能说完。

同散文一样,剧中人物的故事,与李娟的真实经历很多是吻合的。

女主名叫李文秀,是生长在阿勒泰的汉族女孩。

她的母亲张凤侠是江苏人,早年和丈夫一起支援大西北来到这里。

后来丈夫死了,张凤侠则成了一名“地道”的阿勒泰妇女,在当地开了家小卖部。

同张凤侠和李文秀一起生活的,还有李文秀的东北奶奶。

李文秀从小喜欢写作文,虽然她高中都没毕业,但仍始终怀揣着一个文学梦。

为了这个梦想,2001年,19岁的她只身来到乌鲁木齐一家餐馆打工。

结果,文学梦没有实现,生活上倒是屡屡碰壁。

在搞砸了餐馆的一次重要接待后,李文秀丢掉了工作。

也正是这个契机下,她回到了阿勒泰,回到了母亲张凤侠身边。

之后,在与母亲和奶奶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她认识了很多阿勒泰的人,也发现了阿勒泰的美好所在。

在阿勒泰,她不仅收获了爱情和友情,还汲取了更多的能量。

对人生,对自然,对世界,她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体察。

这个设定,乍一看是很眼熟的——

小镇青年在大城市拼搏梦碎,然后选择回乡重新开始。

别说影视作品和社会新闻了,光是大伙身边恐怕就发生过不少类似的故事。

所以,如果本剧只是拍到了这一层,不能说不好,但很难说有多新鲜。

毕竟在这个领域,台剧《俗女养成记》基本上是拍到巅峰了。

《我的阿勒泰》的好看,并不在于这个有些套路的设定。

它的好,首先是源自于极强的视觉观赏性。

看剧的时候,你无法不被阿勒泰的绝美风光所吸引,恨不得立刻就能置身于那样美不胜收的环境当中。

随便描述剧中几个情景,小伙伴们想象一下。

千里戈壁,日光普照。

仙女湾的水中泛着白花,缓缓前行的骆驼队伍,脚下生起流动的沙尘。

而你,正坐在骆驼的背后,金黄的阳光洒在你的脸上。

流水潺潺,芳草萋萋。

阳光透过树与树的缝隙抵达水面,反射出晶莹剔透的光亮。

而你,正躺在草丛与黄花之中,看着远处那还留有积雪的山峦,在小羊咩咩的叫声中逐渐睡着。

是不是光是想象都觉得巴适,宁静,心向往之?

美景之外,吸引我的是剧中那些阿勒泰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

跟随着李文秀,我们仿佛一同参与到了当地哈萨克族牧民的原生态生活当中。

比如,在他们的游牧文化中有个词叫“转场”,意思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放牧的草场。

他们走仙女湾小道,穿越戈壁和大漠,为的就是抵达新的草场。

再比如,在哈萨克族人的心中,马儿是他们最后的朋友。

如果自己的马儿死了,为了怀念,他们会把马儿的头切下来,头骨挂在每天都能经过的地方。

村里有山的话会,他们可能把头骨放在岩石的缝隙中,没有山则可能挂在村里最大的树上。

在不知情的人看来,这或许有点恐怖。

但对于哈萨克族人来说,这却是他们独有的浪漫。

当然了,倘若只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本剧最多也就是个旅游宣传片。

这部《我的阿勒泰》的好,还在于它很好地解决了散文改编容易故事性薄弱的问题。

倒不是说本剧多么跌宕起伏,刺激上头,而是它把人物都立住了,情节也都很有趣。

马伊琍饰演的张凤侠,外貌粗粝,第一眼看过去,你可能认不出来是马伊琍演的。

虽然谋生艰难,但她乐观通达,适应性强,不仅消化了自身的苦难,也非常懂得如何同牧民相处。

面对李文秀对牧民某些思维的不理解,她是这么说的:

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跟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你可以不赞同他们,但是你不可以居高临下地改变他们。

这样的觉悟和尊重,比如今动不动在网上党同伐异的那些人,不知道高出了多少。

而与此同时,张凤侠的另一面,是面对爱情时的勇敢。

和她组CP的,是蒋奇明饰演的“淘金者”高晓亮,之前在乌鲁木齐同李文秀在一个餐馆工作。

得知两人在一起后,李文秀表示高晓亮这人不靠谱,叮嘱张凤侠小心被坑。

没承想,张凤侠根本不听劝,一味强调不可能。

当李文秀说“妈,你变了,你跟以前不一样”,你猜张凤侠咋回的:

(我)都四十好几的人了,成长空间确实有限。

这种看似自我调侃实则自我坚持而又有梗的话,实在是妙不可言。

同样的,李文秀的奶奶身上也很有笑点。

她的脑子出了些状况,有时正常,有时记忆混乱,经常会做出令人忍俊不禁的反应。

比如,一次她走丢被找到后,记忆回到了多年前,不认得张凤侠和李文秀,嚷嚷着要回沈阳。

见状,张凤侠拿个小旗假装是大巴揽客员,问她去不去沈阳,七十岁免费。

结果,她委屈巴巴地表示,我才三十五,那表情别提有多逗。

说完亲人,咱们再来讲讲李文秀的爱人和朋友。

同李文秀两情相悦的,是于适饰演的哈萨克族少年巴太。

阳刚健壮,骑射水平一流,当他骑在马背上,那神态还真的有种草原王子的味道。

在这样的外表之下,他有的是一颗略带孩子气的心,单纯质朴,但也会捉弄李文秀。

某天见李文秀在草地上睡着了,他偷偷把人家两根鞋带绑在了一起。

幼稚吗?幼稚。

甜不甜?反正没有工业糖精的味,是一个调皮少年会做出来的事。

与李文秀成为朋友的,有一个名叫托肯的女人。

她的老公是巴太的哥哥,整天酗酒,家里啥活都让托肯一个人干,后来喝酒喝死了。

托肯是个直肠子,敢于表达,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曾经老公答应过她离婚没离成,现在老公死了她坚持要带着孩子改嫁,不管别人怎么看。

无论是面对情郎,还是同李文秀在一起,她的率真和可爱,总是有种引人发笑的魔力。

不信,请看她小怼情郎时的样子:

既然讲到托肯,咱们正好可以聊一聊本剧另外一个最让我惊喜的部分。

关于不熟悉的“异域”的故事,通常的影视作品往往喜欢从两个角度展开。

要么采取一种外来者猎奇化的窥探视角,要么就有意进行一种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处理。

个人认为,这部《我的阿勒泰》没有落入到这种窠臼和俗套。

在让我们看到阿勒泰地区童话般美好之处的同时,本剧也向我们呈现了那里的传统与守旧。

托肯不是死了老公想改嫁么?她就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开始,巴太父亲的意思是按照传统,来个“兄终弟及”,反正都是一家人,就让巴太娶了嫂子。

听上去很逆天对不?

但那就是巴太父亲真实的想法,而且别人似乎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可以。

要不是巴太和托肯这两个年轻人坚决抵抗,这事没准还真就发生了。

后来,巴太父亲同意了托肯改嫁他人。

但他有个要求,那就是,孩子必须留在他们家,这是传统,不能商量。

而听到了他这话,同样在现场的李文秀终于忍不出贴脸输出:

传统不是一直都是那样的,你非要固守传统,非要走仙女湾小道,还非要做猎人。

但是一百年前,没有仙女湾小道,两百年前也没有猎枪。

所有的传统还有文明,都是世界变革中人类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我只能说,怼得好啊,李文秀!

总而言之,这部剧对当地“落后”一面的呈现也是相当直白的,并没有特别刻意的美化。

而从这里面,我们既可以看到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也可以看到两代人之间的矛盾。

虽然故事发生在阿勒泰地区,但一样可以令我们产生很强的代入感。

其实,世上本没有乌托邦。

如果有,只因为你是那里匆匆而去的过客,而非长住于此的居民。

我觉得,焦虑满满、身心俱疲的打工人,都可以去看看这部《我的阿勒泰》。

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跟着角色一起远离尘嚣,得到片刻的逃离,奔赴自由,奔赴爱,奔赴壮美的大自然。

如果你愿意思考,或许也还可以重新审视下这个世界。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沼泽

0 阅读:116

小片儿说大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