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遭遇四大变故,件件都将他推向死亡的边缘

读书悟文化 2024-07-26 04:19:53

不可否认,唐玄宗在唐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与之相伴的安史之乱,也导致后世对他的评价减色不少。

说白了,他也不过是个凡人,有男人建功立业的情怀,也有儿女情长的藕断丝连,生命末了也少不了各种失去与变故。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欢乐二字成为奢侈,忧郁填满他的生活。皇室权力于他而言,曾经是一把利剑,刺向众人;安史之乱后,这把利剑就反其道而行,刺向他自己,在他的心口上不断地划下一道又一道的伤口,直至生命的终结。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接连遭遇了四大变故,件件都将他推向死亡的边缘。

01 权力之变

于玄宗而言,马嵬驿兵变是他人生中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半年左右的时间,大唐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

李隆基和他的爱妃杨玉环,亲信杨国忠,及太子李亨等一行人,到达马嵬驿之后,一股愤怒的情绪在禁军中渲染开来。

背井离乡的将士们不是史学评论家,他们不会去深究安史之乱的根源,但他们不会放过近在眼前的祸乱制造者。

在一片混乱中,杨国忠惨遭砍杀,当玄宗意识到这种不安分的情绪时,禁军已将驿站团团围住,他们要求诛杀杨贵妃,毕竟祸根不能留。

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玄宗还是选择了前者,杨贵妃被赐自尽于马嵬坡,皇权在此时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就在玄宗以为一场兵变就此平息时,太子李亨提出与他分道扬镳,此后,玄宗往西南入蜀,而李亨则北上灵武。

不到一个月,李亨便在灵武称帝,尊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就此成为历史,属于他的时代永不可追。

当玄宗得知消息时,他心里只嘀咕了两个字:天意。

唐玄宗估计做梦也没想到,在他有生之年,也会发生权力易主这种事儿,毕竟他是玩政变的老手,怎么到最后被儿子将了一军呢?

他心里有不忿,有不甘,亦有无奈和尊重。此刻不论发动兵变的主使人是不是李亨,他都只能认了,毕竟他也曾挥舞着大棒砸向过太子。

李亨与李林甫斗法,结果太子的亲信一个个不是被杀,就是被放逐,如韦坚、皇甫惟明、王忠嗣等人;李亨为了自保,还曾自愿离婚两次,这背后也不排除唐玄宗在敲打太子的可能性;李林甫死后,又上来一个杨国忠,同样与太子不睦,难道他不知道吗?

在安史之乱爆发初期,放着太子不用,他起用了自己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作为征讨大元帅,不难看出,李隆基并不愿意太子同军方走得太近,更不希望他直接参与掌握兵权。

然而尽管他对皇权各种设限,该来的还是来了,在时局动荡的情况下,他还是无法逃脱被皇权解聘的结局。

或许,天道轮回是最好的解释,失去皇权的玄宗不会再有好日子过了。

02 情感之变

皇帝与凡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也会经历酸甜苦辣。

在唐玄宗的人生中,有些人在他的生命中分量一定要是很重的。比如曾经和他一起战斗过的姑姑太平公主,姑侄二人联手发起唐隆政变,一雪李唐耻辱,夺回大权,为他上位为大唐帝王

再有曾经的宠妃武惠妃,他差点就爱屋及乌,立惠妃之子为太子了;还有就是比玄宗小三十多岁的杨贵妃,在晚年时给过他欢乐,也成为他心中永远的伤。

杨贵妃原是玄宗的儿媳妇,是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的妻子。玄宗为了得到她,不惜将她送去当道姑,绕了一大圈才占为己有,开启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模式。

宠爱杨贵妃引发了一系列政治问题,其兄杨国忠借此上位,肆意弄权;其义子安禄山,借着讨好杨贵妃的机会,不断扩充军力。

前者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被禁军砍杀;而后者则是制造此乱的罪魁祸首。所以,杨贵妃无论如何也逃不过一死。

当禁军逼迫玄宗杀杨贵妃时,玄宗说:“贵妃常居深宫,国忠为乱,贵妃何以知之?”,而禁军的回答让他不寒而栗: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他没能保住杨贵妃,第二年,至德二年(757年),当他再次经过马嵬坡时,久久不肯离去。

在他回到长安的第一件事便是改葬杨贵妃,墓冢打开后,除了贵妃胸前佩戴的小锦香囊外,一切都化作乌有。

玄宗捧着香囊,老泪纵横,久久不肯松手,后来他叫画工画了一幅贵妃画像,挂在别殿,朝夕坐在画像前。

七十多岁的老人还有这番情怀,不得不说,他对杨玉环的感情的确与众不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03 父子之变

当玄宗收到太子李亨决定与他分道而行的消息时,他还从护驾的禁军中拨出两千人马,让他们跟随太子,并谕告将士,说“太子仁孝,足以担当社稷,你们要好好辅佐他”。

后来,玄宗又让人向李亨转达了传位之意,李亨虽回传说,绝不能接受传位之命,但不到一个月,他就“遵马嵬之命”,在灵武称帝了,而玄宗则成为太上皇。

公元757年,唐玄宗收到了一封不寻常的家书,是儿子李亨,帝王唐肃宗送来的奏表,说

托天恩祖灵,仰陛下洪福,现已收复长安,请上皇速归仍就帝位,亦使儿臣得以重回东宫。

大意是说,我已成功收复了长安,请太上皇尽快返京。等他一回到长安,皇帝的位置还是由他来做,他还是做回太子。

玄宗看后,心里没有半点喜悦,反而生出一丝忧虑,此刻的他考虑的不是复位,而是自己还能活多久的问题。

作为一个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政治家,他再明白不过皇权对于个人的意义,古今只有争夺,何曾有过真正的禅让?

这“家”到底还能不能回呢?就在玄宗犹豫之际,他又收到了一封以群臣名义发来的贺表,说: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这封奏表的意思就相对明确了,马嵬相别,唐肃宗顺应天势上位,之后克复京师,这是肃宗的功劳,如果您回来,也只能以太上皇的身份颐养天年。

换句话说,第二封信对他的生命安全做出了保证,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话已至此,若再不“奉诏”东归,那就是他的不是了。

一个月后,玄宗带领六百人马行至凤翔,迎接他的不是要做大孝子唐肃宗,而是三千精兵,他们缴了禁军的兵器,就地解散了他的禁军。

果然,该来的还是少不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种事他也干过,只不过这次的对手是自己的儿子,当今的帝王,他毫无胜算,索性随他去吧。

再行至咸阳望贤宫,唐肃宗终于出现了。他身穿一件紫袍,这是象征大臣身份的着装,玄宗见状,立即命人拿来黄袍,亲自给肃宗穿上,自己都成孤家寡人了,还奢望什么呢?

就这样,在群臣和百姓的见证下,皇位正式进行了交接。此后,唐玄宗顺利回归兴庆宫,当起了他的太上皇。

玄宗喜食丹药,肃宗进献了炼石英金灶。玄宗过生日,肃宗大摆宴席,还让他出巡华清宫,但这种父慈子孝的局面没维持多久,太上皇的生活便变得冷清了。

初回长安时,玄宗身边依旧有熟悉的人相伴左右,内侍监高力士、内侍王承恩、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女儿玉真公主,还有那些能歌善武的梨园弟子。

在这些人的陪伴下,天下的纷扰被阻挡在兴庆宫外,玄宗似乎在度过一个自在、安逸、温馨、祥和的晚年。

有时他还会登上长庆楼,俯瞰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百姓的市井之气,从而让他与长安的士绅百姓有了最直接的交流,从楼下经过的长安父老会停下脚步,口中高呼万岁,对他顶礼膜拜,他也会在长庆楼下摆宴款待这些父老们。

有时那些朝廷官员也会成为他的坐上宾,比如羽林大将军郭英义,剑南道入京奏事的官员等。

对于这样的交流,他无比珍视,然而对于太上皇如此自在的生活,唐肃宗不淡定了,接着新一轮的制裁很快到来。

一日,当权宦官李辅国跑来,收走了太上皇两百九十匹马,之后又逼他离开兴庆宫,迁至太极宫。

玄宗不胜感伤的说:“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

父子之情在权力的重压下,早已变了味,玄宗也曾一日杀三子,那时的他,是否也曾想过人伦亲情呢?

04 亲信之变

唐玄宗已经七十多岁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此刻还有夺回大权之心,说起来是有些夸张的,但皇权这东西魅力太大,我们也不知道玄宗到底心里是怎么想的。

从唐肃宗李亨的表现来看,他是心有不安的,虽然“逼迁上皇”这事儿有失孝道,但他也是选择了默认李辅国的行为。还不忘补充说明:“南内和西内,其实没什么分别。朕知诸位爱卿这么做是担心上皇受小人蛊惑,正所谓防微杜渐,以安社稷!既然如此,朕也就无所畏惧了。”

玄宗被逼搬迁至太极宫后,一直留在玄宗身边的旧人都被调离了,而玄宗也等于被软禁了起来。

李辅国以肃宗的名义下诏,将高力士流入至巫州,王承恩被流放至播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被迫回到玉真观。

对于此状,朝中也有人为玄宗说情,比如刑部尚书颜真卿,他联合百官上表向太上皇问安,结果被贬为蓬州长史。

身边旧人一个个离玄宗而去,而李亨送来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服侍他的宫女有一百多名,但都不及高力士一人;万安公主和咸宜公主也在身边,但不及玉真公主半分;山珍海味一堆又一堆,但玄宗食之无味。

后来他的食量也一天比一天小,再后来他说自己崇信道教,决定修炼“辟谷”(不进食),以求长生。

宝应元年四月(公元762年5月3日 ),唐玄宗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

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帝王唐玄宗,做梦也没想到晚年会经历如此大的变故,各种伤痛侵袭而来,他的生命也在伤痛中消逝了。

0 阅读:207

读书悟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