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抗美援朝战争壮烈场景的电视剧《上甘岭》,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看了都热血沸腾,但是网上却有一大批人胡说八道,什么“秦基伟的演员太年轻”,“志愿军好像有打不完的子弹”、“志愿军在公路上大规模开进会被轰炸”,总而言之,就是有人看志愿军打美军不高兴,总是要从鸡蛋里挑骨头。
说秦基伟太年轻的,肯定不知道秦基伟当年多少岁,说志愿军不能大规模开进的,也肯定不知道抗美援朝接近胜利的时候,已经有美国空军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米格走廊,也不知道1952年的志愿军已经换装了波波沙、水连珠,更不知道喀秋莎给美军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如果美军一直占据优势,又怎么肯乖乖地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抗美援朝从1950年10月打到1953年7月,秦基伟将军是1914年11月16日出生,也就是说,1952年指挥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当时只有三十八岁。饰演秦基伟将军的王雷是1982出生,现在已经四十二岁,比当年的秦将军还大四岁。
我军的优良传统,就是用人不论资排辈而只看个人品德和能力,在解放战争时期,十几岁的连长营长,二十几岁的团长师长多得数不清,红军时期的高级将领,更是年轻得令人难以置信,有的二十出头就当上了军团长,十几岁师长也不会令人惊讶。
我们看看抗美援朝我军高级将领的出生年月,就知道他们当年有多年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1910年4月28日;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洪学智,1913年2月2日;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九兵团司令员、政委宋时轮,1907年9月10日;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勇,1913年10月28日。
志愿军司令部的将领均在四十岁左右,军长中秦基伟也不是最年轻的,我们可以看看他们入朝时的年龄:第十二军军长曾绍山、第二十四军军长皮定钧、第六十军军长韦杰、第六十七军军长李湘都是三十六岁,第十六军军长尹先炳三十五岁,第四十六军军长肖全夫、第六十八军军长陈坊仁都是三十四岁,王近山看着比秦基伟年纪大,实际上他是1915年的,比秦基伟还小一岁。
跟身强力壮斗志昂扬的志愿军将领相比,1880年的麦克阿瑟、1889年的沃克、1892年的范弗里特、1895年的李奇微,那就是一堆老帮菜。
越老越狂的美军将领,之所以肯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就是打不动了:志愿军没有空中支援、后勤补给苦难的情况下,也能把美军打得节节败退,到了1952年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的装备已经完成更换,我们常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带散热器的冲锋枪和转盘机枪,就是波波沙冲锋枪和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神枪手张桃芳用的“水连珠”,就是苏制莫辛纳甘步枪。
可以用弹匣也可以用弹鼓的波波沙,六十发单层弹盘、一百零一发双层弹盘、一百一十一发三层弹盘的“转盘机枪”,其火力不在美军之下,而且这两种枪皮实耐操,在气候恶劣的朝鲜战场上很受欢迎,马克沁和捷克式跟它们相比就是垃圾,莫辛纳甘能当狙击枪使,其精准程度自然不必多说。
志愿军之所以能使用弹药消耗极快的波波沙和转盘枪,是因为后勤补给局面已经大大改观,米格走廊的出现,让美军再也不能对志愿军运输线进行肆无忌惮的轰炸。
在上甘岭战役的一年之前,志愿军空军已经跟美国空军激战多次,仅1951年10月2日至16日半个月时间中,志愿军就连续出动二十个师级编队,在新安州南北的广大地区,或单独作战,或协同友军,连续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空战。
美空军连续惨败之后哀叹:“中共空军严重阻碍着联合国军的空中封锁铁路线的活动,我们的战斗机除了扔掉炸弹四散逃命外,别无他法。”
于是他们无奈下令:“战斗轰炸机以后不在‘米格走廊,内进行封锁交通线的活动,此后只能对清川江与平壤之间地区的铁路线实施攻击。”
当美空军不再称霸蓝天,我军的武器弹药就可以源源不断输送前线,志愿军也可很“奢侈”地使用冲锋枪和机枪在战壕里“割麦子”了。
志愿军虽然没有取得空中优势,但是美军也不能再毫无顾忌地对我军运输线进行轰炸,所以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前夕,我军是可以在白天列队行军的,威力极大的喀秋莎火箭炮,也不愁“饿肚子”了。
在金城战役中,志愿军集中了一千多门苏制喀秋莎火箭炮,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阵地展开猛轰,洪学智上将在《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中这样记载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炮火形成无数道火光,像呜呜地刮大风似的飞向敌人阵地,红透了半边天,几平方公里的敌人阵地全部覆盖,敌人阵地迅速燃烧起来了。打完后,敌人的阵地燃烧成一片火海。地上腾起的烟尘是红的,天上翻滚的云彩也是红的。”
在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先后投入兵力六万余人、三百门火炮、一百七十辆坦克,出动三千多架次飞机,我方先后投入兵力四万余人、一百三十八门火炮、四十门高炮,为保障战役胜利,志司增调火箭炮兵第二零九团编入由炮兵第七师指挥的战役炮兵群,该团有二十四门喀秋莎火箭炮。
上甘岭战役,敌军发射炮弹一百九十万发,我军发射炮弹四十万发,敌军伤亡两万五千余人,我军伤亡一万一千余人,美国新闻评论说:“这次战役实际上却变成了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
天上有米格飞机,地上有喀秋莎,战士手里有波波沙和转盘枪,张桃芳那样的神枪手用水连珠不但能远程狙杀嚣张的美国大兵,连美军飞机也能打下来,在1951年11月12日晚,志愿军公安第十八师五十三团一营二连五班副班长庞林就用一杆水连珠,仅用四枪就打下一架美军B-24轰炸机,他也因此成了一等功臣。
水连珠在当时算不上最好的步枪,但是到了神勇的志愿军手里,却能令敌人闻风丧胆,这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在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更在于人。
实事求是地说,在抗美援朝胜利前夕,志愿军虽然装备和补给两方面都有所改善,但比起美军还是相差甚远,我们能上吃炒面不再啃冻土豆就很高兴,美军却能喝红酒吃火鸡,所以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还是凭借志愿军举世无双的战斗意志和战术水平。
我们的装备确实远不及美军,但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所以美军才能越打越胆寒,从一开始谈判时的嚣张跋扈“凭实力说话”,到后来的低眉顺眼温驯有礼,那都是志愿军打出来的结果。
我们应该承认,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们的装备确实不如美军,但是到了中后期,对付美军的飞机大炮,我们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更不会一味被动挨炸,假以时日,不但能跟他们激战长空,就是地面炮战,也能让美军大吃苦头,所以1952年我军在空军掩护下沿着公里开进,并不是没有可能。
尊严在剑锋之上,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美军一向只尊敬强者,如果他们占据绝对优势,能封锁住所有运输险并有把握打赢那场战争,肯定不会在后来变得那么听话:我们不让它越过三八线,他们跳过来挨了一顿揍;下一次我们不让他们越过十七度线,他们还真就不过来了。
以史为鉴,缅怀英烈,我们看电视剧,不能只是冷笑着挑毛病,而是要感受前辈的牺牲精神,虽然《上甘岭》或许有些地方还有瑕疵,但是那些摇唇鼓舌的喷子们,为什么不去喷《拯救大兵瑞恩》和《敦刻尔克》?
抗美援朝最难的是五次战役,后勤保障没有,武器装备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