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一些质疑包产到户言论的不同看法(一)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7-17 13:32:32

这是我发的短文:《奇谈怪论之“分田单干农村没发展,吃饱饭都是打工挣的钱,”》评论区网友的评论。

其实因为人的经历、信仰、文化程度、思维方式等都存在差异,所以看问题的角度和认知程度都不尽相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没有绝对的对错,我写这一类的文字也没想说服谁,也没有真的想反驳谁,我只是借题发挥,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经历。

感恩这个时代!给了我们谈感想、说心里话的自由和平台,年龄见长,喜欢回忆过去,借个话题可以展开自己的思绪,记录一下曾经经历的过去,和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写东西只是跟着思绪走,不查资料,信马由缰,随感而发,可能有时观点偏激,但绝不违背自己的良知。

(对网友评论,为了保持原汁原味,我采取的是复制粘贴的方式,对原文一字未改,包括错别字。)

1,我们这一片也是那样,分田单干没发展。

记得我回复这位网友,没发展?你现在用着智能手机!

这位网友回复我:智能手机和包产到户没有关系。

我没有再回复,因为那证明你根本不是农民!

因为是农民都知道,包产到户就意味着人民公社大集体的解体,农民自由了,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如果没有这一步,哪来的以后农村的巨大变化。

不管你怎么怀念大集体,不管你怎么说大集体好,有一条不可否认,大集体造成了巨大的劳动力浪费,同时人的特长和主管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如果说包产到户没有发展,那么人民公社大集体会是怎样?

看看鸭绿江对过就可以知道!

2、如果不大量进口粮食试看如何?

如果不大量进口粮食看如何?

如何,白面馒头可以敞开多吃没问题!肉蛋奶油肯定会少一些。

我不想罗列数据,我只是谈我经历的,我是六零后,七十年代一是青少年时期,对吃记忆深刻,我们生产队分小麦最多的一年是每人八十斤,全年口粮小麦、玉米、杂粮不超过二百五十斤,不够的就是地瓜来凑。

那时的感觉,一年大半年在吃地瓜和地瓜产品(地瓜干、地瓜面),有人说那时能吃饱!

能吃饱吗?

关键是吃饱的标准是什么?

那时,一是没有选择,别管是鲜地瓜、胶皮窝窝(地瓜面窝头)还是高粱面粥,总之,有口吃的,不断顿就不错了。

那时真的不能叫吃饱,大多数情况下是喝饱,两大碗粥下肚,混个水饱,勉强把肚子糊弄过去。

不到半晌,肚子就咕咕叫着提醒了!

那时,我们这里(鲁西北平原)小麦、玉米产量是能达到200斤就算高产了,一百斤左右的很普遍,盐碱地有的就几十斤,连种地都收不回来。

现在小麦、玉米产量是多少,我们这里普遍1000斤以上,一般年份1200斤很平常,按每人一亩半地计算一个农民小麦1500斤、玉米1500斤。

一亩地收获的粮食是六七十年代的4-5倍。

如果不是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消费的肉蛋奶多了,酒喝的多了,要求的口味高了,按六七十肉蛋奶副食品的消费水平,不进口粮食,照样吃的饱饱的。

3、文章开头讲的十分正确,吃饱了饭与分田单干没有丝亳的关系,都是打工挣的钱。

吃饱饭和“分田单干没有丝亳的关系,都是打工挣得钱”!

问题是没有包产到户,生产队解散,农民有外出打工的自由吗?

如果照此推理,吃饱饭好像和打工也没有关系,只和钱有关系!

那么是不是和钱也没有关系,和前三十年打基础有关系。

打基础?不错!一直在打基础。

看看那时的记载,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被批斗、自杀,多少能人被压制,多少劳动力浪费,如果不是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我们的经济绝不会如此落后。

4、不交公粮才够吃的,富裕是外出打工才富的

不错!农民的富裕是靠外出打工!当然也不是局限于打工,农民做生意、搞养殖特色种植甚至办公司当老板富裕的也很多。

可是说不交公粮才够吃,是不符合实情的。

我国直到2006年才取消公粮(农业税),包产到户后,乡镇干部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提留、征购,由于包产到户后,连年粮食丰收,八四、八五年很多地方出现卖粮难的问题,八五年以后公粮的交纳方式被允许折成钱款,农民只要交钱,你不用拉着粮食去粮站了。

八四八五年,很多地方出现卖粮难

6、当时政策农村可以办企业的,不是只有去城里要饭一条死路,在家门口就业,这叫安居乐业

不错!当时不但允许村办企业,还一阵风运动式的上企业,不但村里办、公社办,连学校也要办。

但想想,村里能办什么企业?

无非是像磨面、砖瓦场、香油坊等重复建设的加工作坊,村村办,自己为自己服务,挣谁的钱。

我上班的第一个单位是县粮食良种场,其实就是个有着八百来亩的农场,据老技术员介绍,场里造过酱油、酿过酒、养过鹿、栽过果树!

后来怎样?

老技术员说:“几种几养几加工,那样赚钱也稀松。”

酒都是自己喝了,

鹿都养死吃肉了,

果树结了一年果就刨了,因为四周的村民惹不起,看不住,

酱油还有半池子,都变质了。

那时的村办企业,有多少能发展起来。

在家门口就业,这叫安居乐业。想的不错,只是给干部家属找个清闲活而已,家门口上班,谁上班?

7、人民公社制,有人消极怠工,其实是管理问题。

人民公社时期,消极怠工,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最主要的还是农民没有自主权,不能提现多劳多得。

干活积极的不但不能得到鼓励,有时还会遭到讽刺打击。

“宁长社会主义草,不长资本主义的苗”。

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

不能唯生产力论。

不能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老实实在人往往被指责为,只低头拉车,而《芙蓉镇》里王秋赦之流这如鱼得水,不拉车只看路!

搞来搞去,大家都和干活慢的看齐,多看路,少干活!

这也就是那时生产队干活效率低,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别看一天到晚农民在地里忙活,其实就是按时上下班混工分,当然粮食产量上不去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农民有句俗话:庄稼活其实就是良心买卖。

意思是干活上心不上心,差别大了!

看看那个时候,农民的自留地和生产队地里的庄稼长势就会明白,农民干活没有积极性,没有责任心,应付了事,即使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呆在地里也没用。

看着农民只是利用出工之余,在自留地里干干活,但自留地的庄稼,苗期、苗壮、苗匀。

再看生产队地里老少三倍,和自留地比又黄又弱。

如果是个别现象,那是管理问题,如果普遍存在,长期存在,那就是制度问题。

(未完待续)

0 阅读:3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