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上面这篇短文,写的事也很平常,没想到招致这么多黑粉的攻击、谩骂和非议。对于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的评论,比如下图第一条我就不评论了,看看第三“又一个编瞎话的人,为什么有人总是编说的驴唇不对马嘴”
我只是对说脏话谩骂者嗤之以鼻,对理性的评论者即使和我的理念不同,我也可以理解。
毕竟那是个特殊的时期,不管是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个平常的时期,有人说激情燃烧,有人说十年浩劫,其实都不错。
砸文物、斗老师、搞武斗、烧古籍,尤其是亩产粮食几万斤、几十万斤,不是激情燃烧,怎么会想的出来,想都不敢想,怎么有这么高的 产量,刚才刷到了个消息,说河南某地小麦亩产达到了1825.2斤,创今年全国单产新高。
评论区没有赞扬,只有质疑声一片,唉!这是怎么啦!
怎么社会越发展,人越没有想象力,可能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吧!产量不高,也没有挨饿!
想当年,如果大家不都是激情燃烧,如果大家不都是正能量,也不会出现产量一个更比一个高局面,据报道:那时最高产量八十万左右!
那个时候可都是官方报道,现在只不过是商业宣传,品种推销而已,看来有不同声音也是有好处的,想当年,如果像现在这样监督质疑,也不会出现产量出奇的高,吃的如此的缺的怪现象!
这些事如果过来人不说,年轻人谁信,再过几十年,过来人都不在了,一些人说那个时代有些农民饿死是谎言,大多数人大概率会相信,毕竟按推理,亩产别说万斤以上,千斤也余粮大大的有啊!
下面谈谈我对这位网友所说的内容,谈谈我的经历和感受
一、莫言讲的是真话,我今年五十八岁,十岁以前有好多人,还在四处讨饭呢,七四年之七七年之间。
这位网友说,七四至七七年之间,还有四处讨饭的,对此评论区质疑的不少,看几条。
1、应单干后最多讨饭人,生产队时没有讨饭之人
2、七一年后没有见到要饭的!
3、问下:都讨饭,到那讨
4、请问,如果全国都没有饭吃,何来有人给你讨到饭?
首先谈谈那个时代能吃饱饭吗?
这是个扯不清的话题,有些人说那时能吃饱只是吃不好!只是副食品肉蛋奶少而已。
这话对吗?
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城市居民有定量供应,勉强吃饱应该没问题,因为这都有具体的、准确的数据数据。
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一直把非农业户口看成是人上人,铁饭碗,可见如果农民的粮食不但没有保障,而且还低于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
我们这里直到包产到户前一年,大家还不能放开肚皮吃,要计划着吃,因为分的粮食只够吃八成饱的,如果没计划,放开肚皮吃就会断顿!
断顿大多数就只能要饭,因为那时谁家也没有“余粮”,根本没处借粮。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会走上要饭这条路?
我所知道的大多数都是孩子多,没有家庭主妇的。
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有句老话: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孩子多、能吃,又没有家庭主妇计划着吃、节省着吃,又不会粗粮细作,搜集加工野菜、榆钱(叶)等代食品,所以非常容易断顿,我们五六百人的小村,我知道公开要饭的有三家,“大炮”家、张树国家、疯子家,三家二家没有家庭主妇,大炮家五个男孩、张树国家两代人三条光棍、疯子家主妇是精神病人。
我是六四年出生,七十年代记忆已经非常深刻,那时几乎天天都会来要饭的,而且有时一个上午来好几个。
上面有位网友说:“七一年后没有见到要饭的!”,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绝对,要不就是生活在城市。
我们这里直到九十年代初,农村从来间断过要饭的,只是包产到户后要饭的少了,而且不要吃的了,要粮食,给钱也行。
这和六七十年代非常不同,六七十年代才是真正的“要饭”,能要到口吃的就不错了,那时要饭的都是挎着个篮子或是背着个布袋,里面是半块的地瓜、一口大小的窝头饼子居多,大多数家庭来了要饭的都是掰一口窝头,让孩子送过去,口里还说者走吧!走吧!
那时打发要饭的就是一口窝头,要饭的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嘴里的乞讨语也是祖辈流传下来:大爷大娘给口吃的吧!可怜可俐我吧!
有的网友问下:“都讨饭,到那讨”,我想这话不准确,什么时代也不会都讨饭,讨饭都是少数。
我想网友的意思应该是,都粮食不够吃,到那里讨。
我想年轻人才会有这种想法,都粮食不够吃,比如粮食都能只吃八成饱,如果每天都吃八成饱就不会断顿,每个人少吃一口,施舍救济要饭的,影响也不大,要饭的多要几家,就能度过难关,所以历史上称要饭是吃百家饭。
一位网友说“应单干后最多讨饭人,生产队时没有讨饭之人”
我不知道这位网友是不是拍着胸脯说的,敢不敢发誓,说假话遭天谴!
单干后要饭的应该称之为“乞丐”,因为不是为吃饱而乞讨,而是当做了一种职业,不是口吃的,而是要钱要粮,现在也有乞丐,有的还有微信收款码?方便大家献爱心!
七十年代,我曾经几次看到要饭的要了口热干粮,随手塞到嘴里,现在的乞丐下了的“班”,人家不是下饭店就是点外卖。
二、每年老师带领同学们去麦地里捡麦穗,我九岁时去生产队刨过了红薯没有了,我又去拿铁锹去挖,大队部干部看到了不让挖,宁可烂掉也不让刨出来吃,那次把我抓住了,头顶挎筐在大街上视众。那次逮住了我们三个人
网友提到“每年老师带领同学们去麦地里捡麦穗”,农村孩子都有过这种经历,拾得麦穗交给生产队,都要过称,据说是按1-2分钱一斤给报酬,新学期老师给大家发一两个作业本,说是大家拾麦穗挣得钱买的。对此争议不大。争议比较大的是“㨎地瓜”被示众惩罚。
要按我的经历,这种处理方式是比较轻的,是针对本村的孩子,不好意思动手打人或是“留(没收)篮子、铁锨”,如果是外村的孩子“留篮子”是肯定的了,也算是没收赃物和作案工具吧!
我们村我的同龄人几乎都有这种经历,或是拾麦穗、或是㨎地瓜、拔草等,被外村的“看地(青)的”,逮住没收了“赃物和作案工具”,如果乖乖的交出交出“赃物和作案工具”还好,如果不撒手,挨打的肯定的。
事情发生后,大人再通过亲戚朋友或熟人,托人再要回来。
1、你肯定不是捡,而是偷。
2、为什么不让你挖,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3、偷集体的东西就该打。
上面是三个网友的评论,由此我也想起一些人评论莫言母亲拾麦穗被打,一些人喜欢以现在的视角评论过去,有的人说什么,割完麦子生产队复捡后就会让农民随便拾!
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那个时代从来没有说放开让农民随便捡拾,不管你就算默许,管你就是偷!
为什么会这样?
那个时代提倡一心为公,很批私自一闪念,凡是能助长人的私心的事都不让干,有个时期自留地也给收回,庭院里种点菜也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
而且那什么个时代,一切的资源都是集体的,凡是集体不允许的都是偷的范围,为什么会有“十个社员九个贼”,就是你不知不觉就会成为贼。
那个时代,其实庄稼的生长期,严格的说社员是不能私自进入庄稼地的,因为后期怕偷庄稼,前期怕踩坏了庄稼苗,只是因为那时农民的日子太艰难,要拔草喂养兔子、羊、猪等,所以执行起来比较模糊而已。
记得小时前,在外村地里拔草时,只要是远远看见有位大人空着手走过来,就赶快离开,因为你不知道这是不是“看地(青)的”。
现代人不愁吃喝,有些人就会认为人家不允许为什么还要捡麦穗、㨎地瓜、拔草?
为什么?反正不是吃饱了撑的!
一方面农民缺吃缺烧,日子艰难,一方面麦穗不让捡,麦茬不让拔,拔草不让进庄稼地,社员要活下去,希望尽量的吃饱点,这样才会有冒险当贼。
有个网友在评论区说:“我比你大几岁,怎么我们这边收完后随便挖”!
农村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村庄,不同的村干部,管理的宽松程度不一样,按照我的经历,一般先进村社员的日子其实并不怎么好过,就是因为把社员管得太死,落后村社员过的到相对好一点。
只是不管先进村,还是落后村,都不会有允许,只有默许,不管就是允许,但这个不管可能只是针对自己村的社员,外村可能就不允许。
我想对评论作者“又一个编瞎话的人,为什么有人总是编说的驴唇不对马嘴”的人说:本来作者只是说了那个时代很平常的事,现在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还大有人在!都能证明!
到底谁在编瞎话,肯定不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