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老师是一位老师和自然文学研究者。
她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光,献给了三尺讲台,为学生答疑解惑,传授学识,献给了自然文学的研究,翻译多本自然文学著作,滋补人干渴的心灵。
程老师为人低调,朴实无华。
她在乎的不是身外的名利,而是内心的追求。
她想要的,不是在镁光灯下众人瞩目,众人簇拥,而是跟随本心,做好自我。
做好自我的信念,她中年时期坚守着,青少年时期依旧如此,她坚持了一辈子。
1957年,程老师出生于郑州的一个干部家庭。她的名一个单字“虹”,和“红”的读音相同。代表着她年轻时的岁月,就是红色的基调,充满着热血和积极向上。
1968年起,全国掀起了一股“上山下乡”的热潮,不少学生和知识分子都参与其中。
1974年,17岁程老师当时是郑州七中的学生,受到时代感染,她主动申请下乡,投身于时代的潮流之中,前往大有作为的乡下插队。
这是1974年,程老师在乡下和劳动者们的合影。第二排从左边数第四位便是程老师,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一个小孩子一般。
这张照片中,右边数第三位是程老师。
17岁的程老师正在和知青一起拉着车,将肥料上到田地里。上世纪,这种拉物的车很常见,是一种纯靠人工驱动的“驾车”,前方有两个长长的扶手,需要一个人稳稳的握着扶手,然后使劲向前拉。
这种车有两个轮子,一旦拉上重物,遇到不好的路况,一个人拉着这种车,前行并非易事。因此通常还会在这种车上系上一根绳,他人帮着往前拉。
照片中,陈老师便是拉着根绳,同其他的知青一起将车向前拉。
那时的她,扎着两个小辫子,太阳将皮肤晒的有些黑,脸上洋溢着希望,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优秀的人,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会努力做到最好。程虹下乡时,虽然才17岁的年龄,但她骨子里却有着成熟成年人的坚强和韧劲。她不甘落后,也不把自己当成女流之辈。她是生产队长,白天晚上都在努力地劳动,争夺前列,不让人看轻自己。
她也曾累的腰酸背痛,凭借着坚强的毅力,扛过了一次次的考验。她的拼搏精神受到了队友一致的认可。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会抽出时间,学习各种知识。
她没有落下求知的渴望,努力读书,记笔记。正是持续学习的精神,让她在高考恢复后考入大学,后来又进入清华大学进修学习。
多年后,她曾写过一篇文章《难忘那片热土》,回忆自己下乡的那段青春岁月,对那段岁月充满了怀念。
“在我的心目中,不仅永远珍藏着这个温馨的小村庄,珍藏着那一段难忘的生活,也永远珍藏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
程老师在文章中动情地写道。
程老师最爱的是当老师,来到北京后,她选择进入大学教英语。在校园中,她感受到更多的宁静、祥和。她谦虚低调,与世无争,踏实做自己的教学工作。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她身心放松,氛围总融洽自然。
在教学之余,她将精力投入到自然文学的研究中,精准翻译了不少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她喜欢自然的宁静,森林、海洋、峡谷、绿草、微风,给她和谐与惬意感。她对自然的喜爱,也印证在自己身上。在生活工作中,无论面临何种境遇,程老师都是简单、自然、朴素为主,不会因位置和处境的高低顺逆而发生变化。
从程老师下乡那年至今,50年过去了,那个开朗,扎着两个小辫子,总是把微笑带在脸上的女孩,已经是一个67岁的老人了。
她的身上多了儒雅、随和与平静。
岁月的长河,不会为谁停下,但停在记忆中那些岁月,能让人久久回味,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