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不仅才智卓越,且勤奋刻苦,创作了很多著作。目前所搜集并保存下来的著作已达八种之多,而据相关文献记载,另有六部著作失传。
根据司马承祯作品内容划分,初步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第一,关于服气养生类著作。这一方面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上清派学术的思想,尤其是对陶弘景的养生思想进行了丰富。这类作品主要就是讲述服气辟 谷等与养生方法相关的内容,包括:《修真秘旨》《服气精义论》《元气论》 等。
第二,关于收心养性的著作。这一方面的作品主要讲述的就是调息静坐、 坐忘养性的内容,也是司马承祯学术思想的核心部分,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也标志着他的学术思想的独特性。主要包括《坐忘论》《天隐子养生书》等。
第三,其他杂论。主要包括道教方面的图谱、一些道教方面的音乐和典仪,还有就是道教方面的一些法器等等。
司马承祯多才多艺,著作涵盖道教礼仪、洞天福地理论及修炼实践等,如《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与《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又名《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收录于《云笈七签》卷27)。他在《上清天地宫府图经》中系统梳理了自东晋以来流传的洞天福地观念,详述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并阐述这些名山作为神仙居所与修行福报之地的深厚内涵。此外,《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记录了司马承祯为五岳制定的立夏斋醮典礼仪式及其详细流程,体现了他对道教实践层面的贡献。
司马承祯主要作品简析一、《元气论》《元气论》是司马承祯一部介绍元气思想的论著,全篇一万余字,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的地位与作用来自于气与道、气与万物的特殊关系。
该书前半部分详细论述了元气的本源、生成,元气与人体、自然万物及社会的关系以及元气的作用功效及修持炼养方式。后本部分引述了诸多道家典籍中炼气吐纳的心得箴言,如《仙经》《九皇上经》《太清诰》等,皆为诸家先贤丹功炼养体悟得失之言,可谓谆谆之语。
司马承祯从本原认识上来讲,认为元气即道,元气生万物,人亦本原于元气。
《元气论》的论述是:混沌之先,太无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寂兮寥兮,无适无莫。三一合元,六一合气,都无形象。窈窈具,是为太易;元气未形, 渐谓太初;元气始萌,次谓太始;形气始端,又谓太素;形气有质,复谓太极; 变有气,气妹分形,结胚象卵,气圆形备,谓之太一。元气先清,升北为沃;元气后浊,降下为地。太无虚空之道已生焉,道既无生,自然之本,可名宣,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气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者。
道教养生理论认为天地生阴阳,阴阳交合,乃胜万物。“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这就是说,人的情性形命皆禀自元气。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养生以炼养元气为根本,因此,道教养生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目的无不在于炼气养气, 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死。
二、《服气精义论》《服气精义论》是司马承祯一部介绍服气相关的导引、符水、慎忌、服药、 服气疗病的著作,现存《云笈七签》卷57。嵩山学道及遍游名山时期,是其道教思想发展的早期。
《服气精义论》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是继承了道教传统的服气、饵药、导引、吐纳等方术,以为人体之“气”乃是禀“道”而来的生命之根本、成仙之依据,是“胎之元也,形之本也”,所以主张炼气以全形养命,从而“通玄降圣,炼质登仙” 。
《服气精义论》共有九论,具体为:
(1)五牙论。论述食五方灵气以滋补五脏之术。
(2)服气论。论述纳气凝精以固本培元之术。
(3)导引论。论述活动肢体以使气血和畅之术。
(4)符水论。以为水为气之母,饮符水可以祛疾疗病。
(5)服药论。以为服气须辟谷,而辟谷则六腑之气不足,故须服食药物以使脏腑不疲不赢。
(6)慎忌论。论述因天时节候变化而调养气血之法。
(7)五脏论。论述五脏功能及其养息之法。
(8)服气疗病论。论述以心使气攻疾诸法。
(9)病候论。论述调养阴阳,勿使失度之法。
记录了服真五牙法、太清行气符、服六戊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养五藏五行气法、服气疗病 等功法,探讨了服气养生与治病等有关人类自身生命的问题。
气能使人的生命固存,因此要倡导服气。
司马承祯强调说:“隐景人虚无之心,至妙得登仙之法,所学多途,至妙之至,其归一撰, 或消飞丹液药效升腾,或斋戒存修功成羽化。然金石之药候资费而难求,习学 之功弥岁年而易远,若乃为之速效,专之克成,与虚无合其道,与神灵合其德 者,其唯气乎!”
面对众多修仙路径,他认为外丹炼制成本高昂、耗时费力,相较之下,服气修行更为简易快捷,有望迅速见效并步入神仙之境,因此应勤于修炼气功。退一步而言,即便不求登仙,服气亦能有效祛病延年,吸纳晨霞精华,沐浴风露滋养,使五脏得以培元固本,引导气血充盈全身百关,既可消除疾病确保形体安康,又能延长寿命享受和乐人生,通过闭目养神调整呼吸,甚至能够逆转衰老重焕青春。故而他劝诫众人专注于修炼柔和之气。
三、《天隐子》《天隐子》是司马承祯在修性炼功领域的重要著作,收录于《道藏》太玄部。这部作品反映了司马承祯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过渡阶段,它既有其早期关于炼气养命的理论实践,又包含了其成熟时期对修心性灵的深入探讨,可视为“性命双修”理念的体现之作。作为介乎《服气精义论》与《坐忘论》之间的桥梁,《天隐子》有承上启下之妙。
该书共分8篇:《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及《神解》,另有《序》《跋》及注解。
在序文中,司马承祯称”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要,以养气为先。……人之身,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这既是对《天隐子》一书主旨的概括,也揭示出司马承祯理想的“神仙之道”。 在炼养方面,司马承祯倡行以渐法入道。他认为修性练功,可以通过循序 渐进的方法进行,以臻于大悟之境。
在“渐”这一思想的统帅之下,司马承祯提出了修炼的5个途径,即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称之为“五门”。
在当今时代,这些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盛赞《天隐子》一书,认为它是修炼的简易法门,并强调该书“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长生久视无出是书”。
四、《坐忘论》《坐忘论》是司马承祯后期思想的代表作,也是司马承祯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现存《道藏》太玄部、《云笈七签》第94卷。司马承祯在与天台佛学的 长期共处中,主动汲取天台佛学的精华。他以老庄思想为依据,吸收天台止观理论,形成了一整套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修道理论与方法,完成了他最著名的著作《坐忘论》,对道教修炼由外丹转向内丹,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书分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7篇。
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以老庄哲学和儒学“正诚”理念为底蕴,并融入佛教禅定学说,构建了一套集大成的“安心坐忘养生法”,体现了唐代宗教融合与追求“去人欲”、“守安静”的思想。
该养生法强调生命是最宝贵的,而大道寓于生命之中,追求养生应遵循大道,实现大道与生命的交融,以达长寿长生的目标,实质上是道家得道的体现。司马承祯指出道教视生命为至宝,其修行目的旨在延展生命,因此对道教的信仰即是对长寿的信仰。
李白和司马承祯
欢迎关注,评论、转发,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