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吃了茶酒不给钱,为什么店家反而说“但吃不妨”?

写在名著 2024-05-28 01:47:30

你可能不知道古代有“三节结账”这回事吧。

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里,有太多“三节结账”的细节。比如中秋后赵二宝想办嫁妆,但是家里没钱,姨娘(女佣)就给出主意:“不如赊帐。绸缎店、洋货店、家具店,都有熟人在那儿,到年底付清好了。”

长三堂子(妓院)也不付现金,都是在端午、中秋、过年这“三节”来结账的。甚至核算收入,也不用年月作为单位,而是以“节”:“她一节工夫,单是局帐,就要千把呐”、“就拿了三千身价给我,也不过一年的局帐钱”,或者“再替妈做十年生意,一节嚜千把局帐,十年做下来要多少?”“啊唷!局帐洋钱要三万的哦!”

老舍的《正红旗下》里也有类似的细节。老王掌柜给定宅送熏鸡烤鸭,管事的让他双倍记账,还明白告诉他:“你想想吧,或是一节只欠你一两银子,我怎么向大爷报账呢?大爷会说:怎么,凭我的身份就欠他一两?没有的事!不还!告诉你,老掌柜,至少开十两,才像个样子!”用“一节”作为算账周期,显然也是三节结账的。

《水浒传》写的是宋朝故事,但成书于元末明初,不可避免地带上元明色彩。我没有研究过元明的民俗,但也可想而知,赊账,在那个时代,是很通行的,而且并不是出于贫穷。

宋江有急公好义之称,当然不会吝惜早餐钱。可是他“时常吃他的汤药,不曾要我还钱”,免费吃老儿王公的汤药(不是治病的汤药,是茶汤之类,宋朝的民间早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宋江当然不会仗势欺人、白吃人家的东西,而是“我旧时曾许他一具棺材”,答应送给这王公一具棺材、或者提供一具棺材的费用。这,当然比几盏汤值钱多了。

古人在相熟的商铺处赊账,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有面子的表现。而到统一结账的时候,往往会多给一些,作为“赏赐”。所以,商铺也很欢迎顾客赊账——当然仅限于有头有脸的熟客。如果换成李逵这样动不动就赖账的赌鬼,大概没有谁愿意赊账给他的。

鲁达这时候是渭州经略府的提辖官,属于下级小军官、公务人员。同时,他讲义气、好面子,不像李逵又好赌、又耍赖。他在街面之上,当然是有面子的。连茶坊的茶博士,听到外来客打听教头,也会介绍鲁达:“客官要寻王教头,只问这个提辖,便都认得。”

而从给金翠莲银子,又可以看出鲁达的爽快:自己倾囊而赠,还要借了钱资助。可想而知,到他结账的时候,怎么可能扣扣索索、欠多还少?

像这样的人物,谁敢拒绝、又有谁不欢迎他赊账呢?

0 阅读:25

写在名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