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胡琏推荐当十八军军长,郭汝瑰为何却暗叫不好?起义计划难执行
1949年初,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惨败,蒋介石虽表面"下野",实则在溪口暗中遥控。在这风雨飘摇之际,胡琏被任命为第二编练区司令官,着手重建在双堆集覆灭的十二兵团。为寻找合适的十八军军长人选,胡琏向陈诚推荐了郭汝瑰,此提议很快获得蒋介石批准。然而,这个看似荣耀的任命,却让郭汝瑰暗自焦虑不已。原来,此时的郭汝瑰早已秘密与解放区建立联系,正计划带领部队起义。面对这支由"土木系"骨干组成的顽固主力部队,他的起义计划将难以实施。所幸一个意外的调令,不仅让他逃过了这道难题,更为他日后在宜宾率部起义奠定了基础。然而,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起义过程中,一个隐藏极深的军统特务差点让整个计划功亏一篑。
战火纷飞 国军溃败断脊骨
1949年的中国大地,硝烟弥漫。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十二兵团在双堆集遭受重创,大量精锐部队化为乌有。
胡琏是幸运的,他从这场浩劫中死里逃生,匆忙赶到见蒋介石复命。此时的蒋介石焦头烂额,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即将覆灭,他只得给了胡琏一个闽浙赣边区司令官的头衔,算是安置这位老部下。
这场惨败让国民党军队元气大伤。十二兵团本是蒋介石手中的王牌之一,与东北的第九兵团并称两大重装兵团,总兵力高达十余万人。
这支强大的部队组建于1948年八九月间,辖有四个军及一个快速纵队。其中最为重要的基干部队就是十八军,也就是整编第十一师。
在组建十二兵团时,胡琏本是最热门的司令官人选。但由于各方势力的博弈和制衡,最终由已多年不带兵的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胡琏只得到一个副司令官的位置。
对这个结果,外界众说纷纭。有人说胡琏资历不够,但这个说法站不住脚,毕竟他是黄埔四期生,比起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的黄埔六期资历要老得多。
更为可信的说法是,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的反对起了关键作用。白崇禧对胡琏这个人颇为忌惮,担心他一旦掌握十万大军,会影响华中军事局势的平衡。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胡琏在担任十一师副师长时,就曾联合军官抵制新任师长。当十八军副军长期间,他与军长罗广文的关系也是水火不容。
蒋介石虽然表面上宣布"下野",实则在溪口遥控全局。在军队溃败之际,他想起了胡琏,任命其为第二编练区司令官,负责收拢残部,重建十二兵团。
第二编练区司令部设在江西南城。当时的江西省主席方天与胡琏同属国民党陈诚军事集团"土木系",两人都曾担任过"土木系"主力十八军的军长。
随后,各地的编练司令部陆续改为兵团,胡琏终于如愿获得了兵团司令官的头衔。重建后的十二兵团下辖十八军、十军两个主力。
胡琏对十八军格外重视,倾注了大量资源。该军一度拥有五个师的编制,包括11师、14师、18师、43师和118师,分别由刘鼎汉、罗锡畴、孟述美、鲍步超、李树兰担任师长。
主力重组 大将任命暗涌流
十二兵团重建之际,胡琏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作为兵团司令官,他暂时兼任着十八军军长的职务,但这种兼任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在军中物色合适人选的过程中,胡琏想到了郭汝瑰。正巧陈诚一直对郭汝瑰的才干颇为赏识,胡琏向陈诚提出这个建议时,立刻得到了认可。
这个任命请示很快递到了蒋介石的案头。蒋介石考虑到郭汝瑰在参谋工作方面的出色表现,大笔一挥就同意了这项任命。
十八军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它是"五大主力"之一,虽然在此前的战役中损失惨重,但重建后的十八军仍然是一支精锐之师。
这支部队的骨干力量,大多是从淮海战场上死里逃生的老兵。胡琏还网罗了大量"土木系"的军官充实到十八军中,使其在残存的国民党军队中独树一帜。
在重建过程中,胡琏格外看重十八军的战斗力。他为十八军配备了最好的武器装备,挑选了最精锐的士兵,甚至将军中的王牌部队都编入其中。
这种倾斜性的资源分配,使得十八军的实力迅速恢复。其五个师的建制,标志着十八军已经成为重建后国民党军队中最强大的部队之一。
对胡琏来说,选择郭汝瑰担任军长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郭汝瑰不仅有丰富的参谋工作经验,在实际作战指挥方面也颇有建树。
更重要的是,郭汝瑰此前就表达过想要到一线部队任职的意愿。在淮海战役后,他主动向顾祝同请辞作战厅长的职务,表示希望能到前线带兵。
这个请求恰好与胡琏的需求不谋而合。十八军需要一位既懂战术又精通军事的统帅,而郭汝瑰的履历完全符合这个要求。
在国民党高层的决策圈中,对郭汝瑰的任命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虽然在淮海战役前,杜聿明曾多次向蒋介石和顾祝同表达过对郭汝瑰的怀疑,但这些疑虑并未得到重视。
战役失败后,虽然蒋介石和顾祝同对郭汝瑰的态度有所改变,但并未上升到质疑其忠诚的程度。相反,他们认为让郭汝瑰到前线带兵,或许能够发挥他的才能。
于是,在短时间内,郭汝瑰的任命就已板上钉钉。这个任命看似水到渠成,却在无形中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难违军令 计划受阻两难间
郭汝瑰接到任命令的那一刻,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就在不久前,他还在积极与解放区上级联系,表达了自己已经受到怀疑,希望能够尽快归队的想法。
上级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还给了他一个重要的任务。如果能带领一支部队起义,这将是最理想的归队方式。
但十八军的特殊性让郭汝瑰陷入了两难境地。这支部队中的将士大多数是从淮海战场死里逃生的老兵,他们对国民党的忠诚度极高。
更棘手的是,胡琏网罗了大量"土木系"的军官进入十八军。这些人都是陈诚的嫡系,他们对国民党的忠诚毋庸置疑。
在这样的环境下组织起义,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不仅计划会功亏一篑,郭汝瑰自己的性命也将难保。
但此时此刻,郭汝瑰根本不敢表现出任何抗拒的态度。因为在此之前,他曾多次向顾祝同表达过想要到前线带兵的意愿。
如果现在突然拒绝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必然会引起高层的怀疑。在这个风声鹤唳的时期,任何可疑的举动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就在郭汝瑰陷入两难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刘斐,这位国民党军参谋次子,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刘斐看来,郭汝瑰的特长在于参谋工作,而不是实际的军事指挥。让这样一位长于谋划的将领去指挥主力部队,恐怕不是最佳选择。
这个建议立刻引起了蒋介石的重视。经过权衡,蒋介石改变了原定计划,取消了郭汝瑰担任十八军军长的任命,转而派他去担任72军的军长。
对郭汝瑰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72军是川军的部队,在淮海战役中遭受重创后正在重建。
作为四川人的郭汝瑰,与川军将领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重要的是,他的堂哥郭汝栋就是川军军阀,这层关系让他在72军的活动空间更大。
这个看似降级的调动,实际上为郭汝瑰日后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相比起戒备森严的十八军,72军这支正在重建的部队,更容易实施起义计划。
刘斐提出这个建议时,完全不知道自己无意中帮了郭汝瑰一个大忙。多年后,当两人谈起这段往事时,都不禁感慨命运的奇妙。
起义惊变 特务潜伏生波澜
到任72军后,郭汝瑰开始了他的布局。他将目光投向了一位在作战厅时期的老部下许亚殷,任命其为参谋长。
许亚殷是黄埔十一期的高材生,为人看起来老实可靠,加上同是四川人,这些因素让郭汝瑰对他信任有加。但郭汝瑰万万没想到,这位看似忠厚的部下竟是军统特务。
原来,这时的蒋介石已经对所有将领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就连他倚重的爱将宋希濂所辖的两个兵团,每个军长都配备了秘密电台,直接向蒋介石汇报。
许亚殷在72军中也带着一部秘密电台,随时与保密局长毛人凤保持联系。这个隐藏极深的"钉子",成为了监视郭汝瑰的眼线。
1949年12月11日,宜宾的天空飘着细雨。郭汝瑰终于等到了合适的时机,发起了他精心策划已久的起义行动。此时的他虽已升任二十二兵团司令官,但实际能指挥的也只有72军这一支部队。
这个起义的消息来得太突然,以至于许亚殷也措手不及。直到起义当天,许亚殷才得知这一消息,已经来不及向上级报告阻止。
但起义后的72军并不平静。许亚殷被任命为34师师长后,开始暗中煽动部队叛乱。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50年3月26日,两个营的官兵公然反叛。
这些叛军丧心病狂,竟然残忍杀害了解放军派来的27名军事代表。这就是震惊一时的"326惨案",许亚殷的真实面目终于暴露无遗。
解放军迅速对叛乱分子展开了坚决打击。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这些叛军很快被剿灭,幕后黑手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场叛乱给郭汝瑰敲响了警钟。他深刻认识到,正是自己多年养成的谨慎作风救了自己一命。如果他提前向许亚殷透露了起义计划,后果不堪设想。
事后回想起来,蒋介石对部下普遍采取的怀疑和监视态度,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极度不信任。就连西南地区的主要军事力量宋希濂集团和胡宗南集团,也未能幸免。
这次起义虽然遭遇波折,但最终依然成功。郭汝瑰在回忆录中写道,即便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也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时光飞逝,多年后当郭汝瑰翻开这段往事时,仍然会后怕不已。如果当初去了十八军,如果提前告诉了许亚殷起义计划,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历史的机缘巧合,让一个看似不利的调动,反而成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起义佳话。而那个差点毁掉这一切的军统特务,也永远成为了郭汝瑰人生中最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