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掉到一个坑里了,自己还来回反复的把这个坑挖得更深。

何故不愁 2024-07-24 19:49:04

如果去问一些人现在最大的焦虑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没时间和缺钱。每天都感觉有忙不完的事,经常要加班熬夜,恨不得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可时间还是不够用。而缺钱呢,多数人可能缺买车买房交房租的钱、缺旅游娱乐消费的钱,做生意开公司则感觉现金流永远不够用,愁每个月发工资、开拓市场的钱,永远都处于资金短缺的状态。所以,我们一方面很忙碌,一方面又没钱,这好像就是很多人的通病。

如果我们去问身边的朋友是不是缺钱、缺时间,那基本上是一问一个准。我们经常说,我忙完这一阵可能就会好一点,或者说我这几个月手头紧一点,再过几个月怎可能就好了。但现实却是我们一直都在忙碌,一直都在缺钱,不止不休。

为什么我们会在贫穷和忙碌的陷阱里越陷越深?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背后有个什么样的基本逻辑?我们到底是哪里做错了?如果你也是一个没钱又很忙碌的人,那你是否也要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相信通过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或多或少的答案。书名《稀缺》。

图片 仅供参考

这本书是知名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强强联合的著作,作者有两位,一位叫塞德希尔·穆来纳森,他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同时也是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长期研究贫困和扶贫;另一位作者是埃尔德·沙菲尔,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与《贫穷的本质》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等人在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立贫困行动实验室,并于2002年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这本书获得了很多经济学家、著名学者的推荐,具体哪些人推荐,你去买书或者搜书的时候会看到。这里节省点时间,多写几句重点分享。

他们俩在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心理试验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就是贫困的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的人永远的缺时间。

顾名思义,稀缺就是稀有、紧缺。什么东西少,什么东西就稀缺,比如艺术品、濒危动植物等。但它在本书中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它不是客观上那种绝对的数量多少,而是随着时间空间不同有些丰富的资源它也会变为稀缺资源,比如城市里到处可以买到矿泉水,而在沙漠中穿行的时候,矿泉水就变为稀缺资源。同理,其他也一样。

因为如果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讲,相对于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来说,用来满足需求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经济学中资源稀缺的规律。但这本书并没有单纯的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讲稀缺,而是更多的研究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会对我们的思维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从而让我们的行为发生一些什么样的改变?

下面是重点/结论:

第一、稀缺会导致我们的认知障碍。

作者通过实验观察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我们的思维是怎么样的?于是招募了一些身体健康的男性志愿者,然后给他们提供的食物一天比一天少,基本上只够勉强维持他们的生命,实验持续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期间,研究人员观察志愿者发现,长期挨饿的人,一方面身体脂肪会大量减少,会感觉到浑身酸疼、体重下降、水肿、新陈代谢的速度下降,感到有气无力,饥饿让他们的身体变得很虚弱,这些是对志愿者身体的影响。

在对志愿者思想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对食物的占有欲变得很强,比如说吃饭的时候专心致志,挑食的现在也不挑了,甚至会用胳膊挽住餐盘来保护盘子里的食物。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很意外的一些精神变化,就是这些人开始迷恋上这个餐厅的菜单。有的时候他们会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对比这些蔬菜、水果的价格。

在这个时候问他们今后有什么打算,有什么梦想。有的人就说我要去开个餐厅,有的人说我要去农业领域,而在此之前问他们有人说我要去大学去做学术研究。当他饿得眼冒金星的时候,你再问他,他却说我现在只对美食感兴趣。

后来一个志愿者说,其实挨饿的这种状态在身体上的不适应还没有多严重,真正让他感到无法忍受的是,在整个实验过程当中,食物变成了他心中唯一重要的东西,生活的其他事情变得非常的无趣。比如看电影,他感觉没兴趣,但当电影里出现美食就眼睛发光,不停的咽口水,恨不得钻电视里去抢那些吃的。

通过这个实验,作者发现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是因为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感觉到不开心,而是会进入到我们的思想中,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另外,他们还做了一个试验,选了两群孩子,一群是穷人家的,一群是富人家的,让他们来形容从一美分到一美元的这个硬币各个硬币到底有多大。结果发现穷人家的孩子明显会高估硬币的尺寸,因为硬币也强烈吸引了这些贫困儿童的注意力。这个被强化的注意力会让他们觉得硬币看上去更大。所以研究人员再次发现,稀缺对于注意力的控制会改变人的体验影响、对于事物的判断,比如说物体的尺寸速度等等,从而也会影响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因为稀缺资源导致了稀缺的心态,而这种心理状态会控制我们大脑的注意力,越是缺什么就越关注什么,总是围着稀缺的事情在打转。

我们的行为是由我们的心智来指挥的,而心智就是我们思考、判断、记忆、想象、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与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总和。我们每个人的心智都有一定的容量范围,若把它比喻为带宽,那稀缺的心态会让心智的带宽变窄,带宽不够就会产生管窥,管窥会让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反复的权衡,从而让我们的视野变窄,最终会导致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

管窥一方面会占据我们大量的大脑的带宽,另一方面也会让我们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出远门的时候,自己开车带一些必需品,这时候不会多做考虑,会把想带的都放进去,比如一个大行李箱,几件礼品礼盒等等,这时候不会占用太多的大脑去思考。但现在如果去坐火车,那你会怎么做呢?反正拿不完,于是会思前想后的去权衡带哪些礼品,对吧?那么也就是说稀缺会让我们产生权衡的思维方式。

在稀缺的状态下,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会控制我们大脑,让我们念念不忘,于是就产生了决策难题。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和纠结。接着,在我们面临很多矛盾冲突和纠结的时候,我们的带宽变窄,管窥又会削弱我们的执行和控制能力,最后导致我们做的计划和自身的行为相对平时更容易出错,从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甚至是惨重代价。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最近脑子不好使,忘性也比较大,还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心智带宽变窄了,控制力下降导致的一系列后果。

作者又做了一个试验,他找来穷人和富人问同样的问题,问的是“如果你的车出现了故障,需要300美元去修,你是决定现在就去修还是开一阵,结果很相似,穷人和富人都希望现在就去修。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现在不修,拖下去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迟修不如早修,这个时候穷人和富人是一样理智的选择。

可是,当把维修金变为三千美元,富人对三千这个额度没明显感觉,还是选择现在去修,修好就行。但穷人就不一样,他想到的是花钱的地方很多,如房租房贷没交、信用卡账单没还、小孩上学的学费还没交等等,因为资金的稀缺导致他心神不宁”。

这时候研究人员又让富人和穷人做IQ测试题,结果因为穷人要分心去想如何凑齐这三千美元,所以最后导致智力下降了。作者又做了一个更大范围的研究,来观察资金宽裕到资金变得紧张的时段,人的智力水平的变化。他们找到印度一些农民,因为印度农民大都是辛苦一年半载,等收成的时候一次性把庄稼卖一大笔钱。所以,他们一开始算是富人但几个月以后随着各项的支出,又变成了穷人。在这个过程当中,研究人员就做了大量严谨的实验,最后的结果和上前面的修车实验结果完全一致。

结论是:在没钱的时候,人们的智商水平会下降,贫穷会成为心智负担,因为贫穷的状态会削弱智力和执行控制力,这并非是穷人的能力更差,而是他大脑的一大部分被稀缺的心态所控制住了。第二、管窥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让我们处于“杂耍”状态。

比如马戏团里丢球的演员,三个球甚至更多球来回不停的丢出去接回来,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接不住就演砸了。那么我们眼前的事情,就好比这些要落下来的球,因为我们的管窥视野,让我们只会关注到离我们最近的那个球,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去应付其他在空中即将掉下来球,作者把这种状态称为“杂耍”。

如果我们长时间的集中精力去处理这种紧要关头的事情,我们就会一直处在这种所谓的杂耍状态中,持续不停的处理一项又一项的紧急任务,从而导致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重要的事情。杂耍是管窥的必然结果。

因为管窥心态,我们只能关注局部,暂时性的解决问题。于是越是没时间越想抓紧时间做很多事情,比如说边吃饭边回消息,边开车边谈生意,这往往很容易出事,特别有一些紧要事务要处理的时候,我们会不想去社交、也不想陪家人散步说话。公司也一样,越是不景气的时候就越想接更多的业务,于是对产品和服务重视不足,最后生意变得越来越差。

第三、在稀缺的心态下我们还会产生借用行为,比如说借钱、透支信用卡、借贷、高利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短时间的资金短缺,但若是不合理的借贷则会让我们面临更多的问题。

好比我们已经掉到一个坑里了,自己还来回反复的把这个坑挖得更深。最后进一步的加剧了稀缺,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贫困的人会一直贫困潦倒,忙碌的人时间永远不够,这都是稀缺心态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