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有不同。云,也是如此。
我的观察是:春云浮,夏云穆,秋云闲,冬云重。但凡到了春天,草木复苏,阳光呆萌,云朵浮浪;而夏天,温度上蹿下跳又炙热,催生了如涛般的云团;冬天,寒冷肃穆气,万物沉寂,低垂的云团如凝滞的铅块般。
要说这云,当属金风送爽的秋天,送来的是一个天高云淡的世界。仰望天空,秋云列空,或轻盈一朵,或丝丝缕缕,或如烟弥漫。只有秋云,才有“巧”之美称。
记得北宋文学家秦观曾在《鹊桥仙》一诗中写到的“纤云弄巧”,指的便是秋天的云。美女作家张爱玲也深谙“八月巧云”之美,十八岁时便将赏云看做精神的微醺,与“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车上伸手摘树巅的绿叶”——都是生命里华美的袍。
其实,所谓的秋云之“闲”、之“巧”,无非是寄托着人们一种审美情趣。而秋云之美,则是令人心怡神飞的。
我每天都有四五个小时的户外活动。骑行、散步,已成为了生活习惯。特别是晨晚骑行时,我都会骑一会儿,停一会;走一会儿,歇一会儿。
昨傍晚,走出小区大门时,天边夕阳下,一大片薄薄的暗影,虚胧胧,毛茸茸的,竟在缓缓飘移……循着影子往上看,天空一蓬硕大的云团在徐徐地走,雪白,松散且闲逸,特别的美。慢慢地,浮云飘走了。而地上的云影,也随即飘过楼宇、飘过街道、飘过广场,远这而去了。
今晨骑行时,头上的蓝天,空了下来。这片天空,刚才还停着那么漂亮的云,是不是只有我看到了呢?不会的;但也许只有我,为那白云的飘走,我停下来后,愣了老半天。
突然想起白云亲舍的典故,《旧唐书·狄仁杰传》:“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吾亲在云下。这让那缥缈之云,顿时有了温厚的故乡情味;白云在,至亲在。无论天涯海角,一个人,都会被头顶上那白云一般的亲情看护着、牵念着。云,真是富有情义的呢。
前几天,去了一个小县城看友人。友人安排的下榻宾馆是最高层,举目远眺,小城很美,推开窗户,树香沁鼻,夜晚,宵寒袭肘,枕着摇曳的树影和万籁俱寂,睡得如仙人般。更妙的是,晨起,从窗口望去,有流动的白云,它们从对面楼宇的缝隙中逶迤而来,飘进窗口,进入室内,经过身边,匆匆流向外间,又一缕缕,从窗口飘出,往楼下去了。
前几天通辽浓雾锁城,能见度极低,骑行回家后,浓雾早已散尽。天空的朵朵彩云显现在眼前。站在窗前追着云看,只见云绦烟绕里,楼隐树迢,有一种宋代山水画的韵味。城市庄严,笼着白云的迷蒙与秀逸。
秋云,常常会给人以来去无踪、无根无定的游离意味。在古代,人们将四方游历叫作“云游”。四海萍踪,恰如那云聚云散。但无论行走何处,头顶总是同一个天,天上总会有云陪伴,不仅可看、可触、又可叹、更可亲。
初秋,从南方旅游乘飞机归途中,飞机在高空遨翔,出没云间,真如庄子的逍遥游,令人胸襟开张。那时,飞机爬升到了巡航高度,舷窗外,远远近近,一派白云世界。它们厚厚地铺满视野,成峰成岭,成江成海,成浩渺的雪地。空间无限远,而时间好似已凝滞;宇宙无限大,人生如芥子。这悠悠白云世界,如此的苍茫空旷。天地玄黄,而九霄一色,真想走进去,在云间起舞呀。
秋天,是文人墨客钟爱的季节,许多经典诗句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象,尤其是秋天的云和天空。
刘禹锡《秋词》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而杜牧的《山行》中的名句,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至今为人传诵;而白居易的《微雨夜行》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则表达了秋夜的微凉和秋云的阴沉,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
这些古诗句通过描绘秋天的云和天空,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宁静,总会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独特韵味。
四季的云,各有其美。虽云卷云舒,聚散无常,但好在,天空永远有云,你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当心情因纷烦世事扰攘成结时,建议不妨抬头看看天空的云,什么是云淡风轻,我想,云,一定会告诉你的……
一一写于2024年8月30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