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八十年代带动了全国农村改革,随后带动了一方经济!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7-02 10:52:50

《小岗村大包干三十八年,严金昌坦言未致富:是谁之过?》

这是刚刚看到的一篇文章,没看内容,我对内容也不怎么感兴趣,我只是结合网络上一些人言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现在网上一些反对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一些人,他们恶意嘲讽小岗村带头搞单干,但至今未致富 ,并依次否定包产到户正确性。

其实这种思维是站不住脚的,也是别有用心的,包产到户时,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让农民吃饱饭!

这很快就解决,有些地方甚至当年就能放开肚皮吃了,几年后就能有选择的吃了,也就是想吃馒头吃馒头,想吃窝头吃窝头,这是人民公社折腾了二十多年都没有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长远的最深刻的意义是解放生产力,给农民自由,促进国家经济全民发展,全民奔小康。

按照八十年代初的标准,包产到户肚子、穿新衣、盖新房和人民公社大集体比起来就是致富!这是奔小康的基础。

小岗村从来不是经济发展的典型,十八位农民的做法只是契合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包产到户不是小岗村的独创,有没有小岗村都会走包产到户这条路,人民公社生产队这种集体已经使农民看不到希望,农民迫切需要变革,国家需要变革!

一、最初的认知

我对小岗村有所了解是近几年的事,原来对小岗村的认知,也就是率先搞包产到户的村,仅此而已。

我对“敢为天下先”这种宣传用语,也没有特别的印象,因为我是六零后,在农村长大的农家子弟,对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很熟悉,十八户村民这种行为,在我看来也就是被饿逼的铤而走险的行为!

既然包产到户几年就在全国普及,小岗村基本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而对于干部党员到小岗村参观也理解,其实这和去革命老区参观一样,只是一种纪念意义。

小岗村就是个改革开放的符号!包产到户后,小岗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所以,小岗村在我看来也就是个符号,因为按我的经历认为,包产到户只要是政府允许就行,不需要学习什么,因为在我们这里,七十年代一直有自留地,自留地的庄稼长势明显好于生产队,再说那时的成年人都是有单干经历的,面对生产队的种种弊端,大家早已对生产队大集体失望,包产到户的好处不需要实验,小岗村只是农民心愿的代表。

二、比较深入的了解

我有兴趣对小岗村进一步了解是近些年的事,尤其是接触《今日头条》这个平台后,经常看到一些人质疑小岗村,其中不乏讽刺挖苦,而且明显的感觉到一些人只是借此否定国家的包产到户政策,甚至拿小岗村经济发展不如保持大集体的南街村,以此来证明包产到户不如大集体。

虽然一看就不同意这些人的观点,因为国家从来没有把小岗村作为经济发展的典型推广宣传,提起小岗村人们想到的只是那次伟大的变革,但我还是想了解一下小岗村的前世今生。

1、我想不到的是:小岗村包产到户时只是个只有二十户的自然村

包产到户时,小岗村有村民20户,115人,可分的地有304亩,1978年末,小岗为梨园公社严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

这也解开了以前困扰的一个事,那就是小岗村签名搞包产到户的只有十八户,那其他的村民不参与,怎么保密。

其实当初小岗村只有二十户,只是两户出走要饭没有回来,十八户其实就相当于全体村民了。

2、1993年小岗村作为一个生产队,没有独立发展的机会。

1993年,小岗队作为一个生产队与大严队组合并成立小岗村,合并后的小岗村成为一个行政村,此时作为行政村小岗村有108户,476人。

其实这时小岗村才能够以村集体的名义招商引资。

但招来的企业很快被镇里收走,这就是小岗村和大寨以及南街村的区别,小岗村并不是个能够独立“村”,只是个招牌,包括那十八位农民。

其实这个时候的小岗村已经不是包产到户的小岗村了。

2008年在地方政府的操作下,小岗、严岗、石马、大严等四个村合并,形成了940户、3970人,1.9万亩地,21个自然村的新小岗村。

​作为当初搞包产到户的真正意义上的小岗村早已不存在了。

3、​小岗村的书记为什么都是外派,上面的投资干什么用了。

​关于外派干部的问题:

网络上,一些恶意贬低、攻击小岗村的人,说什么小岗村选不出自己的村干部,干部还要外派。

其实,当地政府当初根本就没有特意把小岗村扶持成为经济发展的典型。

​动脑想一想,一个二十户的小岗村,如果真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扶持资金多少亿,让其自我发展,什么不干,钱也花不出去。

实际情况是:当地政府不让小岗村利用小岗村的名气发展,而是政府利用小岗村这个招牌招商引资!

招商来的企业根本不放在小岗,想利用小岗村的名气带动一方经济,而不是局限于原来小岗村一个生产队(原来的小岗村不是行政村)。

知道了这些,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小岗村要外派书记,目的是可以绝对执行政府精神,当地政府有成立小岗村镇的计划,所以上面的投资放到23个村修路等基础建设也是杯水车薪。

当地很落后,不然现在的小岗村就不会是23个自然村组成,才4000来人,一个自然村其实就是一个生产队,很分散,交通和基础设施很落后!

现在小岗村的一把手也是外派的,是县委常委,可见小岗村的级别和上级的意图。

​1997年,天上突然掉馅饼

那一年,安徽省规划院为小岗村做了第一张规划图纸。省市县总投资200万元将小岗村到梨园乡段砂石路改造成柏油马路,江苏长江村帮助小岗建设了从村头到村尾的800米“友谊路”。村民搞不清楚,为什么上级部门突然对小岗村这么重视,后来才知道,因为国家领导人要来看看。

​说说第一书记沈浩

2004年,沈浩到小岗村任职。

​沈浩作为省财政厅的下派的第一书记,来时也是雄心勃勃的想尽快改变小岗村的面貌。

有人说什么,沈浩带小岗村的村干部到南街村、大寨参观,想重走集体化的道路。

我想,当初也许沈浩是这样想的,但明眼人都能明白,南街村和大寨独特的机遇和条件是小岗村不具备的。

随后几年,沈浩只是利用自己的方便,搞来一部分钱,项目没有搞起来,沈浩后来才明白小村村一直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他对村干部说:有些事我也无能为力。

​沈浩想在小岗村搞个企业,十五亩地批不下来,沈浩去世的头一天,县里要征用小岗村4000亩地,而且把沈浩招到县里谈话,沈浩回来憋气,找村民打算集体阻止征地,但没人挑头,后来,有客人来访,沈浩心情不好,喝酒太多,导致突发疾病而死。

​沈浩难以有作为,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小岗村如何,沈浩当书记时,小岗原村民不到二十分之一。

​沈浩作为下排干部希望尽快出政绩,而县政府是想借小岗村这牌子招商引资,借小岗村的旗号发展地方经济,这和县政府是矛盾的,也注定了沈浩难有所作为。

小岗村的意义

​​想当年,以小岗村的十八户农民为代表的包产到户,带全国农民走出了发展的死胡。

随后几十年里,小岗村当初制造的名气,换来了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小岗村是当地招凤凰的梧桐树。

0 阅读:0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