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小故事,2010年,旅居美国的杜先生,在一个小型拍卖会上,发现了一件被丢在角落无人问津的铜盘子。
彼时,不管是老外还是华人,都在争先恐后地拍下那些有名的、传承有序的藏品,就算是红酒雪茄、皮包裤腰带,都有人愿意花高价抢拍。
唯独这件破旧的青铜盘子,大家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西周兮甲盘
杜先生发现了盘子里稍显磨损的古汉字,虽不认识,但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件东西不简单,他不动声色装作不在意的样子,最后仅仅花了不到300美元,买下来并顺利带回国。
青铜器带文字,是个老藏家就知道这可是有巨大的研究价值。杜先生一回国就兴奋的将此宝物带到北京的古玩市场,一番寻觅,好不容易在程田古玩城寻到了买家。
可是这个买家并不看好此古物,认为它被当成器具使用过,并且有残缺,表面的痕迹也到不了高古,可能是后仿的,于是出价12万元。杜先生在古玩市场被一众“高手”教育得脑瓜子都晕了,最后还是决定卖了。
兮甲盘拍卖现场
也是运气好,买家买回去之后不太自信,又找到行内的专家帮忙掌眼,结果专家看一眼就断定非老仿,而是新仿!买家随后又联系到杜先生,死缠烂打的要退货,杜先生无奈,原封不动的又退了回来......
杜先生痛定思痛,决定不再莽撞的卖掉,而是四处求证此器物的真假。终于花了四年时间,找到体制内真正有眼力的文博专家,而且是经过好几个文博机构的专家组联合验证。
最终确定,这是那件失传2800多年的“西周兮甲盘”,是为中国古诗的创始人尹吉甫量身定制的青铜器,133字的铭文足够一众专家研究到退休,其考古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当然不言而喻。
后来又经过三年的展览、宣传,这件青铜器于2017年在西泠印社拍出了2.13亿元的天价。
缂丝陀罗尼经被
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个例,随便找找就能找到一大堆。
比如著名的乾隆皇帝裹尸布:缂丝陀罗尼经被。当年孙殿英盗了一堆清皇陵的墓,闪瞎眼的金银珠宝太多,这件金光闪闪的缂丝艺术品却被随手丢下,后被一位满清遗老得到,绣进袈裟伪装起来。
遗老死后几经辗转,从来没得到重视,最后在一家拍卖行的角落里吃灰。当时一位不太富裕的收藏爱好者秦先生,从些许针脚看出蛛丝马迹,以看中“袈裟”的名义花费8万元拍下,然后找到了缝在袈裟里面的缂丝陀罗尼经被,最终拍出了1.3亿。
又比如之前介绍过的北宋《礼部韵略》,藏家在古玩地摊发现的,1万元买下2600万卖出。
还比如圈内闻名的白玉神人佩,藏家在朋友圈里随手分享的一张图片,仅4厘米的小玉人要价8万,所有人都觉得贵。但另一位高手秒拍下来,转手就在拍卖行拍出290万,当大家知道这是一件唐代罕见玉器时,肠子都悔青了。
再说个不久前发生的事,有藏友就简单开个旧钱币筒子,还是现场直播的,结果当场开出堪称孤品级的建炎元宝折二篆书版,直播间数千网友见证到一件大漏的诞生,几百万的报价都有人抢着要。
这些实例无一不在证明着,民间有宝,而且并不是孤例,捡漏的事经常发生。捡到“国宝级”大漏的事,虽然不算普遍,但也会时不时的出现一下。
不知何时,收藏界一些人的认识,又从民间有宝转换到只有那些大富豪才配拥有,为资本张目,民间的藏友就不配有,否则就是国宝帮,就是不自量力的疯子。
诚然,“无以果腹,何以藏金”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如今很多民众已经富起来了,纵然没有大财力在拍卖会上一掷千金,但在各大市场靠眼力捡漏也不见得是多难的事情吧?
那么到底是谁在小看民间宝物?答案很明显,藏友们收藏的真精稀藏品,威胁到某些人的利益了,他们当然会站出来极力反对。
打压民藏,那些民间藏友才会贱价卖掉自己的藏品,然后他们再转手卖出高价。那些捡大漏故事,都是运气好碰到文博机构的资深专家背书,才有出头的机会,但没有人脉的大多数人,碰到的只能是商业鉴宝的捞钱专家。
手里就是有再好的东西,您觉得他们会说实话吗?
民间收藏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少沉睡千百年的传统文化,是民藏人率先发现的?结果到了今天,民藏反而成了歧视链的最底层,宝物在民藏人手上就是假货,到了某些资本手里就变成了珍宝!
因此,我们理当认识到,在不受重视的民藏活动中,要以无罪推定为原则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鉴定平台,以法律背书为基础的同品同名、同质同价的交易平台,是何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