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年刘邦建立汉朝之时,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而到了明朝,更是典型的“家天下”,只有老朱家的血脉才能封王。像徐达、常遇春、沐英这样的超级功臣,也不过是死后才追封为郡王。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撇开异姓亲王、郡王满天飞的南明,明朝还有一位大咖活着的时候就被封为了异姓王,此人便是大明忠勇王金忠。那么金忠究竟有何功劳得以封王?他的这个忠勇王,到底含金量有多高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从也先土干到金忠金忠,原名也先土干,蒙古怯烈部人。其先祖也先不花,在元成宗时官至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去世后追封为恒阳王,谥文贞。正因为如此,明代史书中称也先土干为“鞑靼王子”。
赵王朱高燧剧照
建文年间,明廷一方有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之间的皇族内战,蒙古方面也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大部分。永乐初年,鞑靼可汗鬼力赤频频南侵,与当时镇守北平的朱棣第三子赵王朱高燧多有冲突。而当时的也先土干,就是鞑靼军中的一员。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权臣阿鲁台杀鬼力赤,立正统元裔本雅失里为大汗。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本雅失里杀害明朝使臣,又击败了靖难元勋淇国公丘福。朱棣大怒,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御驾亲征,一举击溃了鞑靼主力。
此战过后,本雅失里被瓦剌太师马哈木所杀,阿鲁台向明廷俯首称臣。为了搞平衡,朱棣在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第二次北伐,击溃了瓦剌主力。阿鲁台趁机率部西征,杀死了马哈木。此战也先土干功劳不小,还获得了明廷的封赏。
都督也先土干与瓦剌战有劳,赐彩币二十表里。—《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四》
朱棣北伐剧照
不过随着阿鲁台的坐大,他不甘心始终屈居人下,史书中则称其“凶悖之心复萌”。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三月,朱棣第三次亲征漠北,矛头直指阿鲁台。面对着气势汹汹的朝廷大军,阿鲁台不敢迎战,将马驼牛羊以及辎重全部丢弃,一路向北狂奔而逃。
获封忠勇王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七月,朱棣第四次亲征漠北。此时马哈木之子脱欢励精图治,渐渐恢复了瓦剌部落的元气。趁着这次明军北伐,脱欢率部在饮马河北(今克鲁伦河)击败阿鲁台,引发了鞑靼军中的内讧。
也先土干平日里“素桀黠”,和阿鲁台的关系并不好。但他又不愿投奔非正统的瓦剌,于是起了投奔明朝的念头。当年十月,也先土干所部在宿嵬山(今河北万全县西北),碰到了明军前锋宁阳侯陈懋,立刻上表乞降。
朱棣北伐剧照
阿鲁台在永乐八年吃了亏,所以明军这两次北伐,每次他都望风而逃,根本不与朱棣交手。永乐皇帝大军出征毫无战果,碰上颇有名气的也先土干来降,自然大喜过望,命陈懋好生护送他们来中军大帐。
敕也先土干曰:“尔智识卓越,灼知天命,亲率部属来归,可谓超群出类者矣。朕览奏,良用嘉悦。尔以诚心归朕,朕以诚心待尔。君臣相与,同享太平之福于悠久。已敕宁阳侯陈懋等偕尔同来。在途爱重,以副朕怀。”—《明太宗实录卷二百六十四》
十月二十二日,也先土干率领部属觐见大明皇帝,史称其“遥望天颜,尚有惧色”,毕竟朱老四素以残暴著称,也先土干想必也是内心惴惴不安。
不过这一次朱棣显然打算将也先土干树立为典型,不但赐名金忠,还封其为忠勇王,随即下诏班师。此外也先土干的外甥把台,这一次力劝舅舅归降大明有功,朱棣封其为都督。双方开怀畅饮,朱棣甚至把御前珍羞、御用金杯都赐给了金忠。
朱棣北伐剧照
十月二十八日,大军从万全(今属张家口)启程。朱棣匹马在前,忠勇王金忠一骑随后,双方就鞑靼内部机密要务进行了深入交流。事后皇帝将金忠比喻为归汉的呼韩邪,以及归唐的突厥颉利。
十一月初四日,大军入居庸关,大明将士“军容甚盛”,连亘数十里。文武群臣率领军民百十万人骈跪道左,等皇帝到了以后欢呼万岁,一时间声震天地。此情此景,给了没啥见识的金忠极大的刺激,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今日真随从天上行也。”
随驾北征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正月,大同、开平一线谍报阿鲁台所部再次侵掠边境。忠勇王金忠自告奋勇,请为前部先锋。当年三月,朱棣再次亲率大军北征,金忠和宁阳侯陈懋一起率壮士为前锋。
四月二十五日,大军抵达隰宁(今河北沽源县境内)。此时忠勇王所部指挥同知把里秃,抓住了阿鲁台派出的细作。经审问得知,这位鞑靼太师已经渡过了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拉哈河下游)。
明军北伐剧照
朱棣认为双方相距并不遥远,命陈懋和金忠速速赶往答兰纳木儿河,并且告诫他们勿杀良民,一定要将阿鲁台抓活的。但是等二人赶到河边,发现此地“车辄马迹皆漫灭”,怀疑阿鲁台早已远遁。明军增调兵力,由英国公张辅、成山侯王通“分兵山谷大索”,陈懋和金忠则继续“前行觇贼”。但是二人一直扫荡到白邙山(今蒙古国境内),始终无法发现阿鲁台的主力,明军不得不班师回朝。
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引兵抵白印山,咸无所遇,以粮尽还。于是英国公张辅等奏:“愿假臣等一月粮,率骑深入,罪人必得。”上曰:“今出塞已久,人马俱劳。虏地早寒,一旦有风雪之变,归途尚远,不可不虑。”—《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二》
随征兀良哈
谁也不曾想到,朱棣居然在班师途中驾崩,遗诏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新天子随即加封金忠为太子太保,而且和忠勇王的岁禄一起“二俸俱支”。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便突然暴崩,遗诏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八月底,宣宗率大军巡边,忠勇王金忠率所部人马扈从。
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九月初二日,喜峰口守将派人驰奏,称兀良哈贼寇万余人犯边,已到宽河(今河北宽城)。宣宗当机立断,亲率忠勇王金忠等大将,及三千精兵“衔枚歛甲”,连夜杀奔宽河。一战大破兀良哈所部,斩其酋渠。
此时金忠和把台“奏请自效”,即领兵深入追杀兀良哈残部。当时有人反对将此舅甥二人同时派出,主张至少留一个。宣宗不为所动,坚持用人不疑。
上曰:“朕以诚心待之,遣即俱遣,留一人乃使之蓄疑矣!朕待此二人素厚,犬马识豢养之恩,况人乎?彼当有以见报。”—《明宣宗实录卷四十七》
七天以后,金忠二人果然得胜而归,献俘虏数十人、马百余匹、牛羊数百只。宣宗大喜,赐以内厨酒馔及饮酒之大金爵。此战过后,金忠因功升为太保。
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忠勇王的含金量根据《皇明祖训》中的记载,文武百官看到亲王要行四拜礼,老朱还特别强调“虽三公、大将军亦必四拜”。而公、侯、驸马等勋臣外戚,看到镇国将军也要行两拜礼。郡王的地位介于亲王和镇国将军之间,必然要高于公、侯、驸马。那么忠勇王的待遇如何呢?我们也来看一看。
含金量并不高
金忠在投降大明之后,立刻就被朱棣封为了忠勇王,但是这里要强调一句,他的座次是在“侯之下、伯之上”,也就是和驸马的地位相同。
遂赐宴,命金忠坐侯之下、伯之上,御前珍羞悉辍以赐之。宴罢,御用金杯等亦辍赐之。—《明太宗实录卷二百六十四》
仁宗即位之后,对在京文武百官及军民人等颁发了许多赏赐,此时忠勇王的位次依然在公爵和侯爵后面。
仁宗朱高炽剧照
而在仁宗驾崩之后,朝廷制定了梓宫出葬仪注,忠勇王的地位进一步下降,甚至排到了伯爵的后面。
公、侯、伯、忠勇王、外国四夷使臣共祭一坛。国师、禅师、剌麻共祭一坛。—《明仁宗实录卷八》
来自于大明君臣的鄙视
金忠在明军第四次北伐时归降,当时朱棣收到他的奏书以后,说了一句特别伤人的话:“鸟兽穷则依人,黠虏亦然”,意思就是金忠这样的夷人根本就不算人。
朱棣剧照
朱棣驾崩后,新天子朱高炽为了笼络人心,给文武大臣进行了一次普调。但是在和少傅兼吏部尚书蹇义讨论忠勇王金忠之时,仁宗同样不无鄙夷地表示:“此人在列,不无希觊之意”,意思就是他根本不配。
蹇义则认为目前在京归附之人甚多,金忠作为其中的标杆,朝廷必须要予以封赏。仁宗继续鄙夷大法,觉得金忠没文化,只知道太师、太傅、太保是大官,那就封他个太子太保,但只能挂职,不能有实权。
义对曰:“漠北归附之人居京师者甚众,今皆瞻望朝廷待此如何。虽赐赉已厚,然名爵亦宜略示优待,此怀远之道也。”上曰:“然。其他职名渠所不谙,虏人所谙者惟三师焉。重可与太子太保,但不令预职事。”—《明仁宗实录卷四》
明仁宗朱高炽剧照
在扈从宣宗突袭兀良哈之时,金忠请旨出征,皇帝身边大臣给了一句恶言:“虏其类也”,意思就是什么忠勇王,和虏寇是一丘之貉而已。换句话说,大明君臣还是把这位忠勇王当作是蛮夷。
结语: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八月二十九日,忠勇王金忠去世,史书给他的评价颇高:“勇悍善战,晓道理”,宣宗对此也“甚悼惜”。
对于金忠的归降,其实有很多人认为他是想两边骑墙。举个例子来说,金忠的亲弟弟猛哥卜花,就并没有跟着兄长一起投奔大明朝,而是始终在甘肃一带袭扰边境。说他是忠勇王留下的后手,似乎也并不为过。
然而以金忠为首的这批蒙古人,其实对明朝相当忠诚。金忠的外甥把台,宣德初年赐名蒋信,土木堡之变后虽然被瓦剌赛罕王俘虏,但他利用自己蒙古人的身份,多次护卫英宗朱祁镇的安全,此后还跟着这位俘虏皇帝一起返回京师。此外原名答兰的恭顺侯吴克忠、另一位蒙古人永顺伯薛绶,都在土木堡之变中为国捐躯,战死沙场。
自身强大才能让四夷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