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沛县的酒肉朋友,杀狗的、养马的、吹丧的,为啥都是军事大才

诺言的卿史录 2024-11-09 12:06:48

开启大汉数百年统治基业的汉高祖刘邦,在群雄逐鹿的时代脱颖而出。

这除了依靠他自己的政治能力和统治手段之外,还要依靠他身边的一群能人。

然而这些人并不是什么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

他们之中,有人从前只是个大字不识的屠夫,有人靠着在别人葬礼上吹拉弹唱讨生活。

但这些人到了刘邦的身边,却个个都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从草根实现逆袭,这类代表人物都有谁?为什么他们能够在刘邦身边展现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很多以大汉朝为主题的影视剧,在讲到文景之治这一历史阶段时,都会重点介绍一个人,那就是名将周亚夫。

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是崇尚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皇帝,在他们统治的时代,汉朝整体军事实力并不十分强大。

但没有被野心勃勃的少数民族所吞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个时代有周亚夫坐镇。

周亚夫对汉文帝刘恒来说,是个如同手足一样的臣子。

而且,周亚夫的父亲周勃,对刘恒有很大的恩情。

这位周勃,曾经是刘邦身边首屈一指的能人。

他的儿子,沿袭了他的脚步,在他的肩膀上成长为大汉的守护神。

周勃对刘邦忠心耿耿,哪怕刘邦得了天下,更加敏感多疑,他在刘邦心中的地位也没有下降。

如果要让刘邦来排列自己最信任的臣子,周勃一定能够排在前列。

周勃在战场上最大的风格就是足智多谋,他可以号令千军万马,以硬实力与敌人正面对抗。

也可以采取迂回战术,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完成目标。

哪怕手握军权,号令千军,他也没有对刘邦产生过不臣之心。

因为他们二人的情谊,早在刘邦还混迹于沛县的时候就产生了。

别看后来的周勃在战场上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早年间周勃只是个没什么本事的普通青年。

由于略通音符,会弹奏一些简单的乐器,所以他经常跑到办葬礼的人家里吹拉弹唱,以此换取微薄的收入。

这个时候的周勃除了有点小聪明之外,身上丝毫没有体现出后来作为大将的风范。

如果不是后来者开了上帝视角,知道他的成就。

恐怕谁也没法儿想象,这样一个混日子的男人未来会成为国家柱石。

当刘邦决定发动起义,并且事业越做越大时,周勃坚定的跟在他的身边。

陪着他一起走出沛县,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最后走到长安。

在反对外戚干政这件事上,周勃更是帮了刘家大忙。

刘邦晚年时,吕雉手掌大权,整个吕家在朝廷混得风生水起。

局势最混乱的时刻,是周勃顶住压力,力排众议。

把刘邦的儿子刘恒送上了皇位,这才稳定了朝纲。

汉文帝能够成为汉朝的统治者,多亏了周勃鼎力相助,全力扶持。

周勃和他的儿子周亚夫,始终忠心于刘邦和他的儿子。

另外一个跟在刘邦身边的能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樊哙。

和周勃一样,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年轻时只是个不起眼的屠夫,整天和低贱的动物打交道。

屠夫这个职业非常血腥,樊哙整天做的也都是些打打杀杀的事情。

所以相比起一般人,他的胆子更大,也更有冒险精神。

当然,光是胆子大,这还不足以说明什么。

毕竟天底下屠夫那么多,没有哪一个会害怕见血,害怕杀生。

但一群屠夫里面,也只出了一个樊哙而已。

跟在刘邦身边打仗的时候,樊哙是出了名的猛将。

杀到兴头上,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顾,脑子里只有胜利两个字。

刘邦同样从来没有怀疑过樊哙对自己的忠诚。

在他们建立基业地过程中,如果有危险出现,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怀疑,樊哙绝对选择挡在刘邦的面前。

况且刘邦的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樊哙救下来的。

这个事情,就牵扯到后世耳熟能详的鸿门宴了。

西楚霸王项羽举办的鸿门宴,表面上看是他为了拉拢刘邦做出的尝试。

但实际上,项羽已经有了杀掉刘邦的想法。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从刘邦出现在鸿门宴上的那一刻起,危险就和他如影随形。

最危险的时候,又是樊哙站了出来。

是他挡在刘邦的前面,怒目圆睁,丝毫没有畏惧地瞪着项羽。

嘴巴里关于忠厚的大道理一套接着一套,说得项羽晕头转向。

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最后错失了刘邦人头留下的最好时机。

如果鸿门宴上项羽的计划成功,如果樊哙没有及时站出来。

那么刘邦可能会丢掉性命,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都将会被彻底改写。

经过这件事,刘邦深刻的意识到,原来樊哙不仅仅是个有勇无谋的悍将。

他对于危险的敏锐程度,以及他在危机之中爆发的潜力,都足以让他成为坐镇四方的不世之才。

很难想象,这些从前的屠夫,以及吹拉弹唱的民间艺人。

明明怎么看都是个不起眼的底层人物,最后却能跟着刘邦一起成就开国的伟业。

当他们踏上征程的时候,所有人好像立刻变了样子,从松松散散变得纪律严明,从懒惰无聊变得自我要求极高。

纵观他们的人生历程,不少人开始怀疑,难道刘邦给他们灌了什么一夜之间突飞猛进的药物,才能让他们发生巨大的蜕变?

其实,刘邦和刘邦的理想或许只是个外界的刺激因素。

真正促使他们转变的原因,还是在他们自己身上。

乱世出英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每个人心底或许都有一个让天地改头换面的宏伟理想。

只是在大一统政治秩序稳固的时期,没有人敢把这种理想公然宣之于口,谋反的罪名他们担当不起。

但是到了群雄逐鹿的时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已经沉浸到每个人的心里。

他们相信自己也能成就一番伟业,因为有了更多的目标,更高的追求,所以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发生改变。

而且,真实的实践往往能够让人得到淬炼。

一个贪生怕死的无名小卒,经过战场的洗礼,可能会生出无边的勇气。

从此愈战愈勇,成长为名将。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经过敌人的刺激,可能会下定决心投笔从戎,从此所向披靡。

特殊的社会环境往往能给人塑造新的性格,也往往能促使人做出此前从未想过的决定。

还在当屠夫的樊哙,会想到自己以后能成为大将军吗?恐怕不会。

还在别人葬礼上吹唢呐的周勃,会想到自己能成为拥护皇帝的从龙功臣吗?

或许也不会。

但当他们已经走到了新的人生阶段,再回忆往昔的时候,他们只会觉得过去更恍惚,而现在更真实。

樊哙可能会忘记怎么杀狗,周勃可能会忘记怎么拉二胡,刘邦身边的酒肉朋友也可能会忘记从前的日子。

但他们不会忘记怎么提枪上阵,怎么在千军万马的对战场面中突出重围,杀出血路。

刘邦对他们的信任和重用,是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心里的理想与追求,是他们完成蜕变的内驱力。

一次次实战的磨炼,一次次对困难的克服,都将他们塑造成最终的样子。

所以并不是刘邦身上有什么特殊之处,也不是刘邦给这群人灌了迷魂药。

而是时代的风口让他们成长为军事大才,是环境选择了他们,也是他们成就了历史。

0 阅读:28

诺言的卿史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