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宋希濂密谋40万大军去打缅甸,若成功缅北将改变现状

历史向来有温度 2024-04-18 06:29:49

1949年8月,国民党呈全面崩溃之势。

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如秋风扫落叶般向南追击。程潜、陈明仁等人在长沙宣布起义,不久董其武在绥远宣布起义,陶峙岳在新疆宣布起义。

国民党控制的地盘仅剩两广、西南、西北等部分地区,虽然号称仍有100万部队。但这些部队大多是被歼后重建的,多为刚抓来的新兵,没有实战经验。老部队也残破不全,士气极为低落。

国民党内部仍是矛盾重重。老蒋已经下野,退居幕后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指挥着黄埔系的部队。李宗仁虽然代理总统,却只能调动桂系部队。老蒋妄图割据西南,桂系部队却不愿去西南听老蒋指挥,即便两广之间白崇禧与余汉谋也是各自为战。

西南方面,云南的卢汉以及四川的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人早已与解放军建立了联系,正等待合适时机起义。西北三马只顾自身利益,也不肯听中央军指挥。

老蒋实际能用的主力,仅剩驻守在川北的秦岭、大巴山一线的胡宗南集团30多万人,驻守在川东宜昌、沙市一线的宋希濂集团14余万人。

一旦解放军准备入川,宋希濂将首当其冲。宋希濂丝毫没有与解放军对抗的信心,但又不肯坐以待毙,终日苦思出路。

宋希濂

密商最后出路

宋希濂把自己的司令部迁到了恩施,并乘飞机前往汉中与胡宗南商量对策。两人是黄埔一期同学,宋希濂还在第34集团军当过胡宗南的副手,关系要好。

吃过晚饭,8时左右,宋希濂便与胡宗南单独密谈,足足谈了6个多小时,直到深夜两点。这次谈话的内容非常广,重点只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问题: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会在短时间内爆发?

当时国军将领普遍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会爆发。主要是老蒋持这种观点,每逢前线部队遇到挫折后,老蒋总以这个说法安抚将领。加上国军节节失利,三战爆发,美国下场援救,成为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即便可能性不大,国军将领们仍抱有很大希望。

然而宋希濂和胡宗南得出一致结论——三战不会在短时间内爆发。主要是二战破坏太大,欧洲人民普遍希望和平。美国没有充足的理由,想拉出几百万部队与苏联开战,同样会遭到老百姓的抵制。

第二个问题:国军能否保住西南、华南、台湾等地?

宋希濂和胡宗南认为解放军正规军已经400多万,加上地方部队恐怕有1000万。国军仅剩100万来人,而且分布很散,根本无法集中起来对抗解放军。

两广地区地形不佳,难以持久与解放军对抗,华南和西南迟早要丢。但由于解放军尚未组建海军,渡海作战还有难度,台湾及东南沿海地区起码还能守三五年。

第三个问题:如果解放军向西南进攻,国军能否进行决战?如不能,又该怎么办?

这也是两人重点讨论的问题,他们的观点非常一致,即无法与解放军决战。正如前文所言,大多说部队根本没有形成战斗力,也毫无战斗意志。西南地区又没有可以运输的铁路,部队很难快速集中起来。再有就是地方部队各怀鬼胎,不会配合中央军作战。

既然不能决战,那出路在哪里呢?胡宗南和宋希濂都是老蒋的铁杆支持者,自然不会起义投诚。四川虽然物产和人员丰富,自古就有得巴蜀者得天下的说法,但到了热武器时代,解放军又有如此大的兵力,一旦被包围也很难持久。

宋希濂更看好云南。他曾担任第11集团司令,驻防昆明,后来又参加了滇西对日军的大反攻,对滇缅边区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云南虽然物产不如四川,但地形险要,有多条山脉和河流作为屏障,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背靠外国,方便接受物资。

胡宗南

宋希濂的自救计划

宋希濂向胡宗南提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两人的主力部队应逐渐向云南退却:

第一步先控制西康和川南,保证退入云南的通道畅通。

第二步,当解放军开始向西南进军时,立即将主力部队转移到滇西的保山、腾冲、芒市一带。

宋希濂的眼光非常独到,并没有打算去抢相对富饶的昆明,而是直插滇西和滇南。这能最大限度避免与解放军的缠斗,保全主力部队。

滇西一带背靠边境线,进可攻退可守。有怒江和澜沧江天险,以及高黎贡山作为屏障。地形破碎,多高山,交通不便。解放军很难集结大部队进剿,而小部队又很难对付他们。

如果滇西也守不住怎么办?宋希濂提出了更疯狂的一步,退到缅甸去,占领克钦邦的密支那到八莫一线以及掸邦的腊戍。

这一招更狠,当年远征军曾在缅北一带作战,与当地老百姓并不陌生。远征军时期曾修建印度到云南的史迪威公路,可以作为补给线。

密支那和八莫一线背靠原始森林野人山,必要时可做藏身之地。而且这一带交通更加闭塞,一旦到了雨季,山洪爆发,根本无法运输,直到如今缅军每次围剿民地武,到了雨季就必须撤军。所以解放军要集结大军围剿是狠困难的。

腊戍则是缅北较大的华人聚居区和为数不多的产粮区,且远离边境线,可以用作后方指挥部,并从当地补充兵员和物资。如果解放军跨境围剿便正中下怀,因为这很可能造成外交事件,让美国找到干预的借口。

当然,缅甸政府肯定会拒绝国军入境,但他们却无力拦截。缅甸长期被英国殖民,为了打压缅军反抗势力,英国大量招募少数民族士兵。另外,为避免影响自身统治,英国人肯定也不会让这些部队过于强大。缅甸军队总体战斗力很低。

缅甸1948年才独立,陆军扩充到16个营,才12000多人。但第二年就爆发了内战,缅共与克伦族武装联合,一度把缅甸政府军打到仅剩仰光地区。缅北一带没有缅甸政府军存在,即便只1万人退入,都能横扫。

胡宗南听了计划,高兴得从座位上跳起来拍着宋希濂的肩膀说:“老宋,这个计划好极了!好极了!”那段时间异常烦闷的胡宗南,罕见地在日记中写下“水乳交融,情投意合”来形容与宋希濂的密谈。

为了计划能顺利实施,会后胡宗南调一个军开入川南的乐山、峨眉、新津等县,随时准备进入西康。宋希濂则派一部分兵力占领泸州,守住将来主力退入滇西的通道。

同时,他们觉得刘文辉向来不肯配合中央军,完全靠不住,必须在第一时间将其解决。为了应对将来可能与缅军发生的冲突,在撤退时应该多保存战车、山炮等重武器。

一旦宋希濂的计划成功实施,将给解放军带来很大麻烦,边境地区可能要迎来几十年的动乱,这对国家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当然,主力弃守众多大城市,直接退入边境地区完全是一种流寇思想,也反映出当时国军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众所周知,胡宗南和宋希濂都未能逃到缅甸,原因又是什么呢?

西南解放

计划被老蒋拒绝

8月下旬,老蒋由广州飞重庆,召集西南方面所有负责人开会。胡宗南和宋希濂两人一起去找老蒋,说出了他们的计划,不料老蒋却坚决不同意。

从抗战到解放战争,老蒋的战术思想一直未变,他几乎认为每座城市都很重要,每座城市都要求将领死守,然而结果却是几乎每座城市都守不住。胡宗南和宋希濂想直接放弃四川,显然与他一贯的思想冲突。

老蒋认为,在大陆上必须保留一个据点,将来才有反攻的可能。两广由于地形和兵力原因肯定是守不住的,必须要保有西南地区。另外完全放弃大陆,也就意味着彻底失败,国民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将完全消失,不利于争取援助。再有就是西南地区地形险要,尤其是四川物力和人力很充足,适合用作建设基地。

想守四川只是一厢情愿,能不能守住,则要衡量双方实力,支撑老蒋认为能守住四川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老蒋太信任长期主政西南的张群。张群是老蒋的结拜兄弟,两人在日本时期就认识,关系极为密切。西南方面众多将领建议老蒋及早解决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人,张群却认为川军将领虽然不听话,但立场是坚定的。

老蒋正是听了他的建议,迟迟没有动手。当时云南的卢汉也在众人劝说之下前往重庆参会,李宗仁得知情况后派时任行政院长阎锡山亲赴重庆,说服老蒋一定要解决卢汉。然而张群曾承诺保证卢汉的安全,他才来重庆,所以老蒋不愿撕破脸皮动手。

可这些人早已经与解放军有联系,不仅泄露了许多军事机密。到了后期,更是直接派便衣部队四处袭扰,破坏交通线。国军兵力原本就不足,又要分兵到各地维持秩序,加上运输效率大大降低,结果就是加速灭亡。尤其是他们起义后,反戈一击,更让国军拿不出任何应对措施。

第二,老蒋认为相持几个月后第三次世界大战就会爆发。到了后期,老蒋几乎是见人就拿这套说辞出来安抚。他为何如此坚定地认为三站一定会爆发?大概是美国方面的政治人物给了某些承诺。

宋希濂回忆,11月中旬时,美国共和党参议院诺兰来到重庆会见了老蒋,他表示希望国军能在大陆上坚持6个月,之后美国将会出兵增援。届时如果苏联也出兵,第三次世界大战将爆发,美国有决心和力量打这一仗。

诺兰认为6个月后美国会下场的依据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老蒋确实是共和党的铁杆支持者,在1948年的美国大选中,他曾押宝共和党候选人,大张旗鼓地给予支持。不料最后民主党的杜鲁门胜选,从此开始针对老蒋。

在局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尽管诺兰只是一名参议员,他的话也让老蒋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更加坚定了死守四川的决心。

那么胡宗南和宋希濂的两大主力最后结局又会如何呢?

杜鲁门

胡宋两大集团灭亡

解放军进军西南的战术是“大迂回、大包围”,避免国军残部逃到境外。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川北制造进攻秦岭的假象,抑留胡宗南集团。

自古以来,大军入川大多走川北,从川东逆长江而上难度更高。解放军一些列佯动也迷惑了国军高层,下令驻守秦岭、大巴山一线的胡宗南集团,必须等到封冻后才能将主力撤走。然而,当年秦岭封冻的时间较晚,大大推迟了胡宗南集团入川的时间。

刘伯承率领的第二野战军,秘密经湘西,一路解放贵州,随后西出毕节、泸州、宜宾、乐山等地,截断了国军退往西昌、滇西的道路。另一路剑指川东,很快就将宋希濂集团击溃。

老蒋原本预计宋希濂能坚守两个月以上,完全没料到仅10多天就便丢掉了川东门户,重庆撤离计划完全被打乱,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时胡宗南集团正在向成都撤退,老蒋强令胡宗南将走到半路的第一军调往重庆掩护撤退。这是胡宗南最精锐的部队,当时重庆周围已无有力部队,若以第一军迎战很可能全军覆没。

胡宗南非常悲愤地复电老蒋:“若以此等精锐有用部队,毫无计划,分散割裂,投掷于无用毁灭之途,如此用兵实为战略上之大忌。”然而他并不敢抗命,除下令第一军急赴重庆外,还电令军长陈鞠旅“勤王之师,义无反顾”。

结果,由于找不到足够的汽车,第一军稀稀拉拉抵达重庆,遭到解放军重创。

解放军入川

宋希濂这边一路败退至川南,几乎放弃了抵抗。如此快便丢了川东,回到重庆必然会被老蒋处罚,而他又不愿起义,退往滇缅边境成了唯一的出路。宋希濂召集自己信任的两个军长商量,决定单独实施撤往滇缅边境的计划。

他们决定每人带一个纵队,第一步先退到西昌,第二步退到滇缅边境的腾冲一带。沿途避开大城镇,以减少目标。而且彻底断绝与重庆方面的联系,电台每天傍晚才开机向宋希濂报告一次位置。也就是从这时起,宋希濂集团彻底脱离了老蒋的控制。

宋希濂的算盘虽然打得好,但由于解放军的追击速度太快,他们几乎刚一停下来,身后就会传来枪声。部队疲于奔命,有时整日不吃不睡行军,人也越打越少。

身心疲惫的宋希濂在乐山金口河边睡了一觉,早上7点起来吃完饭下令部队渡河,刚渡了一千余人边遭到解放军的猛烈攻击。已经渡河的宋希濂带着警卫排向东走了不到一里,就被解放军俘虏,撤往滇西的愿望彻底破裂。

胡宗南这边,从重庆撤离后,老蒋又企图孤注一掷在成都与解放军决战。这完全是一种狂热的赌徒心理,就好像从100万输到只剩1万,输红了眼干脆一把梭哈,输了就上天台。

在白崇禧等人极力劝说下,老蒋才答应主力从成都撤退,然而时间太晚,成都已被团团包围。川军将领们相继起义,反戈一击,让国军彻底崩溃。

胡宗南集团的三个兵团,李振第18兵团在成都被围后起义,裴昌会第7兵团在德阳起义,李文第5兵团在逃往雅安途中被解放军歼灭。

最后只有数千残兵退往西昌,此时老蒋仍然不准胡宗南撤退,要其固守西昌等待“局势转变”。两个月后,西昌被解放,胡宗南乘坐飞机逃往台湾。

尾声

回过头来看,宋希濂撤退至滇缅边境的计划确实非常高明。胡宋两个集团的兵力加起来四五十万人,即便只有一半能撤到滇缅边境,随着以后局势的转变,这些残兵必将对新中国构成极大的威胁。

尤其是宋希濂想占领的密支那到八莫一线,很大一部分在当时中缅未定边界的江心坡区域,这是清朝时期永租给英国的,中国当然可以顺势收回江心坡租约,再合法出兵进剿国军残兵,缅北边境现状很可能改变。

宋希濂作为带兵的将领,单纯地只从军事角度出发,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计划。但作为政治领袖,老蒋考虑的更多,弃守四川对政治和外交无疑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优柔寡断的他,自然下不了这个决心。

4 阅读:694
评论列表
  • 2024-04-22 19:29

    寇可往,我亦可往。

历史向来有温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